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戏曲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我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百余种,种类的繁多促成了多种声腔系统的形成。豫剧(又名河南梆子)作为河南的本土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音韵,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气息的使用、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针对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豫剧 唱腔 民族声乐教学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在长期艺术积累中,戏曲艺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方法:在“唱、念、做、打”上都有一套规范化的程式。这些程式是传统艺术经验的积累,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戏剧内容的需要及演员的艺术追求,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豫剧作为河南的代表剧种,极具口语化,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是中原人民群众生活的旋律,是表现河南人民生活艺术的地方戏,以优美的旋律、独特的唱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笔者作为一名声乐教师,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豫剧唱腔和民族声乐演唱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自独立的对等关系,但是两者又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存在着互补性和双赢性。结合自身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气息的使用

在豫剧和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气息都是歌唱的根本,直接决定着能否唱出好的声音。没有气息支撑的声音只能靠声带用力,不仅音色不美,音量难以控制,还因声带处于紧张状态,极易撕裂损伤,这样的声音是缺乏美感的。声音只有在气息的支撑下才能流动起来,才能赋予演唱更多的表现力,歌唱中经常所说的“以气带声”就是这个道理。

在豫剧唱腔中,很少单独、孤立地来讲气息,以豫剧马派唱腔(以马金凤老师为代表的豫剧唱派)中气息的使用来进行说明。在豫剧唱腔机能的练习中,很多演员采用的都是遛嗓子、吊嗓子的方法结合着来练习气息,马派唱腔创始人马金凤老师也是使用此方法,辅加以“咦、呀”等来进行练习。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面对着无声乐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笔者采用的练声方法之一就是甩腔。通常使用“li”、“lu、li、lu”或者“la、le、li、lo、lu”来进行甩腔练习,通过甩腔练习让学生找准气息支撑下声音的高位置,让学生感受在气息支撑下的甩腔真假声的过渡和混合。该练习和马老师的吊嗓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甩腔时讲究气沉丹田,声音由弱到强,由低到高,将一口气慢慢控制性地吐出,使声音尽量延长。

两者在唱法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发声流畅、自然、质朴、亲切,呼吸方法讲“气沉丹田”,音质明亮,注重韵味等。区别就是民族声乐的演唱大胆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艺术精华,同时又充分吸收了戏曲唱腔的说唱性、随意性及润腔等演唱技巧,使声音更具民族特点。

二、咬字吐字

在声乐教学中,笔者始终认为:字不清,则声不灵。也就是说,如果咬字吐字不清晰,听众就不能得知作品的内容,歌唱者和听众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灵的互动和交流,这样的声音是打动不了人的,是缺乏灵动性的。由此,能否有正确的咬字吐字以及是否能处理好字的声调与旋律的关系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豫剧马派唱腔里同样对咬字吐字也很讲究,要求演出者咬字吐字要清晰,这种清晰不仅包括每个单音节要交代清楚,还要注意字的声调对歌唱的影响。语言的字调是旋律跌宕起伏的依据,同时对作品内容、风格、情感的深层挖掘及表现都起着深刻细腻的作用。豫剧唱腔要求“依字行腔”,豫剧唱腔的字正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语言的准确性是歌唱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汉字发音分“出声”、“引腹”、“归韵”三个过程,良好的咬字以正确的字头为先导,字头不准,影响准确咬字。“引腹”部分即能延长发声的韵母,是一个字中发音最响亮的部分。“归韵”指的是字音的收尾。在我的声乐教学中通常称之为“字头”、“字腹”、“字尾”,即声乐演唱中讲究“给字头、拉字腹、收字尾”。这无疑说明豫剧唱腔和声乐作品演唱中的咬字吐字存在相互渗透的关系。

三、情感表达

人的感情、情绪、心境等心理活动具有复杂性、变化性,所有情感的变化也是复杂变化的。将人类生活中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某种创作和适当的夸张,恰如其分地用到歌唱艺术中去,就能使歌声产生的情感更具艺术魅力。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乐是一门声音艺术,更是一门情感艺术,好的歌唱就是要抒感、激感、交流情感,从而深深打动人心以达到教化人的目的。情是声乐的灵魂,没在情感的歌唱,即使唱得再准、声音再好也只能是一种浅表层次的唱歌,无法表达作品的真情实感,无法使人进入应有的艺术审美境界,只有深入地理解歌曲、把握歌曲的内容、风格,把对歌曲作品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声音艺术”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和赞赏。豫剧演唱同样重视“以情带声”, 情是戏曲的灵魂,一切技法都是为服务于“情”,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深深打动观众。

总之,豫剧唱腔和民族声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应用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我们应该摒弃那种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没联系、不科学、没学头的念头,认识到戏曲唱腔的重要性,看到豫剧唱腔与民族声乐的演唱是相通互融的。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传统音乐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项目编号:2013-JSJYYB-162。

参考文献:

[1]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张朴夫.洛阳牡丹马金凤[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