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的结构分析与演奏诠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的结构分析与演奏诠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20世纪法国作曲家雅克·伊贝尔(Jacques Ibert)为萨克斯与十一件乐器所作的萨克斯管《室内乐小协奏曲》,是古典萨克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题献给当时著名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西格德-拉舍尔(Sigurd·Rascher)。乐曲不仅在曲式结构方面打破了传统古典式的结构安排,在乐曲调性变化及音乐构思方面充满了个人特色,在演奏技巧方面更是加入了超高音(altissimo)、弹舌音(slap tone)等现代技巧。本文将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乐曲的结构特点、节奏动机、演奏诠释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萨克斯管 雅克·伊贝尔 协奏曲 结构分析 演奏诠释

法国作曲家伊贝尔的《室内乐小协奏曲》是为萨克斯与十一件乐器而作的短小的协奏曲,是萨克斯管曲目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结构灵活自由、曲调流畅、风格轻松活泼,充分发挥了萨克斯管的歌唱性音色与力度强弱对比的特点。同时在音程大跳、快速运指及超高音、弹舌音的运用中充分表现了萨克斯管的技巧。这部作品与保罗·克莱斯顿的《奏鸣曲op.19》、格拉祖诺夫的《降E大调协奏曲》、伯恩哈德·海登的《萨克斯管与钢琴奏鸣曲》并称为萨克斯管曲目的核心,并被评价为“完美的独奏作品样板”。

一、作曲家与作品

雅克·弗朗索瓦·安东·伊贝尔(Jacques Fran?觭ois Antoine Ibert)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1890年8月15日出生于巴黎,1962年2月5日在巴黎去世。1910—1914年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军,退役后于1919年凭借清唱剧《诗人与仙女》获得罗马大奖。1936年到1960年被任命为罗马法国学院院长。1937年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1956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伊贝尔的作品风格相当多元化。在其作品的和弦使用及变化方面奇幻诙谐,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现代派音乐的风格。而他的作品同时也保有传统的主要作曲方式,所以伊贝尔的作品更易被大众接收。同时他的室内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也深受德彪西和拉威尔印象派音乐的影响,带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特色。伊贝尔作有歌剧、舞剧多部,大量管弦乐、室内乐、声乐及电影与广播音乐。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港口(Escales)》(1922年)、钢琴曲《故事曲Histoires》(1931年)及著名的为长笛而作的协奏曲《Flute Concerto》。

这首萨克斯管小协奏曲是作曲家于1935年完成并题献给他的好朋友西格德-拉舍尔(Sigurd·Rascher)的。1935年首演时拉舍尔演奏了第一乐章。在1935年晚些时候,伊贝尔完成了第二乐章,并在当年由拉舍尔进行了全曲的完整演出。

西格德-拉舍尔(Sigurd·Rascher)(1907年5月15日—2001年2月25日)是一位出生于德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他为20世纪萨克斯管演奏技术及曲目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拉舍尔的一生中,众多杰出的作曲家为他创作了超过200首作品,其中许多都是20世纪萨克斯管最为经典的作品,包括格拉祖诺夫的《小协奏曲》和本作品。除了推动萨克斯管作品的发展外,拉舍尔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拓展了萨克斯管的音域,他将萨克斯管传统的2个半八度的音域扩展到了4个八度,极大地丰富了萨克斯管的表现力。尽管早期的萨克斯管演奏家并不接受这样的演奏技巧,但是依靠拉舍尔的不懈努力推广,超高音域的演奏逐渐成了演奏家普遍接受的技巧。拉舍尔于1941年出版了“Top-Tones for the Saxophone”,书中详细介绍了超高音的演奏方法及应用,至今对于萨克斯管演奏者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二、作品结构分析

由于伊贝尔在军队中对管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1933年创作了《长笛协奏曲》之后,1935年开始了《室内乐小协奏曲》的创作,这部作品也可以称为《长笛协奏曲》的姊妹之作。在乐曲结构安排与节奏风格上,两首乐曲非常相似,但这首为萨克斯而作的乐曲规模要小很多。

