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学留学生在外科手术学学习中文化休克现象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学留学生在外科手术学学习中文化休克现象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我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日益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在外科手术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留学生文化休克方面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教学中探索对策,为提高医学留学生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思路。

[关键词] 医学留学生;文化休克;手术学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54-02

本文笔者探讨医学留学生在外科手术学习中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现报道如下:

1 浅析文化休克

1.1 文化休克的概念

文化休克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58年首次提出[1],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和手段,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有一些学者将此看成为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文化适应[2]是指,处于不同于本文化的文化氛围中,个体逐步调整、接受、适应、最后融入该文化的一个进程。有学者指出[3],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适应期和双文化期。文化适应的进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最关键点是,如何处理好文化休克问题。

1.2 产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根源

文化休克现象之所以存在,在语言学的理论中,Lyons J[4]认为,主要是由于不同语言系统中的“上层结构”之间的差异。Lyons 认为任何语言系统从结构上包括:“底层结构”和“上层结构”。“底层结构”是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是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上层结构”是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句子和语法的表现形式上呈现各种差异。在此基础上,由于每种语言都存在着“底层结构”,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才能实现语言符号系统的相对应,不同民族与地域之间的语言交流才可能实现。但由于“上层结构”的存在,不同语言系统所内化的文化因素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直接引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

留学生教学中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应当多层次多角度加以认识。医学留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在于文化自身的特性,文化具有自身的根本属性[5]。不同文化,纵然地域上千山万水、习俗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间总有着相似的地方。文化是人类文明、理想、道德的载体,不同的民族,尽管差异多多,但都保持着做为人类这一种群的独有特征,不同的文化都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

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无法抹杀,因此常常成为不同文明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美国学者亨廷顿[6]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该作者在书中断言,以后人类之间的冲突将源自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尽管作者对文明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有过分夸大之嫌,但他无疑向我们传递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是存在的很多差异,常常是不可逾越的。

1.3 文化休克的表现

我校目前招收的医学留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正处于世界观不成熟的时期,向成年人过度的转型期。从自己所生活了20年的国度中,来到了几千公里以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6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人际交往日益密切,接触的范围不断扩大,思维方式不同、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加上不同的人群中,风俗习惯、性格、语言、宗教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使留学生在我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思想上的波动,也就是被称为文化休克现象。

手术学的教学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环境都具有自己的特色,(1)学时长:外科学64学时,而手术学的整个教学为120学时;(2)面对面的交流:现在大多数的课程,在教学中多采用幻灯讲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手术学的教学为教师的一支笔和示教,需要教师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3)课堂上容易出现意外情况:比如实验动物麻醉过浅,出现躁动;手术刀锋利度欠佳;学生不能熟练操作止血钳等情况,都是对参加教学老师的极大挑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过硬的语言讲解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还发现学生的一些文化休克现象中,宗教有很强的影响力,一天下午,笔者准时到达教室,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来,正在困惑中,手机接到短信,原来他们有个重要的宗教仪式,大约要晚1 h。此事提示我们,对于学生的信仰,一定要尊重,并尽可能在交流中不要提及。由于多数学生的英语属于英式英语,而我们所学习的为美式英语,无论是词汇、发音、语法、逻辑思考,都有很多不同,而且学生还有着本民族自己的语言,对于学生不同的口音,教师不要感到奇怪,而要尽最大努力与学生来沟通,经过1个星期的磨合后,类似的问题基本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 解决文化休克的对策

2.1 国内外的实践

西方学者对文化休克的研究进行较早,Kaye & Taylor[7]对当时在北京的涉外宾馆的外派人员进行了多方面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外派人员的汉语水平与他们所遭遇的文化休克没有直接相关性,文化休克的程度与本人的教育背景没有直接联系,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外派者来自与中国越近的地区,对文化休克现象的适应程度越不理想。对于那些外派人员,早期进行文化培训,帮助外派者本人建立正确的动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克服作用。

国内的一些高等学府[8],也提出了相当有效的方法,帮助这些留学生来克服文化休克在教学中的不利影响,比如: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创造跨文化管理条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成绩评价方法。

2.2 本校手术学教学中解决文化休克现象的探索

佳木斯大学从2003年起,开始招收医学留学生,与以往招收的学习汉语言、汉文学等留学生不同的是,医学留学生为全程英语授课,对于非英语为母语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笔者在2007~2008年中,被派往瑞典皇家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器官移植中心做访问学者,本身已经感受到文化休克,对于一个医生在文化休克方面的影响。

在对过去3年中已经获得的外科手术学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发现来自印度的学生,在手工操作方面,比如缝合、打结等基本技巧,优于来自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学生。而尼泊尔的学生在课堂出勤率上是最好的,巴基斯坦学生在书写试验报告和课堂回答问题上是最优秀的。对此,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在自己不足的地方不断进步,同时,及时表扬他们的优点,毕竟这些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少年,对于这些学生,表扬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让这些来自南亚大陆国家的外国学生尽快克服文化休克的不适感,融入当地的生活,快速地适应我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 Oberg K. 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 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77-182.

[2] 孙璐. 浅析中国留学生在瑞典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J]. 学术探讨,2010,7:384-385.

[3] 蔡荣寿,罗萍,黄丹. 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克服[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2(9):331-631.

[4] Lyons J.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5] 许先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克服途径[J].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6):151-153.

[6] (美)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 Kaye M,Taylor W. Expatriate culture shock in China:a study in the Beijing hotel industry[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1997,12(8):496-510.

[8] 王茜,田昆,仑吴建新,等. 浅谈留学生文化休克及在管理和教学中的对策[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5):707-709.

(收稿日期:201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