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知识由于其具有能极大地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越来越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经营资源。然而,在中国企业界中很理性地对知识资源进行认真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管理战略的企业并不多。本文从企业知识资源特征分析着手,在研究知识管理的任务和过程的基础上,对企业导入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措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知识资源;特征;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6)09-0059-04
[作者简介]李沛君,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 (重庆400041)
一、企业知识资源的构成和特征
企业的知识资源主要是指一个企业拥有和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以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的总称。它是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组织“记忆”的综合,不但存在于文件、资料、计算机程序和档案等之中,还存在于员工头脑、实践、惯例以及规范等之中。
(一)企业知识资源的构成
1.智力资源。它是指企业所能够利用的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中的各类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各种常识性的知识、技术专长以及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2.信息资源。它是指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所能收集到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国家及企业所在地区的有关经济政策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原材料价格信息、客户的反馈信息、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产品信息、与本企业有关的最新科技信息等等。
3.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它主要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市场资产指企业创造和拥有的与市场有关的、能给企业带来可能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的无形资产的总和,如企业的品牌、信誉、与顾客和合作伙伴的良好关系、销售渠道、特许经营权等等。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创造和拥有的以智力劳动的成果为形式的无形资产的总和,如企业的专利、版权、技术诀窍、商业秘密等等。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创造和拥有的能够使企业正常运转且稳定、秩序、高效的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如企业的技术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与方法、信息网络等等。
此外,企业的知识资源按其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还可划分为“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前者是指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可文本化的知识或可以通过编码化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资源。后者是指高度个体化,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诀窍”等难以编码、复制或用非直接交流方式共享的知识资源。
(二)企业知识资源的主要特征
1.企业知识资源是无形的。在企业的知识资源中,无论是企业创造并拥有的无形资产,还是有用的信息或智力资源,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占有、利用、再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其表现不以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形式存在,通常也不会出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不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是具有无形化的特点。正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知识资源一起共同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资源。
2.企业知识资源是企业内部可以共享的资源。无论是可编码化的显知还是难以编码化的隐知,在企业内部交流与共享都是必然的和可能的。即使是存在于人脑之中难以编码化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讨论、观摩等形式展开交流与共享。只有在这种不断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中,企业的知识资源才能够被有效地开发和充分地利用,不断地得到积累和扩张,从而转化为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和财富。
3.企业知识资源形成路径具有较强依赖性。企业知识尤其是企业的系统知识,是在特定的企业及其环境中形成的,是为生产特定的产品或提供特别的服务而创造并逐渐积累起来的,其生成路径沿特定的方向发展。在企业知识整合与创新过程中,企业知识的形成往往是与组织内部的期望、组织结构、知识主体的学习能力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存在知识与环境的不可分性。离开了特定的组织和环境,就可能丧失其原有的价值,变得毫无意义了。这一特点使企业知识很难单独地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可自由流动的资源。
4.企业知识资源的易变性和边界模糊性。企业知识资源的形成或是单个个体在工作中学习的总结,或是集体经验的不断累积,除了其显性知识外大多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表现为一种共同知识,即集体认同的概念。这种知识常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适应性变革不断地发生改变,以使个人的知识和企业的经营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给竞争对手的模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与此同时,企业的隐性知识由于缺乏明确的表述,因而也就缺乏明确的范围和边界,不同企业的同类知识也就缺失了可比性。这使得企业中的各种非显性知识难以受到法律的保护。
5.企业知识资源的使用会出现效益递增的现象。企业知识资源的使用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极大地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附加价值,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开发和利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和更新的可以转化为财富和竞争优势的知识资源。正是知识资源的这一独特的特征使得知识资源成为对企业财富增长起巨大作用的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二、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任务与过程
知识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
(一)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任务
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企业创新的根本力量――知识作为企业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体系来加以综合管理,通过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并将企业的知识资源嵌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过程
基于知识的社会学和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和转化知识的知识系统。因此,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包括知识创造或知识构建、知识储存、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四个社会性知识活动过程。