乐曲标题为“Concertino da Camera”,即《室内乐小协奏曲》,为萨克斯管与十一件乐器而作。伴奏的室内乐器分别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圆号、小号和五个声部的弦乐。可见作者在缩小乐曲演奏规模的同时力图保留乐队的效果,而采取了简易的单管编制方式写作乐曲伴奏,这样使得全曲在听觉感受上更富有层次感。小协奏曲(concertino)与传统协奏曲(concerto)相比,不论是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及乐章安排上都自由许多。如在曲式上看,全曲共两个乐章,但是在结构上却实际分为快—慢—快三个部分,第二与第三部分共为一个乐章并且不停顿地演奏;在乐队与独奏乐器的结构安排方面,传统协奏曲一般先由乐队呈示主题,独奏乐器再演奏主题并依此交替,而伊贝尔创作的《长笛协奏曲》与《室内乐小协奏曲》都取消了乐队的主题呈示部分,在乐队几个小节的引奏之后直接由独奏乐器呈示主题,引奏的音乐素材除基本的节奏动机外,与乐曲并没有太大关系。乐队一直到引出乐曲展开部分的间奏乐段时才合奏了主题的旋律。另外传统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Cadenza)部分也被作者省略,只在第二乐章的后部分写出了华彩乐段(Cadenza)。

在调性方面,作品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调性,而是采取了中心调的概念作曲,和弦及调性一直在转换而不会长久停留在某一调性上。这种方式打破了一般的调性使用常规,让人感觉调性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方式加上乐曲快速的音符演奏,使得乐曲在听觉感受上表现出明快、轻巧、活泼的感觉,同时也让乐曲在音乐上具有了更大的张力。

(一)第一乐章曲式与结构简析

活跃的快板(Allegro con moto),A大调,2\4拍,极自由的奏鸣曲式。

乐曲第一乐章并没有采用传统协奏曲的先用乐队呈示主题,而是打破常规,乐队演奏8个小节的引奏后,由独奏乐器直接演奏主题(谱例1)。直到第53小节引入展开部分的间奏时,乐队才第一次完整演奏主题(谱例2),并将展开部分引入G大调。

谱例1 (萨克斯与钢琴总谱)1~8小节

谱例2 (萨克斯与钢琴总谱)52~59小节

从第60小节开始,第一主题呈示结束。乐队分别由小号和圆号演奏过度旋律(60~61小节),将第一主题热烈奔放的旋律平缓地引向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极为抒情的歌唱性主题,速度和情绪与第一主题形成强烈对比。从62小节开始,萨克斯管接着圆号,在g小调上演奏过渡性旋律,通过导音#f将旋律引向G大调的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为65~94小节。从95小节起第二主题演奏结束,萨克斯与乐队以音阶的波浪式起伏进行而相互呼应,音乐情绪又恢复到第一主题时的激烈紧张,直到119小节时乐队齐奏,情绪才缓和下来。122小节之后主题旋律交换到乐队演奏(谱例3),而萨克斯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为乐队的演奏做陪衬。第二主题演奏到第158小节的bE音到达高潮,并从165小节开始通过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阶下行,使得之前反复的情绪逐渐平息。168小节开始乐队再次演奏第一主题的素材,182小节萨克斯演奏第二主题的动机旋律,逐渐将旋律引向第一主题的再现部分。

谱例3 (萨克斯与钢琴总谱)122~133小节

191小节开始的再现部分独奏旋律与主题呈示部分没有变化,但是乐队伴奏部分与呈示部略有差别。伴奏通过弦乐器以八分音符跳音方式演奏音阶的正反向交叉进行,使得旋律听觉上与呈示部分相似,但是又给人一种更加轻松且耳目一新的感觉。

234小节开始,乐队再次呈示主题,弦乐组以模进方式逐渐渐强。242~249小节为结束乐句,萨克斯管在E音的颤音中渐强,乐队以fff的力度齐奏,并以平行八度上行。最后萨克斯管在ff的力度下结束在乐章调式主音A上。

