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自由贸易

自从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Helpman & Krugman, 1985[1][2](950-959))提出 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 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而这一局面在2003年终于被打破,哈佛大学梅里兹( Melitz)根据对国际贸易的现实观察,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梅里兹,2003[ 3](1695-1725) ),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理论,这一理论也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新新贸易 理论”(“New New" Trade Thoery)(Baldwin & Nicoud,2004[4])。

一、贸易理论的局限和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古典贸易、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视角是从国家和产业层面上来解释贸易的发生, 贸易结构,以及贸易对社会福利的增进和影响。以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在方法和理论假定上有新的突破,放弃了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报 酬递减的假设,引入了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从而解释了二战 之后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的现象,从而将贸易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当代贸易理论的 主要局限是,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的,其模型中的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 ,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更为微观层面上的许多现象,比如,我们观察到的,为什么同一产 业内为什么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

现实中,企业有差异的,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组织结构、产品质量、员工技能以及生产率等 ,都发现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一特征被称之为企业的异质性(Heterogene ity);同时,贸易对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配置和行业的生产率的变动会产生重要影响,实 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伯纳德和詹森(Bernard & Jensen,1995,1999[5](1-25)) 研究了美国出口 企业的情况,伯纳德和瓦格纳(Bernard & Wagner,1996[6](134-157))研究了德国 企业,伊顿、科图 穆和克拉马兹(Eaton,Kortum & Kramarz 2004[7])对法国企业进行了分析,克 莱里德斯 ,拉赫和泰鲍特(Clerides,Lach & Tybout,1998[8](903-947))研究了哥伦比 亚、墨西哥和摩洛哥 三国的出口企业,以及Aw等(Aw et al,2000[9](65-90))研究的中国台湾出口企 业,这些研究都表明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国际业务,出口企业较非出口企业表现出更高的生产率,更大的规 模等特征,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存在必然的关系。因此,传统贸易理论中同质企业的假 定并不符合现实,需要放弃企业同质性的假定,从而解释现实中的企业差异化,以及解释贸 易对企业的影响等问题,特别是回答为什么生产率高,优质的企业做国际贸易,而生产率较 低、实力较弱的企业做国内市场这一问题。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逻辑思路

梅里兹(2003)[3]首次将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从而开启了 贸易理论 研究的新领域。梅里兹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基于异质企业的贸易模型(也 被称为梅里兹模型),它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 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 形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 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在最初的异质企业模型中,还假定了对称 性国家,单一要素投入,但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这些假定被逐渐放松。新新贸易理论的基 本逻辑思路为:由于企业异质性的存在,贸易会导致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配置, 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最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 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一)基本框架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上面已经说明,企业生产率差异是企业异质性的主要表现,并与其他异质性来源紧密联系, 从而可以用生产率差异来反映企业异质性对贸易的影响。新新贸易理论正是通过内生企业生 产率来解释为什么参与贸易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为了讨论开放经济中贸易与生产率之 间的关系,异质企业模型首先在封闭经济模型中内生了生产率变量。

与垄断竞争模型相比,异质企业贸易模型采用的需求函数与垄断竞争模型相同,供给函数也 基本一致。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不同之处也是模型的关键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考虑企业生 产率(φ)的总成本函数TC。企业生产率不同,且面临着不同的边际成本1/φ,那么企业的 总成本就为:

TC(φ)=f+q(φ)φ(1)

上式中,f是固定成本,q是产出。异质企业理论认为,在行业中的企业和新进入企业面临着 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约束。对于原有企业来说,他们有一个企业关门生产率(或零利润生产 率,Zero Cutoff Profit Productivity,简称ZCP),这个约束被称为关门条件,或零利润 条件,使得企业的利润刚好为零。如果生产率高于关门生产率,企业就可以获得利润,如果 低于这个水平,企业就会退出市场。关门条件为:

π(φ)=0=fk(φ)①(2)

对于新进入企业来说,成功进入的企业面临着同样的关门条件,所不同的是,新进入企业需 要承担一个沉没成本,因此在做出是否进入的决策时,他们需要用未来利润流来决定是否值 得进入。新进入企业的企业价值(Value of Entry)必须至少等于零,这就是新进入企业的 约束条件(FE,Free Entry),

ve=0=δfe1-G(φ)②(3)