1.知识创造。驱动以企业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企业知识的创造是发生在知识转化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中。这种知识的转化是在个人、群体(小组、团队)、企业和企业间等不同主体层次之间以及在各主体层次内部进行的。它包括四种转换过程:(1)社会化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观察、感悟、对话、模仿和不断实践等,使得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和诀窍、心智模式和团队的默契等隐性知识在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内部和之间交流与共享,从而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2)外部化过程。它主要是通过隐喻、类比、图表、概念和模型等方式,将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所拥有的、可以显性化的那些隐性知识用概念、语言和文字等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外部化是扩大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范围,实现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3)综合化过程。它主要是通过整理、分类、综合和一致性验证等方式,把外部化得到的分散的、不系统的显性知识和企业原有的各种显性知识进一步组合化、格式化、规范化,从而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系统化的转换。(4)内部化过程。它主要是通过阅读、聆听、练习和干中学等方式,将各种相关的企业显性知识进一步升华,内化为新的、更高级的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从而实现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在这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连续过程中,企业新知识被不断创造出来。
2.知识储存。企业知识储存通常被称为企业记忆,是构成有效知识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方面。企业记忆包括以各种方式存在的企业知识,如书面文档、储存于电子文档中的结构化信息、储存于专家系统中的显性知识、文档化的企业程序和过程,以及企业成员和企业成员网络所获取的隐性知识,等等。企业记忆被分成正式记忆和非正式记忆。正式记忆通常指一般的、显性的、能够明确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知识(如企业年度报告档案)。非正式记忆指特定情境和特定环境中的知识(如企业决策及其结果、地点和时间,等等)。现今,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等,都是提升企业记忆的有效工具。
3.知识转移。它是指知识在不同行动者之间的转移。知识转移发生在各个层次:个人之间、企业内部团队之间、企业之间、各种知识向企业记忆之间、团队知识向企业知识之间的转移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等等。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转移到适当的地点并转移给适当的人。知识能否转移和正常流动通常要受到源单位知识的潜在价值和动机(知识共享的意愿)、知识传输渠道的存在性和丰富性、知识接受单位的动机(获取知识的意愿)、知识源单位和知识接受单位知识的相容性、所转移的知识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知识接受单位的知识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识转移的渠道方面,可以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正式机制,也可以是未经计划的讨论等非正式机制;可以是师傅教徒弟等个人化的渠道,也可以是知识库等非个人化的渠道。
4.知识应用。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Grant(1996)认为企业知识有3个基本机制,并可以此创造企业能力:(1)指令。即通过将专家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系统的显性知识并有效率地转移给非专家的一套特定规则、程序、标准和指示。(2)企业惯例。指企业发展出的协调和合作方式、互动规则和程序细则,这可以使得合作者之间没有必要讨论做事的规则而高效率地应用其专业知识来完成团队赋予的任务和目标。因此,惯例可以降低企业成员的互动成本。惯例可以相对简单也可以高度复杂。(3)创建自我约束的任务团队。在任务不确定和环境复杂的情境下,企业惯例和企业指令往往都无法实施,这时可以将那些有专门技能和必要知识的成员组成自我约束的任务团队来解决问题。
三、企业导入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
战略主导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向,并决定其资源配置和使用。因此,在企业导入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Hansen,Nohria&Tierney(1999)从内涵方面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化战略”与“个性化战略”。采用系统化战略的企业通常只要将所创造或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化地编码、储存和利用就可维持本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活动,并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这种战略多出现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企业需要依赖于大规模生产来创造最大的效益。采用个性化战略的企业,其内部往往存在着大量难以言喻或只能通过个人心智模式认知的知识,企业着重以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以获得较好的绩效。
Zack(1999)从态度方面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积极战略”与“保守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企业,其核心知识大都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对内部知识严加保护,希望利用其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以构建产业的进人障碍,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采用积极战略的企业,产业内同业互动密切且知识交流十分频繁,企业擅长整合内外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知识,知识的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由此,知识管理战略可以分为4种类型:
1.保守系统化战略。它以知识的标准化、系统化为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并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加以传播,将知识的再利用性与高复制性作为企业提高利润水平的基础。其最大的目的在于“低成本”(包含生产成本以及营运成本)。
2.保守个性化战略。此为保护性最强的战略,企图以独特的内部知识作为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基础,进而构筑产业的进人障碍。由于内部知识具有隐性的属性,不易被模仿或复制,所以其核心知识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
3.积极系统化战略。其最常见的活动是对外部环境或竞争对手的情报搜集,分析和吸收,整合后加以系统化地储存在数据库中,以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与企业绩效,标竿学习是其重要的知识管理活动。
4.积极个性化战略。此战略适合气氛活泼的企业,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或与外界交流中,不断获取、积累知识,以获得知识创新的基础。产业内各企业交流频繁,知识环境变化快速,企业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上述知识管理战略的分类标准和适用条件是不尽相同的。企业选择何种知识管理战略,必须考虑到以下几项基本的知识战略属性:第一,企业主要依赖于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提品与服务?第二,企业的知识资产是由企业内部研发还是从外部取得?第三,企业是提供标准化的还是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第四,企业提供的是成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第五,企业希望创造何种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或其他)?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才能对知识管理战略类型作出正确选择。
此外,在实践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以上管理战略加以综合运用,但不宜将其不分主次的并用,否则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混乱。第二,如果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使用不同性质的知识,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源,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
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措施
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知识资源管理的运作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具体的实施因各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和自身资源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借鉴国内外一些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措施:
1.在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知识型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为实施知识管理提供组织保证。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资源和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无形资产,理应需要由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有效的采集、分类,建立驱动知识创造与共享的技术基础,并监督知识的流向和使用。只有加强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利用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专门建立起了以知识总监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总监,也称为“知识主管”或“知识总管”,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了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理解和发现企业内的信息需求;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积累、再生和共享的良好环境;对产品市场调查、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知识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建立企业知识库,监督和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风格并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转等。
2.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知识生产、共享和应用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与共享的积极性。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工作技巧、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知识资源。企业人本管理或知识管理的核心都是要创建一种机制和氛围,使企业员工的知识和创造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形成一种集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此,企业不仅应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扩大其掌握的知识量,提高知识和技术应用才能;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应把员工视为“有知识的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共享和创新。如,在分配方面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权期权制等从近期和远期进行激励;在管理上按“能位匹配”原则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责任,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和被尊重欲;还可采用命名法,用荣誉激励员工将其个人知识共享;实行打破学历、资历界限,更重视实际能力的人才管理措施等等,让每个人都背负一台知识生产的“发动机”。
3.运用现代化的信息高科技手段,构建各种形式的企业知识网络,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造基本的技术条件。电子信息由于具备绕过在面对面接触中因政治和等级等原因而产生的障碍的能力,从而在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尽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企业内部网络,逐步做到企业管理手段和设施的电脑化、网络化,并且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网络,为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作出更大贡献。
4.创立和传播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营造一种能促进知识学习、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并得到共同认可的群体意识,是形成企业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一种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全体企业员工能够共同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高度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在企业内创造出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会谈的精神,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学习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成功的关键”,应采取各种措施把企业逐步建成“学习型组织”,并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对企业内知识资源进行发掘、整理、提炼和系统化,将员工个人知识转变为企业知识,从而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智力优势。另外还要重视企业结构和领导作风的转变,减少管理层次,以加强决策层与员工的对话与交流。与此同时,还要向社会传播企业文化,以塑造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营销环境,增加公众心目中的企业价值。
5.突出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并将新知识嵌入产品、服务和生产管理过程之中。今天的世界已进入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的时代,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迅速产业化。企业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推动创新,就是要使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等。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要明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开发的方式与途径,贯彻相应的知识开发和利用战略,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积累、扩大并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与管理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从员工身上吸取、整合知识形成组织知识,只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而从市场和顾客中挖掘知识才是企业市场成功的关健。因此,企业知识管理还要以市场为核心,围绕市场组织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在内的所有知识资源,使之与企业内部知识资源高度结合,从而提升整体经营水平。
6.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流失”,树立知识管理风险意识。企业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企业创造拥有的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等无形资产,不仅是本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且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在追求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企业专利、商标、版权、信誉等无形知识资产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的风险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专利、商标等的注册、使用管理;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因人员流动而导致的“知识流失”。在市场经济就业模式下,人员流动是经常性的。人员流动很容易把知识从一个企业带到另一个企业,从而造成知识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高宏深,等.知识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梁幸平,等.知识营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陈方丽,慕继丰.信息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作用[J].经济管理,2003,(22).
[4]张庆普,单伟.企业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整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6).
[5]谢洪明,等.知识管理战略、方法及其绩效研究[J].管理世界,2002,(10).
[6]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
[7]汪浩.创造知识“租”的学习型战略联盟[J].经济管理,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