第二乐章曲式与结构简析

第二乐章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并且不间断地演奏。前半部分标记为小广板(Larghetto),3/4拍。萨克斯管由无伴奏的宣叙调开始,节奏略自由,旋律及节奏带有萨拉班德舞曲的感觉。A到#G的小二度音程表现出一种痛苦的表情,奠定了慢板乐章的音乐基调。第10小节通过4连音的四度模进上行,在第11小节引入慢板部分动机旋律伴奏。乐队伴奏部分为均匀的四分音符和弦,萨克斯管在饱满的音响之上演奏旋律。33小节开始乐队呈示经过扩展后的慢板主题。48~54小节起双簧管、萨克斯与单簧管以三声部卡农形式演奏11~12小节的慢板旋律动机,萨克斯在ppp的力度下结束慢板乐章。

谱例4(萨克斯与钢琴总谱)11~13小节(左图)

谱例5(萨克斯与钢琴总谱)48~51小节(右图)

第二乐章后半部分从55小节开始为生机勃勃的快板,A大调,2/4拍,乐曲生动活泼,结构上类似由A—B—A1—B1主题交替出现的回旋曲式,但安排更自由。55~62小节的乐队引奏引出A段主题。萨克斯管在63~71小节复述A主题,并由A主题动机继续发展。

谱例6 (萨克斯谱)55小节开始A主题

79小节起进入B主题,旋律动机上能看出慢板乐章的影子,而节奏方面又带有第一乐章的切分重音的特点,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流动使旋律具有无穷动的风格。112小节起乐队复述B主题,122~134小节过渡乐句,从135小节tempo开始主题的再现与发展,178小节乐队呈示B主题旋律。197小节起进入华彩乐段(Cadenza)。203小节开始A、B主题再现,不过A主题只在开头出现一次,从224开始B主题动机旋律在不同的调性高度连续出现4次,这与众不同的结构安排倒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最后音乐在华丽的音响中结束。

三、演奏技术与音乐诠释

伊贝尔的《室内乐小协奏曲》自创作问世以来受到了众多萨克斯管演奏家及专业学生的喜爱,在各类重大萨克斯比赛中都作为指定曲目,几乎所有萨克斯演奏家在其演奏生涯中都会将此曲录制专辑,可见这首乐曲在萨克斯文献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乐曲在演奏中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以下就乐曲演奏中需要注意的技术难点、演奏技巧及乐曲诠释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第一乐章

这一乐章的标示速度为每分钟126拍。但是第一乐章中有多处的连续快速吐音,所以笔者认为演奏者可根据自己的吐音速度及演奏能力调整演奏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20左右比较合适。

前奏部分的第8小节后部分为连续两组16分音符的快速下行,此处独奏部分不易接入,演奏者与伴奏需用慢速练习,并严格按节拍演奏,以加深演奏者对节拍的确定性。第一乐章呈示部旋律的动机节奏如(谱例7),这个节奏也是呈示部主题节奏架构的基础。

谱例 7

作者通过连线改变节奏重音出现的位置从而造成类似切分音的音响效果,这样的重音安排使乐曲旋律具有一种向前行进的动力。在演奏这类音型时一定要注意弱化原本的节奏重音,强调切分重音的效果。除了吐音方式演奏出的切分重音外,第13、19、21小节的切分重音位置在连线之中,所以重音需要通过气吐方式加强。开头第一个E音虽标记力度为f,但是由于音区较低,所以容易将音头演奏得粗糙。演奏者在练习时需要多尝试不同的舌头吐音位置以吹出最清晰的音头,12小节的#C--#F的吐音连接亦是如此。

35~39小节三度模进转半音阶上行,乐谱标记为渐强。在演奏到F音时力度达到最强,随后40小节#A音力度急转为pp,在幅度极大的力度变化下要注意#A音头的绝对清晰,之后相同音型亦是如此。由于40小节开头为十六分休止,伴奏部分为正拍,所以演奏时需注意与伴奏的配合。

