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价值引领: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价值引领: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具有特殊的意义。价值引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师是人类德行的守护者,守护人类值得为之奋斗的三大法宝――真、善、美,守护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教师无时无刻都不能忘却自己作为学生成长领路人的职责,对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影响和引领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 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价值引领和价值观教育

现代知识论告诉我们,所有学科的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揭示的是知识的表层意义,即知识(语言文字符号)本身的描述性或解释性意义,它所反映的是“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对象、情境和概念”。深层结构则是蕴含在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倾向,它揭示的是知识的深层意义,即知识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态度,它所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就语文学科而言,任何文本都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1]。”为此,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必定同时是意义习得、价值引导的过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当然不同学科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指向有所不同,因而对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培根对此有过精辟的表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文本和课程)所具有的丰富人文、道德、思想、文化内涵,使其对学生思想的碰撞、价值的澄清、心灵的净化、人格的陶冶是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教师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充分地挖掘语文文本和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观的素材。

二、 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进行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不能凭空进行,它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机进行。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导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多种理解、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生活的多种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见解和表达,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认识和看法的局限性、片面性,因而在文本解读和交流讨论中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超越,汲取他人有益看法和观念。有的教师在尊重多元解读观念的影响下,对学生的问答要么未置可否,要么一概肯定,结果导致了价值观上的混乱。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误读,即不顾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本意)和“文本价值”,而随心所欲的“自由理解”。

那么究竟怎样在文本解读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呢?我们来看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孙悟空和白骨精的执著[3]。

这是窦桂梅老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片断:

生:我觉得白骨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很顽强,很执著,很了不起。(笑)

师:啊(想了一下),那你说说白骨精这么执著的目的是什么?

生:要害唐僧,要吃唐僧肉。

师:那怎么评价白骨精的这份“执著”呢?

生:(想了想)反正她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笑)

师:好,你先想想,一会儿再和你聊这个问题。

(十分钟后,学生评价孙悟空)

生(认为白骨精执著的女孩):孙悟空对师父有求必应,有情有义,很执著!

师:你说孙悟空执著的目的和白骨精执著的目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悟空的目的是善的,白骨精是恶的。

师:你真是“善恶分明”啊!那么,现在请你结合妖精的“无心向善”谈谈妖精的执著。

生:妖精的执著用错了地方,所以下场罪有应得。

师:妖精的执著,不是智谋,而是不择手段的害人阴谋!方向错了,方式再好,那也是南辕北辙!(掌声)

案例二:《尊严》[4]。

人教版语文教材有一篇题为《尊严》的课文: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和一群人逃难,沃尔逊镇的杰克逊大叔开仓救济大家时,所有逃难者都狼吞虎咽,唯有哈默坚持先劳动后吃饭。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你别看他现在一无所有,将来他一定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带学生细读课文后,我问道:“哈默有尊严,请问那些逃难者有没有尊严?”大家脱口而出:“没有!”

我吃了一惊。一群骨瘦如柴的逃难者,不偷,不抢,接受了别人的救济,就没有尊严了吗?乞丐,是困境中的人,也有人的尊严。当我追问“你们有没有尊严”时,大部分孩子都说自己有,也有些孩子没吭声。我问一个不吭声的孩子:“你为什么没有尊严?”

“因为我成绩很差,常常被人瞧不起。”

那一次,我惊呆了半天:一个孩子仅仅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没有尊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我无法直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尊严,但我那天明确地告诉所有孩子,所有人都有尊严,乞丐有尊严,成绩差的人有尊严,罪犯也有尊严。

可见,价值引领的关键在“引领”两字,“灌输”不行,简单“否定”也不行,因为,从学生的角度讲,价值观的形成毕竟是一个自主建构并自主选择的过程,价值引领只能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而灌输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正如柯尔伯格所说的:“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学意味着尊重儿童正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5]”道德灌输恰恰是无视儿童正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毫无选择余地地向学生强行灌输道德原则,这显然违背了道德自律和自由的基本精神,因此,它是不合乎道德的,是不道德的道德教育[6]。道德的方式是尊重学生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道德的方式是吸引人的方式,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道德的方式还是文化的方式,让学生浸润在文化中,陶冶情操,培育健康心灵,从多元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文化引领学生的道德发展。不可忽略的是,道德的方式并不排斥严格的要求、必要的批评,恰恰是严格要求和必要的批评让学生有明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澄清[7]。

其次,价值引领要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和意义有机进行,体现有机性、渗透性和衔接性,切不可离开文本的主旨进行所谓的“价值引领”。那样,只能把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引入歧途,滑向种种“误区”。以语文学科为例,种种误区表现在:第一,架空分析。就是弃置课文于一旁,不是从语言文字内容中去挖掘丰富的价值蕴涵,而是从课文中抽出一些所谓道理空讲一番,直接灌输,这样的价值引领失去了停靠点、着落点,是没有意义的。第二,生硬联系。有的教师热衷于借助课文中的人和事借题发挥,对照、检查、批评班级学生,让语文课成了变相的班会,把价值和思想教育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第三,人为拔高。表现为对文本的认识和解读脱离事实和常识,望文生义、穿凿附会、无限上纲。如一教师在上《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解读为:“这洁白的牙齿,代表了中非人民深厚的情谊,也代表着黑人少年纯洁的心。”这样的解读显然是望文生义、人为拔高。它表面上是深层次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发现文章的“微言大义”,其实是教师解读教材时的一厢情愿,是对文本的“误解”[8]。

三、 教师要树立全面正确的价值观并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力

价值引领要结合课文教学有机进行,但价值引领的主体毕竟是教师,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显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前提。为了有效地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一定要树立全面正确的价值观并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力。有学者把价值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道价值,包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尊严、自由、权利等,它是主体自身的内在价值。二是规范价值,包括社会的民主、平等、正义等,它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结构性价值。三是效用价值,包括人的效用价值与物的效用价值,它是客体对于主体的功能性价值[9]。

教师要充分理解各类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解、价值准则,这样才能以鲜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立场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需要强调的是,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要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正当的、合适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这样一个价值多样的时代,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实践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已经远远不是他?筑她的童年经验或所属的社会群体可以决定的,他?筑她必须在多样的价值观念或原则体系中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与选择,因此,他?筑她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价值理性[10]。”这里的价值理性实际上就是价值判断力。“未经理性审查的价值是不值得追求和实践的”,教育教学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观照,缺乏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那么价值引领可能沦为一种盲从、失去正确方向,甚至沦为“非价值”或“反价值”的误区。所以,就像教师要清晰全面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和能力一样,教师也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价值并拥有价值判断能力。

总之,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价值教育的使命感,将学科教学过程作为重建人的价值理性的育人过程来看待,既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价值资源,又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内容,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价值分析、判断与选择的能力,逐步成长为主流的、正确的价值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孙艳,袁卫星.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J].师道,2002(12).

[2] 培根.培根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 赵芹,袁开文. 阅读教学呼唤智慧理答[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12).

[4] 刘发建. 对无趣的教育充满警惕[N].中国教育报,2013-9-10.

[5] 戚万学. 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6] 杨孝如.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7] 成尚荣.让道德意义在课堂里流淌[J].人民教育,2013(23).

[8] 励常林.语文教学少些“微言大义”.小学语文教学,2012(22).

[9] 刘晓明. 视觉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 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