梅里兹(2003)通过数学证明发现,关门条件(ZCP)中平均利润是关门生产率的减函数, 而新进入企业约束条件(FE)中,平均利润是关门生产率的增函数(从式(3)可以直接看 出这一特征),在两条曲线的交点上,就确定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和行业关门生产率,这就 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点,是行业中两类企业对关门生产率不同反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行业中原有企业,关门生产率越高,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润水平会越低,例如 ,如果关门生产率由2:1提高到3:1,对于生产率为5:1的企业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时, 关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企业利润,从而降低行业平均利润。对于新进入企业来说,关门生 产率越高,能够成功进入的企业越少,一旦成功进入,他们将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提高 行业平均利润。关门条件实际上可以视为退出条件,在退出与进入双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行业的均衡状态。

在均衡条件下,确定了企业关门生产率,从而也确定了行业平均生产率、平均利润水平。在 仅有劳动要素投入这一假定下,封闭经济中劳动投入水平一定(它也说明国家规模和市场规 模一定),并且收入水平和利润水平独立于国家规模。关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行业中企业 的数量,一旦关门生产率一定,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就不会变化。所以,在封闭经济中,行业 的平均生产率由关门生产率决定,而在一定市场规模下,行业生产率不会提高,也就是说, 行业生产率只能通过单个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企业生产率提高通常依靠技术水平的变 化来改变),而不能通过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分配来改变。

(二)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行业生产率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中,行业生产率的变化有了另一条路径,即贸易可以通过市场份额的重新配置来 提高行业的生产率。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一部分企业能够进入国际市场,而另一部分企业只 能从事国内业务,这是因为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着与国内不一样的进入成本。异质企业模型用 贸易的“流冰成本”来概括从事出口面临的额外边际成本,同时参与贸易的企业也面临着一 个固定进入成本。

对于一个行业,开放经济下被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部分,由于贸易成本和进入国际市 场沉没成本的影响,关门生产率体现出三部分:封闭经济关门生产率、开放经济关门生产率 和国际市场关门生产率。理论模型和现实状况都可以说明,封闭经 济关门生产率最低,而国际市场关门生产率最高,开放经济的关门生产率介于两者之间。

那些生产率低于封闭经济关门生产率的企业会退出所在行业,生产率高于封闭经济关门生产 率但低于开放经济关门生产率的企业,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他们因为生产率超过了封闭经 济关门生产率水平而得以生存,但在开放经济中,关门生产率被提高,这部分企业也会被迫 退出市场。生产率高于开放经济关门生产率但低于国际关门生产率的企业只能从事国内业务 (这里也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如果企业国际市场损失能够得到国内市场利润的弥补,在考 虑其他动机下,这部分企业也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这会降低它们的综合利润水平,如果 企业进入国际业务带来的损失不能得到国内市场利润的弥补,就会出现总体亏损,这部分企 业是绝不会从事国际业务的)。对于那些生产率高于国际市场关门生产率的企业来说,他们 将获得国际市场份额,从而大大提高利润水平。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部分企业只能从事国 内业务,而一部分企业可以从事出口业务,从而产生了市场份额在产业内的重新配置效应。

所以,贸易提高行业生产率的逻辑可表述为,贸易提高了行业关门生产率,使得那些在封闭 经济中本可以继续生产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市场份额向更高生产率企业转移,关门生产率 的提高和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使行业总体生产率水平提高,这也是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观 点。新新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拓宽了提高行业生产率的途径,即使如企业技术水平等其 他因素不变(单个企业生产率不变),通过自由贸易也可以提高产业生产率水平,自由贸易 通过市场份额重新配置和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社会福利。但是,自由贸易同样会引起国 内企业数量的降低,但这并不会降低国内消费者福利,因为国外企业可以提供价格更低且种 类更丰富的产品。

(三)梅里兹模型的政策含义

根据梅里兹模型,新新贸易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政策含义:

第一,开放未开放的行业,或者增加已经开放的行业的贸易伙伴,这都会直接导致关门生产 率的提高和市场份额(收入和利润)向高生产率企业的转移,从而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

第二,是降低贸易成本,包括进入国际市场的固定成本。与第一类政策 的影响不同,这类政策除了提高行业关门生产率进而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以外,还产生额外 的效应,因为进入成本的降低会降低国际市场关门生产率,使更多的企业有能力进入国际市 场,对于原来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说,新进入的企业会分享它们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降 低国际市场的利润水平,但由于国内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这些国际企业同样可以增加国内 市场份额,国际市场的利润降低可以从国内市场份额的提高来弥补,总体利润水平同样可以 增加。总之,新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或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它 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企业从事国际业务,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不提高单个企业生 产率的情况下,贸易也能提高总体生产率和福利水平。

