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现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现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Web2.0工具的不断涌现,大学生使用Web2.0工具现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选取教育技术专业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现状如何” 为问题起点,利用“数字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体系编制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现状问卷,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的相关数据并阐释其原因。最后,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的规律性特点,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Web2.0; 数字布鲁姆; 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而Web2.0工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Web2.0工具不断涌现,Web2.0 逐渐从“潮流”成为“主流”。此时,我们有必要通过Web2.0工具应用现状透视教育改革的广度与深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道,“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大学本科生及以上的网民数量从11.4%增加到11.7%。”。[2]有“数字土著”[3]之称的大学生群体成为网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信息素养高、使用网络频繁、利用网络效率高等显著特点。[4] Web2.0时代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具有“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和过程”[5]的专业能力。由此,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使用Web2.0工具的现状不仅对完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二、术语、方法及过程

(一)术语

回顾应用软件的发展历史,无时无刻不体现出隐喻的思想,如e-Learning环境的隐喻、e-Learning学习平台的隐喻等。[6]隐喻是借助过去已经熟悉的事物,认识和理解当前所面临的全新事物的过程或手段。[7]我们可以说:Web2.0工具就是Web2.0软件的工具隐喻。这里的“工具”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有形的、真实的工具,是学习者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用来查阅、辨别、整合、配置、操作的数字化制品。Web2.0工具不同于社会性软件,前者偏重于工具性特征,而后者偏重于社会性特征。因此,Web2.0工具包含博客、社会性书签、微博、维基等技术开发的学习工具、个人空间、学习社区等。

虽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传统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泛在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已不能很好地解释有Web2.0技术和日益发展的普适计算技术融入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8]2001年,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L.W.Anderson)和其同事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出版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一书,将原来的“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等六个认知目标层次变为识记(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sing)、评价(Evaluating)、创建(Creating)等六个认知目标层次,并将其称为布鲁姆数字化分类学(Bloom’s Digital Taxonomy)或布鲁姆修改版的数字化分类学(Bloom’s Revised Digital Taxonomy)。[9]2009年美国教育专家Michael Fisher 构建了三角形框架的“数字化布鲁姆”图示。[10]之后,他又将其修改为平行四边形架构的“数字化布鲁姆”图示,将25种Web2.0工具分别放入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等六个教育目标层次之中。这些信息化工具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特点,它们因情景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而成为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工具。[11]

(二)测量工具

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初步访谈以及个人学习经历的基础上,参照三角形框架的数字化布鲁姆图示和祝智庭教授团队构建的中国版“数字化布鲁姆”,编制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的现状调查问卷”(/jq/1003146.aspx)。①该问卷包括两部分,共有27个题目。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题,包括性别、学校、年级、是否学习过Web2.0工具相关课程;第二部分依据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等六个层次设置题项,共23个题。②在确定选项的过程中,尽量囊括较常用的Web2.0工具,并将这些选项放在靠前位置。

(三)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是全国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本研究问卷设置为网络问卷,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笔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发放问卷:(1)通过笔者的博客、人人网、微博、QQ群等Web2.0工具;(2)通过同学的Web2.0工具;(3)通过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Web2.0工具。采用网络问卷调研方式,既能保证调研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又能体现六度分割理论和研究本身的实际价值。

本问卷运行时间是从2011年10月7日到2011年11月7日,访问人数1517人次,填写问卷486人,其中本科生256人,研究生230人。问卷完成率为32.56%。根据问卷星提供的调查对象的IP地址、地理位置、时间段、问卷数据等信息,本研究的有效问卷为486份。调查学校有65所,其中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国内本科院校有59所。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