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爱心在萌芽中丰满扩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爱心在萌芽中丰满扩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家中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感情的兄弟姐妹,使得家长对他们宠爱过度。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形成了不少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爱心,心中只有自己,不合群,不关心他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傲气冷漠的心理倾向。前不久,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别人,缺乏同情心,会为吃了一点亏而存有怨恨或报复心理。以上这些情况表明“爱心”教育迫在眉睫。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悲哀,即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学会爱自己的老师,学会关心帮助别人。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去爱的品性与能力呢?

一、以善小而为之

笔者曾读过国外的两则小故事。一则是说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人之初,性本善,教师应教育学生尽自己的力量行善,从小事做起。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会使过路的老人免于摔倒;把挡在路中间的小木棍、小石头拿走,可能会使过往的车辆免于出交通事故;擦桌子时顺便把同学的也擦一擦,就擦亮了两颗心;邻居出门时帮着看看门户;给过路的陌生人一杯解渴的水;给一个孕妇让路,提东西……这都是举手之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解决了很大的麻烦。献爱心可以体现在很小的方面,每个人一个月如果能捐出一块钱,中国就能捐出十三亿。献爱心,无关乎大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有心,把所有爱心聚在一起,就成了爱的海洋。我们的爱心工程,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善”抓起。小善如沙粒般渺小,也许只是给予陌生人的一个搀扶,也许只是一步路将垃圾扔进垃圾箱,也许只是捡起了地上的一张纸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小善事,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正如荀子所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在一次次行“小善”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成长的幸福,学会了与人相处与合作,学会了理解与宽容,学会了分享与给予。一天,一个孕妇提着一包糖果,来到班上给小强。大家都以为她是小强的亲人,小强却说是昨天刚认识的。在放学的路上,他看见这个孕妇的鞋带没绑好,可她弯不下腰,小强主动帮她系好了鞋带,并叮嘱她走路要小心些。这小小的细节很美,与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孩子常常在感动我们。一次小小的行善,却能让人感到长久的温暖,对世间人而言,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给一个善意的回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都会让内心越来越光明,生活越来越亮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以善小而为之,才能一步步走向贤达。

二、讲究“爱”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高尚纯洁的师爱,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爱心教育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享受,学生收获的应是心灵深处的不断启迪,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去爱身边的人,传递爱心,分享快乐,创造幸福。陕西的何健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为什么大多数教师的爱,学生却感受不到呢?反而常常认为教师在“为难”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被我们“爱”的人,不喜欢我们“爱”的方式,感受不到被“爱”的快乐与幸福。简单的教育惩戒,枯燥呆板的说教,强迫性的呵斥压服,没完没了的唠叨,许许多多的严禁,不讲究方法,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没能对学生进行爱心培养,艺术育人。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孤独守望,他们听不下大道理;而城里的家长对独生子女又过度宠爱,他们听不进一句呵斥。能打动学生的往往是细节,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开启他们心锁的钥匙,用心灵去感动心灵。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帮妈妈洗脚。从广告中可以看出,大人接受孩子的爱是快乐的、幸福的,对于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遗憾的是,多数教师与家长只知道为孩子奉献爱,却垄断了孩子爱的机会,爱的权力。放开你的手吧,累了,让学生帮帮你,倒上一杯水;亲人病了,让孩子来照料,做做家务;生活中进行“置换角色”,让学生去感受别人的酸甜苦辣,体会不幸者的感受;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劳动,加强他们的吃苦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想得到什么东西,必须要努力;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和团结的意识。一件任务光靠个人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关心身边的人,让孩子在被“爱”的同时感受温暖、快乐,并学会关爱别人。爱是复杂的行为,不仅要用心去爱,还要用脑去爱。为师之责任,不是让学生享受“爱”,接受种种被迫的“爱”,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去爱的品性和能力,善待生活,善待生命,传承“爱心”,在生活中慢慢学会给自己也给别人创造幸福与快乐。

三、“爱”润物细无声

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来培养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十四年的班主任工作,给了笔者很深的感受与启迪: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需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卓然独立,艺术育人,点亮学生心中希望的明灯。教师一句关爱的话语,一束深情的目光,一抹温馨的微笑,一次心与心的交谈,对成长中的学生如春雨细润,倍感亲切,甚至会因此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小静是笔者班上的光头,为此她一年四季都带着帽子。有些调皮的学生常常嘲笑她,给她取外号。她虽从来不跟同学计较,但也不跟同学玩,一向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一次放学后,笔者看见小静独自挑着一担青菜在街上卖。路过的人见她可怜,就多买一些,并说多余的钱不用找了,可她依然坚持把钱找客人。顿时笔者觉得小静是那么的可爱、善良。第二天,笔者便在班上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帮老师在班上挑选一个贴心女儿,我要给她买生日蛋糕和礼物。班上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七嘴八舌,纷纷发表意见,结果没有一个人推选小静。笔者便宣读了小静的许多优点,最后说:“如果小静愿意做我的干女儿,将是我最大的幸福!”话还没说完,教室便响起热烈的掌声,小静流下了两行感动的泪水。笔者走下讲台,来到小静身边弯下腰说:“小静,你是最美的,加油!好好表现自己!”小静只是点头没说一句话,此时是无声胜有声,“爱”润物细无声。这件事后,学生对她刮目相看,把她当成了朋友,当成了学习的榜样,小静也像换了个人,处处争优,处处为别人着想,竞选班干时还被学生推选为班长。笔者非常欣慰,仿佛听到了精神成长时拔节的声音,教室成了滋润学生爱心成长的土壤。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期待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由衷的赞扬,这些细节都能让学生从中得到莫大的鼓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是寒风中的一只火把,失意处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丝,无助时的一点支援。把善良给别人,也给了自己,洒播善良,既美丽了自己又温暖了别人。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会越分越少,唯有爱心越分越多。我们有义务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学会善待他人,使学生的爱心在爱的氛围中慢慢充盈起来,把爱毫无保留地传递扩散出去。点亮学生的心灵,便温暖了整个世界,我们应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与快乐地成长。

人格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贯穿于生活的始终,而在人格形成初期,正确的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具有极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和处世行为的基本规范。一个冷漠、自私、缺乏爱心的人很难与别人相处,也很难适应社会,因此爱心教育比教授科学文化知识更为关键。学生的人格缺陷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重视爱心教育,研究艺术育人,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永远探究的有价值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