三、新新贸易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梅里兹模型是用生产率差异引入企业的异质性,进而说明贸易是如何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和 社会福利的,但这一假定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方面只用生产率差异来反映企业异质性虽然 有其合理性,但仍然忽略了诸如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FDI和出口)等因 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早期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不但假定对称性国家,还假定市场规模一定 (由劳动投入水平决定),同时也没有考虑政策因素带来的影响。所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提出以后,大量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扩展。

哈佛大学的安特拉斯(Antràs ,2003)最早利用不完全合约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形 成,特别是跨国公司问题,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of The

Firm),用来解释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选择的方式。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提出后,安特拉 斯和赫尔普曼(Antràs & Helpman ,2004)结合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从企业组织结构差异分析企业在国际业务中的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对国际贸易模 式的解释。[10](552-580)安特拉斯和赫尔普曼(Antràs & Helpman ,2006)还 进一步放松了假定, 将合约摩擦(Contractual Frictions)引入到模型当中,认为企业生产率水平差异会影响 企业在组织形式上的战略选择。[11]总的来看,以安特拉斯为代表的研究主要解释 了企业在 国际市场中的行为,以及贸易中企业选择的方式,而没有解释企业为什么进入国际市场和贸 易带来的利得,这也是最初的企业内生边际模型融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并在异质企业贸易 模型框架下发展的原因。因此,基于企业组织结构差异的研究是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进一步 细化和发展。

除了安特拉斯和赫尔普曼的进展外,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还从新变量的引入和实证检验方面得 到了发展。赫尔普曼、梅里兹和耶普尔(Helpman、Melitz & Yeaple ,2004)考虑了建立 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差异,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拓展了梅里兹模 型。[12](300-312)伯纳德、雷丁和肖特 (2007)考虑了一个两要素、两部门和两个 国家的世界经济模 型来研究企业异质性的影响,发现自由贸易增加了所有国家和部门的关门生产率,这种效应 在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表现得更加突出。[13](31-66)梅里兹和奥特威诺

(Melitz & Otta viano,2007)放松了异质企业模型中的CES函数假定,考虑了一个线性产品需求函数,并内生 化了最初模型没有讨论的市场规模和利润加成(markups),结论显示,产业内重新配置效 应仍然存在,贸易利得不仅来源于更多的产品种类和更高的平均生产率,还来源于更低的加 成和产品价格。[14](295-316)赫尔普曼、梅里兹和鲁宾斯坦 (Helpman, Melitz &

Rubinstein 2007) 通过假定非对称国家并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异质企业模型进行了扩展,结论发现,企业异质 性导致的选择偏差比“赫克曼选择偏误”( Heckman Selection Bias)带来的影响大得多 ,从而更好的解释了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15]马诺瓦(Manova,2008)将信贷 约束融入 到梅里兹(2003)模型中,利用同样的均衡分析方法发现,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在获得出口 信贷支持方面更有优势,金融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易进入出口市场且出口的产品数量更多,这 一效应在依赖外部融资的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16]

四、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以梅里兹模型为核心的新新贸易理论开启了国际贸易研究新领域,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第一,新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尤其是对新贸易理论的补充;新新贸易理论 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了企业同质的假定,从异质企业角度提出了贸易的新观点,从 而在方法上取得了突破。

第二,新新贸易理论确立了新的研究视角。传统贸易理论从国家和产业层面研究贸易的产生 及其影响,而新新贸易理论是从企业这个微观层面来研究贸易的基本问题,使得国际贸易理 论获得了新的微观基础和新的视角。

第三,新新贸易理论有可能为其他的经济学科,特别是空间经济学带来新的影响。空间经济 学的基础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通过引入区位因素, 从而产生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所以,我们可以大胆预计,如果在新新贸易理论引入空 间因素,将会产生“新新”经济地理理论。

当然,尽管新新贸易理论的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其较为严格的假设前提仍然导致了解释力 的局限性。首先,该理论没有充分考虑产品差异性,产品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功用上, 还体现在技术含量、功能多样性、质量、档次等方面,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差异化和市 场细分,将市场分为高端和低端,一些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高端市场,而一些企业产品销往 低端市场,新新贸易理论还不能解释如技术含量等差异带来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其次,新新 贸易理论还有待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其他内涵,企业异质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率、企业规模、组 织结构等方面,还体现在跨国经营方式(出口、FDI、独资、合资等)、企业战略、市场定 位等方面。第三,没有考虑家庭和企业的动态最优化决策,新新贸易理论的均衡是一般均衡 分析法下得到的结果,没有考虑家庭和厂商的动态最优化均衡。

