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依据贵州全省民族分布的特点,明确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是以整个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的构想,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的可行性。并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前提,讨论了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的路径,为在实践中推动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关键词] 产业集群经济圈路径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的构想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范围主要指贵州民族地区市及其所辖12县的行政范围,其构成的县域旅游组块为构成研究范围的区域单元。1985年,“贵州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圈”概念首次被提及,但是,直到20世纪 90年代构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圈才作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正式提上议程,可由于受行政管辖局限,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仍只能在贵阳-安顺之间,以黄果树瀑布为依托完善旅游项目。贵州民族地区行署则在辖地各县发展独成格局的旅游模式,形成地市之间旅游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扼制了整个贵州民族地区区域旅游的发展。1998年贵州民族地区地市合并,整个贵州民族地区区域旅游发展开始正式起步,到2003年底,整个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圈区域旅游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形成了除传统的黄果树瀑布和梵净山旅游集群之外,一个集贵阳、安顺、荔波、凯里-镇远、黎平-从江-榕江、兴义-安龙、梵净山、遵义、赤水-习水-仁怀、织金-黔西、威宁-六盘水、乌江峡谷等综合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区的形成;高原喀斯特生态、丹霞桫椤生态、苗侗文化生态和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阳明文化、洞穴文化、夜郎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建立为一体的立体式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圈。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的基础

2009年贵州民族地区9大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从业人员与全省平均状况比较,贵州省旅游从业人员占城镇中就业比例的18.92%,旅游总体收入占全省GDP的23.23%,可见从总体情况看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已具备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的基础。

分别从9大经济圈的个体出发旅游从业人员占城镇中就业比例安顺、遵义、都匀――荔波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在50%以下,其余6大经济圈均在50%以上。可见不管是从贵州民族地区总体来看,还是从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个体来看,均形成了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的基础。

2.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内部具备集群发展的基础

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形成的基础包括具有吸引游客的目的地景观和事件,大量的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旅游企业。

(1)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的旅游资源基础

早期的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中旅游项目主要以贵州民族地区市区旅游和贵州民族地区―黄果树瀑布和梵净山风景项目为主。在贵州民族地区市区旅游的带动和辐射下,20世纪90年代,贵州民族地区周边旅游区逐渐投入旅游开发和接待工作,贵州民族地区旅游的范围由以市区为核心,逐渐向外扩散,形成典型的核心―边缘互动的贵州民族地区区域发展格局。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旅游资源总体情况看,贵州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整个贵州民族地区形成了集自然、历史、民俗、节庆活动以及会议会展等为一体的9个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

(2)旅游产业集群基础设施

围绕核心资源要素,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展迅速,各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2009年,贵州民族地区区域旅游范围共有旅游区(点)238家,旅游购物单位170家,星级宾馆379家,演艺单位15家,大型的会展中心仅贵阳市1家,为贵州民族地区区域旅游集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贵州民族地区区域具备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的发展平台

(1)从整个贵州省来看: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群系统的构建对象,首先发生于地域相互临近的市、县区域,贵州民族地区地市合并后,其区域合作和集群系统构建更是从行政上扫清了障碍。贵州民族地区市政府从2002年以来打造的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圈,随后几年所开展的区域外合作所签署的合作协议,为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搭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平台。2005年,贵州民族地区政府又成立了旅游信息协会,开通了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信息网,这些形式均为区域旅游集群的启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此外贵州民族地区在区域交通上的改进和合作也为区域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从9大旅游产业集群自身来看:贵阳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建立了以龙洞堡国际机场、南北火车客运站和多条高速;安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建立了黄果树机场、安顺火车站,除遵义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毕节――织金旅游产业集群和经济圈威宁――六盘水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未建立机场以外,贵州省9大旅游经济圈均建有机场,虽然目前看来线路较少,但从长远来看,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基础实施已基本齐全,发展潜力较大。

三、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构建的路径依赖

1.突出旅游产业经济圈内特色,提供多层次旅游产品

贵州省具有全省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多样性的气候类型,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相对独立的民族区域文化,地区间旅游民族文化内涵各异。贵州民族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并有意识地突出旅游资源固有的个性,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努力反映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设计具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特色的旅游项目,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贵州地域特色、贵州夜郎文化特色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商品体系。

2. 开展以9大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为基础的域内合作

贵州民族地区区旅游资源丰富而分散,贵州省内各经济圈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又各有特点、互补性较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应突出各自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协作,消除政区壁垒,打破闭关求全的产业格局,走联合开发、协同发展的道路,从单一区域旅游结构模式上升到“点面”结合的“板块旅游”结构模式上来。另一方面,贵州民族地区应通过指导规划区域旅游产业布局和区域旅游产业分工,形成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整体优势与合力,克服因各自为政所带来的盲目性。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拓展旅游基础设施融资渠道

贵州民族地区9大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均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贵州民族地区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因此,贵州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一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的关键在于拓展融资渠道,并对现有渠道不断培育和完善。这就要求,贵州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发挥其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拨专款,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提供优惠的融资政策(如税收等)刺激来自民间的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Hjalager, A.M..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0,2(3):199-213

[2]Malmberg, A.. Beyond the Cluster Connection-Local Milieus and Global Connections[J]. Course in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Jackson. J.. Developing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 the Potential for Activating Business Clusters in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27:695-706

[4]Jackson. J, Murphy. P.. Cluster A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4):1018-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