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秦顺全:生命不息 奋进不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秦顺全:生命不息 奋进不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壮丽的武汉长江大桥开工一年之际,同志如是感叹。

秦顺全,男,1963年出生于四川德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院董事长和中铁大桥局总工,西南交通大学双聘院士,教授级高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全国劳动模范。

50年来,武汉长江大桥饱经风霜雨雪,经历了无数次洪水与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雄风不减当年,成为联系武汉三镇、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纽带。武汉长江大桥承载了一代铸桥人的光荣,也开启了无数铸桥人的梦想。

成就由人而创。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武汉大桥工程局,是专门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成立的。大桥建成后,临时组建的单位并没有解散,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多次奇迹,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在这个过程中,大桥局培养了无数人才,诞生了三位院士,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记者今天采访的秦顺全,即是大桥局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大桥局的第三位院士。

秦顺全,现任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长期致力于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工作,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了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京广客运专线郑州公铁两用黄河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澳门西湾大桥等多座大型桥梁的设计、施工技术工作,还主持了芜湖长江大桥、海口世纪大桥等的设计和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等的施工技术工作。

秦顺全完成的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有30余项,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出版了《桥梁施工控制――无应力状态法理论与实践》、《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关键技术研究》、《海上长桥整孔箱梁预制架设技术》等3部学术专著。

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处在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业已取得的成就!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路走来?又是什么让他脱颖而出?带着诸多疑问与崇敬的心情,记者走进了秦总位于武汉汉阳区大桥局的办公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秦顺全为人低调,不多言。但谈到桥,似乎就有了说不完的话。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秦顺全曾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线路、隧道、建桥等内容都涵盖在内,学习了两年之后,秦顺全发现自己逐渐喜欢上了桥,一方面是因为对力学感兴趣,而桥是与力学关系比较密切的领域;另一方面桥梁造型宏伟美观,使他深深着迷;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桥梁是一种跨越,能够解决跨山过河的问题,有了桥,人们的出行会更加便捷。

对桥的迷恋,使秦顺全的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大学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西南交大桥梁专业的研究生,深造三年后来到大桥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年来的岁月磨练,已使当初那个跟着专家画图的小伙子成长为大桥局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工程设计与建设的操劳,也为他增添了许多白发。但回首向来的风风雨雨,秦顺全并不觉得艰难,他笑着说:“喜欢一件事情,干起来就比较容易。”

刻苦钻研 谋求创新

然而,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在采访过程中,秦顺全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在大桥局的发展中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大桥局的今天,也不会有那么多优秀桥梁的出现。“大桥局一向重视技术创新,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做技术工作的,要通过技术创新来保证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秦顺全如是说,他本人也为创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以大桥局施工承包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为例,这是我国第一座按六线轨道设计的铁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设计荷载最大的高速铁路桥。它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即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速度高,这意味着大桥局人必须克服一系列的施工难题,比如传统的合龙方式是“顶落梁”,但大胜关长江大桥的跨度高达336米,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做,顶起的重量是以前的很多倍,不仅投入巨大,安全风险也会增加。针对这种情况,秦顺全提出一套新技术,即用多重拉索来调整钢梁变形合龙,这样可以使桥梁的结构更加合理。

在秦顺全的带领下,诸如此类的工程创新不胜枚举。而工程创新的源头在于理论创新,秦顺全在桥梁理论研究上的创新,体现在他提出的“无应力状态法理论”,这个理论为做桥人找到了“桥魂”。此前,全世界使用的都是上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倒退分析法”,计算量大,且不能并行作业。自1989年起,秦顺全感到有必要改进做桥的方法,并着手研究“无应力状态法”。“起初只是一个设想”,他说,研究完全是从零开始,从1989年到1993年,秦顺全几乎天天坐在电脑面前计算。当时电脑还是稀有物品,公司有一个专门的电脑工作室,到点就关闭,而秦顺全每天都是最晚离开的那个人,久而久之,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了电脑室的工作人员,私下为他延长时间,好让他能多工作一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秦顺全二十年来的努力钻研,“无应力状态法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系统理论,使用该理论做桥,能够减少50%的计算量,并行作业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同时,把野外施工过程中外界环境对桥梁建成后的状态的影响也通通过滤掉。“无应力状态法理论”已经成功应用于30多座桥梁的建设。这个理论是我国第一次在斜拉桥核心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获得了国家科技二等奖,这也是大桥局第一次只通过一个理论得奖。

谈起这些,秦顺全显得很淡定,他更多地把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国家的政策与大桥局的文化氛围。他认为我国的建设形势为做桥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否则“空有一身本事也无用武之地”。

从陆地到海洋的华丽转身

生命不息奋进不止。在陆地江河湖泊上修筑了多座大桥的秦顺全,并不满足已有的业绩。正如大桥局的企业精神“跨越天堑,超越自我”所表达的那样,秦顺全把每一次成功的跨越,都看作为下一次更激动人心的超越奠定基础。2001年起,他将眼光投向了辽阔的大海。

21世纪初,为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家开始规划建设东海桥,大桥起始于上海南汇区芦潮港,北与沪芦高速公路相连,南跨杭州湾北部海域,直达浙江嵊泗县小洋山岛。全长32.5公里,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深海跨海桥,它绝大部分桥体完全是在海上完成的,海上做桥与在陆地上完全不同,从作业时间来看,陆地作业很少碰到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但风浪、涌潮在海上却是常事,实际作业时间一半都达不到。如果按照陆地上的做法,不仅效率低下,质量也难以保证。在这种形势下,以秦顺全为首的团队提出“海上长桥的整体预置架设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在海上找一个岛或在岸边找一块陆地作为基地,在基地完成大件的制作,再用大型浮吊把预置件运到桥位上直接安装。看似简单的原理,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要克服众多技术难题。

随着东海桥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顺利竣工通车,秦顺全又将此项技术运用到青岛胶州湾跨海工程、宁波象山港跨海工程、上海长江大桥、上海至崇明岛的跨海工程,实现了从陆地向海洋的跨越。

“我们已经树立了历史的丰碑,我们正在谋求今天的发展,我们还将铸就未来的辉煌。”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梅权如是说。肩负振兴民族建桥事业使命的大桥局,正以国际化的步伐阔步向前迈进。我们相信,以秦顺全为代表的一万七千多名大桥儿女会继续奋进在沿线,一定能书写出中国桥梁史的新篇章,也相信大桥局会诞生更多的“秦顺全”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