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大地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大地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庆市石油科技博物馆的项目介绍,阐述了建筑师在设计中如何利用石油题材结合博物馆的功能要求,建设个大庆市的地标性建筑。

关键词:石油;博物馆;构图中心;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97-03

1 项目背景

黑龙江省大庆市,拥有中国第一大油田,亚洲第三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人居GDP位居东北所有城市之首,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除了带给这个城市丰富的物质基础外,还带来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庆精神。为了展示大庆油田发现50年来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勘探与开发技术进步及配套工程技术,并向为大庆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敬,在原有博物馆不能完全满足展示需求的情况下,在大庆油田成立50周年和国庆60周年之际,大庆市政府立项建设全国最大、最先进、最具科技含量的油田博物馆――大庆石油博物馆新馆。

2 项目概述

石油科技博物馆新馆位于大庆市世纪大道南侧,东临果午西路,西临西建街。地块北面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大楼。基地为四边形,东西最宽处约1000m,南北最大处约506m,总用地面积49.26hm2。

石油科技博物馆是国内少有的专门以石油科技为题材建设的博物馆,宣传油田开采历史、开采石油的场景、石油的重要意义与大庆石油的精神,并满足石油科技和各类专题陈列、各类大型石油科技文化艺术作品展览承办的要求,是集中反映石油科技文化的收藏、陈列、宣传、教育、交流、研究和修复基地。

经过对上述基地基本情况的研究,如何在这么大的一片基地上建设一个大庆特有的,融会历史的、外观庄重而不失精致的博物馆建筑,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以一滴石油滴落在大地上为设计原型,以石油滴落的位置为构图中心,向四周不断扩散的形态,并借鉴中国石油的徽标造型,最终构成了整个博物馆的基本形态,使其融合进入整个大的基地内,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地标建筑。

3总体布局

石油科技博物馆由入口观众服务区、临时展区、专题展区、休息区、库房区、办公区组成。主体建筑地上四层,建筑面积54544.74m2;动力站地下一层,建筑面积369m2,地上一层,建筑面积1720m2。总建筑面积56633.74m2,建筑高度为33.05m。

作为大庆市重要公共建筑,石油科技博物馆的基地位于油田公司办公楼正前方,并与其位于同一空间轴线上。如此的地理与空间关系,决定了新建设的博物馆与已落成的办公楼之间密切的联系,用地上考虑将石油科技博物馆主体集中设置在基地中央5.7hm2的圆形地块上,距离世纪大道约300m的范围里布置广场与停车场,周围以四个不同主题的公园环绕,分别为:勘探技术园、开发技术园、地面技术园和配套技术园。动力站设于博物馆的东南侧,动力站的南侧与道路相连,北侧采用坡地绿化将动力站覆设在绿化植被中(图1)。

4 交通组织

基地内主要车行出入口在世纪大道上,两个入口距离90m,一进一出,货运在时间上与参观时间错开。该出入口同时兼作消防车的入口。外未参观车辆通过北侧的入口进入基地,在下客处下客后,可立即进入停车场。参观人流主要来自北侧的世纪大道,通过人口广场及栈桥进入博物馆(图2)。

5 建筑设计

根据各种展览的性质特征,临时展厅布置于一层、二层、三层靠中庭位置处,与观众厅联系紧密,临时展厅是观众厅与专题展区的过渡空间,是博物馆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专题展区位于一至四层的南侧,长边面向入口观众大厅,方便观众进入,所有展厅环绕中庭布置,保证了陈列和参观的系统性、顺序性和选择性。在参观流线上,适当布置观众休息空间,在保证连续性的同时而使空间富于变化。办公区主要位于三层,功能独立,通过屋顶玻璃天窗采光。同时设置相关的技术办公用房。一层夹层设置设备机房,有效地利用了空间。藏品库房区根据其功能特性,将其布置于三层夹层,充分利用了屋顶空间,其余展厅也可以根据布展需要在花瓣弧顶处考虑储藏空间。

展厅平面柱网沿半径方向为9.0m,沿弧线方向最小8.2m,最大10.4m,局部拔柱形成大跨度,以适合不同尺寸的展品,四层为无柱大空间,供多功能使用。

对于博物馆内的参观人流,其垂直交通主要以靠近中庭两侧的自动扶梯为主。此外靠近中庭设有两部疏散楼梯与客梯兼作消防梯,弧形走廊南侧设四部楼梯花瓣,顶端设九部疏散楼梯,其中四部与货梯合用前室。藏品及货物的垂直交通主要是利用位于南侧的四台3吨货梯,可以到每一楼层的展区(图3)。

建筑每层层高8.0m,顶层局部抽柱设计大跨度预应力梁,为放置大型展品提供空间(图4、图5)。

6 立面造型

本设计希望捕捉该一系列工作的空间瞬间,表现对石油历史的追溯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并以这一运动的状态,形成与周围环境和地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成为方案的存在之本。

金色的石油自地底喷涌而出,在地面上形成整个建筑的构图中心――如钻石般璀璨晶莹的入口大厅,形成区域内的地标。涟漪荡起:第一圈,在建筑前形成放大广场区,以集散人流;在建筑形体上形成一个“结合部”,将入口大厅与主要展厅联系在一起。第二圈,涟漪在大地上勾勒出一朵宝石花,与中国石油的形象完美结合。该部分中,建筑部分为各主要展厅,其形体由六个相近的花瓣形体块绕圆心组成,各体块间沿半径方向分割成放射状并向周边发散的运动感。宝石花的非建筑部分,设计为连续展开的宽阔水面,将博物馆与蓝天白云一同映射其中,创造出完美和谐的意向。

水面进一步将展厅的各个独立的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宝石花的形象进一步完整。涟漪进一步向外扩散,形成内部圆形环路。再向外,形成环形景观界面。这些层层叠叠的涟漪,与已建的油田公司办公楼形成的圆环空间交织在一起,将设计的力度在大地上不断传递。

为与石油公司办公楼对称的略显环抱式的形态相互应,博物馆入口截面呈钝角张开,形成迎向办公楼的围合。同时,六个相对独立的展馆体块两两对称,形成高度不断变化的三组。自北向南,从两边到中间,高度依次升高。加之建筑顶面向圆心倾斜,整个建筑形成向北部办公楼的运动趋势。根据内部各种功能的空间分布,采用大实大虚、强烈对比的处理手法,以灰白色调为主,符合博物馆特征,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建筑底层主入口广场和二层部分采用架空柱廊的空间形式,使整个博物馆内外空间交汇流动,精彩而富于变化(图6-图10)。

7 景观设计

借鉴法国巴黎著名的拉维莱特公园,以三种主要的设计元素形成三个不同的设计层次,三个层次相互自由叠加,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第一个层次,涟漪状的设计结构向外扩散,形成环状的曲线形步行体系,将各个主题公园联结在一起。环路内不同类型的植被,适于不同类型的活动。第二个层次,两条在不同高度上的栈桥,相互交叠,又与博物馆设计结构相结合,与地面步行共同组建成为立体的赏玩系统。第三个层次,以100m×100m形成方格网结构,在方格网的交叉点布置雕塑、小品或服务性景观建筑。方格网的结构与上述两种结构之间的区别,使得位于其上的元素与其他元素以偶然的方式相遇,从而营造出特殊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