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域性刻帖之发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域性刻帖之发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书法史上第一本地域性刻帖《金陵名贤帖》为研究对象,着重考索和分析《名贤帖》刊刻背景、内容构成、编刻流传状况,依据文献推理确定编刻者所属,进而在此基础上阐释其素为人所关注的价值特征与史学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艺术作品;《金陵名贤帖》;中国书法史;刻帖;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近人张伯英在其《法帖提要》中著录了一本万历年间(1615)集刻明代金陵书家书作的地域刻帖《金陵名贤帖》①,提要罗列了该帖收录的五十二位金陵书家名字;容庚在《丛帖目》中同样著录了这本《金陵名贤帖》②,容庚记载的书家与《法帖提要》基本一致,增加了二位书家(可能是张氏漏记的),容氏记载较为详细,除书家名字外,逐一详叙每位书家书作的篇名。张彦生所著《善本碑帖录》于此帖亦有简略著录。③此帖目前未见踪迹,或佚或藏,不得而知,但张、容二氏亲眼见过此帖必为无疑,张氏曰:“原石已佚,往者觅此刻于江宁,竟不可得,兹完帙尤可珍矣。”根据笔者所知现有著录及文献考索,《金陵名贤帖》应为目前所见文献记载的书法史上第一本纯以一地域书家为对象的地域性刻帖④,换言之,即第一本地方书法家作品集。汇集书家作品之刻帖自南唐及宋代即已出现,但以“当代”某一地域书家为对象内容的刻帖在《金陵名贤帖》之前,尚未有之。与书法史名家相比,《金陵名贤帖》所收书家,大多名头不显,甚至闻所未闻,金陵书家群体的概念形象,历来模糊不清,这样一种以某一地域书家为对象的刻帖,为什么会第一次落在金陵书家头上,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书法重镇吴门与松江等地书家,或其他地区和流派书家群体,个中原由耐人寻味。此帖目前只见著录,不见庐山真面,或藏或佚,不得而知。我们只能根据现有著录提供的书家名录,参照帖中书家其他存世作品,略作大致了解揣测,然尚有些许书家书风形象我们无从得窥,全面具体分析该帖的艺术特征与成就亦因原帖实物的缺席只能暂时割舍。此帖开风气之先,亦为明代书法及刻帖之重要表征,迄今尚未有学者予以深入探究。本文拟据现已掌握之史料就其相关问题探赜索隐。

一、背景:明代刻帖风气

《金陵名贤帖》是刻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将之置于明代刻帖风气中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其价值意义。帖学起于宋而盛于明⑤。据史籍记载开刻帖之先的是南唐所刻《保大帖》与《昇元帖》二帖,然皆已失传,现存最早的刻帖是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翰林侍书学士王著汇刻历代法书的《淳化阁帖》,自其问世以来,刻帖蔚为大观,有《潭帖》、《绛帖》、《戏鱼堂帖》、《汝帖》、《大观帖》等翻刻、增删帖先后继起,同时文人士大夫书家书作如苏轼、米芾等亦被刊刻入帖,并渐成风气。

图1 《南都繁会图》局部,明无名氏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是刻帖兴盛的重要阶段,在经历元代刻帖的低迷与衰落之后,明朝廷重视文治,虽然于经典伦理及个人修史等仍有所禁锢,但总体而言,对刻书出版给予较为宽松的支持,从中央南、北国子监,司礼经厂各部到省、府、州等地方机构及儒学书院等均可刻书出版,出版事业由此蓬勃发展。刻书出版业集中在金陵、苏州、闽北(福建建阳)、杭州、徽州、北京等几个主要地区,金陵是东南政治文化中心,刻书出版事业十分兴旺,书坊、书林、书肆众多,达一百余家,⑥金陵刻书出版颇具特色,书中常配有精致古朴的版画,还出现专门的美术出版单位,如“十竹斋”刊印大量的绘画、书法、篆刻等图书。明朝实行封王制度,朝廷限制分封各地的藩王之间的来往,只许在各自封地活动,皇室鼓励藩王读书修身,定期赠送图书给予各地藩王。许多藩王筑楼藏书,写作、刊印图书,藩王府成为刻书机构。藩王府刻书主要集中在自作诗文、医药养生及琴棋书画等个人兴趣上。⑦明代刻帖即以藩王刻帖为发端,分为官刻和私刻两种。官刻主要有周宪王朱有燉(1379—1439)于永乐十四年(1416)编刻的《东书堂集古法帖》,晋靖王朱奇源(?—1502)弘治九年(1496)编刻的《宝贤堂集古法帖》,肃宪王朱绅尧父子于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元年(1615—1621)重刻的《肃府本阁帖》等三种。明前期刻帖以官帖为主,数量亦较少。明中后期,内府藏品大量流失,民间收藏颇为丰富,以江南地区为甚,文人学者参与收藏多,且大多藏家兼擅书画,富鉴赏。此期刻帖之风日盛,明无名氏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描绘明后期南京城市景象,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其中就有“古今字帖”“镌字刻碑”等店铺,可见当时字帖流通甚为普遍。⑧

明代学者何良俊(1506—1573)曾论及嘉靖年间刻帖之风:

近来人又大喜法帖。夫二王之迹,所仅存者,惟法帖中有之,诚为可宝。但石刻多是将古人之迹双钩下来,背后填朱,摩于石上,故笔法尽失,所存但结构而已。若展转翻勒,讹以传讹,则并结构而失之。故惟淳化祖帖与宋拓二王帖为可宝,其余皆不足观。况近时各处翻刻,大费楮墨,可笑可笑。

旧法帖中,惟太清楼刻实为至宝。盖因徽宗留意文翰,而蔡京工书,故摹勒皆神,远在祖帖之上。⑨

以何氏之见嘉靖时已翻刻古帖成风,然“笔法尽失,但存结构”,刻帖虽多,却泥沙俱下为患。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徵明等书画名家参与刻帖的撰集与摹勒上石后,刻帖质量及刻帖的学术性亦有明显提高。⑩此时以坊刻和家刻为主或牟利,或自藏自刻、或以交流研习等为目的的民间私刻帖大量涌现,层出不穷,无论是刻帖的数量、种类、刻帖对象内容都比以前有较大发展,丛帖、单帖,古法帖、当代书家帖、自刻帖,个人专帖,地域专帖等各种形式、内容的刻帖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万历四十三年刊刻的《金陵名贤帖》亦在此期应运而生,成为其中颇具特色的最早地域性刻帖。我们根据现有著录对明代刻帖情况进行列表分类整理,从表中或可见出明代刻帖之大概及《金陵名贤帖》在明刻帖流变中的特殊地位。

二、《金陵名贤帖》所收书家考释

上述列表表明,明代刻帖种类繁多,盛极一时,从古法帖到历代名人至当代名人法书墨迹都给予选辑摹勒上石,刻帖对象内容形式不拘一格,而第一次集体展现某一地域书家群体形象的地方书家作品集《金陵名贤帖》(以下简称《名贤帖》)的出现,却仍让我们颇感意外,此帖不知现身何处,史料记载亦微乎其微,兹仅就文献所及零星片语条陈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