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的异质性入手说明了贸易的好处,蕴涵着丰富的政策含义:(1)对于落 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应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有利 于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充分发挥优胜劣汰效应。因此,无论是作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 府,推动出口导向和对外开放政策都非常重要,将有利于本地的经济发展。(2)新新贸易理 论找到了一条提高生产率的新路径,在不提高单个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情况下,一国仍然可以 通过贸易和开放来提高一个产业甚至全国的生产率水平。

但是,新新贸易理论也表明,自由贸易可能给落后地区带来负面的冲击和影响:(1) 市场开放可能对落后地区某些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一些技术含量高但对地 区未来经济发展却颇为关键的产业,可能由于外部高效率企业的进入而衰退,所以在引进外 部企业的同时,还应考虑这些企业对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2)自由贸易导致了资源 的重新配置,使利润和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这可能导 致资源过度垄断而造成整体市场效率的损失。(3) 如果贸易仅发生在部分地区,这可能会拉大地区内部的差距,固化地区分工。如我国 的沿海和内地,由于受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企业更易获得贸易带来的好处,而内地企业 则更倾向于满足国内市场,这也是地区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

注 释:

①k(φ*)是关门点生产率的函数表达式,k(φ)=[(φ)/φ] σ-1,是行业平均生产率,由各企业的φ决定。

②G(φ*)是累积分布函数,φ*越高,G越大,1-G(φ*)是企业成功进入行业的概率。 参数δ表示原有企业面临任何冲击的概率,如自然灾害等对企业造成的冲击。

主要参考文献:

[1] Helpman, E. and Krugma n, P.R.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M], MIT Press, Cambridge, 1985.

[2] Krugman, P.R.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70(5).

[3] Melitz, 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 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Econometrica, 2003, 71(6).

[4] Baldwin, R.E. and Robert-Nicoud, F.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 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A Comment [EB/OL]. NBER Worki ng Paper, 2004, No.10718, www.省略/papers/w10718.

[5] Bernard, A.B. and Jensen, J.B. 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Cause, Ef fect, or Bot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7(1).

[6] Bernard, A.B. and Wagner, J. Exports and success in German manufacturing

[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997, 133(1).

[7] Eaton, J., Kortum, S. and Kramarz, F. Dissecting Trade: Firms, Industries,

a nd Export Destinations [EB/OL].NBER Working Paper, 2004, No. 10344, www .省略/papers/w10344.

[8] Clerides, S. Lach, S. and Tybout, J. Is Learning by Exporting Important? M ic ro-Dynamic Evidence from Colombia, Mexico, and Morocco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3).

[9] Aw, Bee Yan, Chung, Sukkyun, and Roberts, M.J. Productivity and Turnover i n

the Export Market: Micro Evidence from Taiwan and South Korea [J]. The World B ank Economic Review, 2000, 14(1).

[10] Antràs, P. and Helpman, E. Global Sourcing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 conomy, 2004,112 (3).

[11] Antràs, P.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 Intraindustrial Heterogeneity in T ra de Models [EB/OL]. Harvard & MIT Lectures, 2007,ocw.mit.edu/NR/rdonlyre s/ Economics/14-581Spring-2007/6C1B924E-8512-4A4F-86CC-5637A434CBEC/0/lecture_12.pd f.

[12] Helpman, E., Melitz, M.J. and Yeaple, S.R. Exports vs. FDI with Heterogen eous Firm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 94(1).

[13] Bernard, A.B., Redding, S. and Schot, P.K.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 rogeneous Firm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7, 74(1).

[14] Melitz, M.J. and Ottviano, G.I.P.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 [J ].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 No.75.

[15] Helpman, E., Melitz, M. J. and Rubinstein, Y. Estimating Trade Flows: Tra di 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 [EB/OL].NBER Working Paper, 2007, No.12927, ht tp://www.省略/papers/w12927.

[16] Manova, K. Credit Constraints,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International Tra de [EB/OL]. NBER Working Paper, 2008, No.14531, www.省略/papers/w14 531.

The Logic and Development of“New New”Trade TheoryDeng Xiang1 Lu Zhen2Abstract:“New New”Trade Theory introduced a dynamic industry

model with hetero geneous firms to explain the occurrence and effect of trade in micro-level and e xplored a new fiel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theory explains why some

more productive firms can export but the others cannot; it also shows that free

trade can promote the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and welfare. Its implicati on is that governmental policy should enhance the trade liberalization rather th an trade protection. We analyze the logical thinking of“New New" Trade Theory c omprehensively, and also show its new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and inspiration s.

Key words:“New New" Trade Theory; Heterogeneous Firms; Free Tr 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