从49小节起的半音阶上行,作曲家使用了超高音域的#G和#A。此处演奏者可根据自己的指法习惯安排超高音指法。图8为相对便利的指法安排:

谱例 8

60小节起第一乐章进入展开部分,分别由小号和圆号在不同高度演奏展开部分的引奏旋律。此处如使用钢琴伴奏,必须注意伴奏部分的音色变化,注意模仿小号及圆号的不同音色(见谱例2)。64小节的#F作为G大调的导音,在此处演奏者需略微调整音高和音色以增强导音的倾向性,同时略作渐慢以更好地导入至展开部的新调性。

展开部分的116~119小节为超高音演奏,此处最高音已经到了超高音区的F,高出萨克斯正常音域一个八度,是对演奏者极大的挑战。在这一音区上萨克斯的音色统一度与超高音演奏的准确性难以控制,包括须川展也(Nobuya Sugawa)、尤金·罗素(Eugene·Rousseau)在内的国际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所录制的专辑中都保守采取了低八度正常音域的演奏,笔者相信除了技术准确性方面的考虑外,音乐性也是他们考虑的因素之一。若选择超高音演奏,指法方面可以参考尹志发主编的《萨克斯管超高音演奏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0月)。

122~153小节由乐队呈示主题,萨克斯管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作为衬托。这一部分的演奏应该注意音符之间的连续性。波浪形的旋律起伏犹如山丘一样绵延不绝,使原本抒情的主题旋律充满了动力。165小节开始的半音阶下行吐音也是对演奏者的较大挑战,演奏者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舌头与运指间的配合,同时还要注意力度的急剧变化。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展前半部分速度标记为每分钟60拍,而乐谱下的表情注释为较为自由的宣叙调,所以笔者认为萨克斯演奏无伴奏旋律的部分可以在每分钟60拍的大体速度框架下,依照乐章情绪而稍自由地演奏。这一部分极为抒情,充满了歌唱性,而音区跨度较大,所以演奏过程在较大音程跨度之间保持萨克斯管各个音区音色力度的统一是慢板乐章较大的难点。开头两个小节A到#G的半音下行犹如一阵绝望的叹息,奠定了慢板乐章的音乐基调,演奏时一定要注意两音的连接,特别是#G的小指键按键要准确,不能有连带音。另外乐曲中出现多次的中音#C是萨克斯管所有音中音色最特殊的一个,处理不好容易造成与其他的音色不协调。笔者在此乐章中使用的是替换指法的#C,即在原指法的基础上加上左手的大拇指键和无名指键,这个指法的#C音色较为柔和,与其他音的连接也较为顺利。

24~29小节作者标记了高八度的记号,笔者认为此处如同第一乐章的116~119小节,除非为了展示演奏者对超高音准确的演奏技术外,采用低八度的乐谱原标记音高即可。48~54小节旋律独奏与伴奏交替演奏,力度逐渐减弱,最后以ppp的力度结束在#C上。旋律交替时伴奏与独奏需要在力度上相互配合。最后的#C音笔者亦采用替换指法,另外由于力度极弱,演奏者需要控制口型及气息以免音准偏高。

55小节起,乐曲进入快板部分,速度标记为每分钟132拍,非常活泼(Animato molto)的快板。这个部分仍然需要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演奏能力正确选择速度,笔者认为比第一乐章略快即可,主要参照演奏者吐音的速度来决定。在这个部分作曲家使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使乐曲呈现出流畅利落的感觉,但大量的变化音及调性的不停变化给演奏者造成了一定的技术难点,要想将所有音符演奏得均匀流畅,必须要做大量的慢速练习,同时在一些困难乐段要合理使用替换指法。作曲家还通过连音线的使用让乐曲包含了大量的隐伏旋律线,演奏者在练习中一定要仔细读谱,认真分辨隐伏旋律音。

55小节伴奏部分直接呈示A主题,63小节改由萨克斯呈示。演奏时要适当加强连线的第一个音符,这样63-64小节能产生bG-F-bE-bD这样一条旋律线,这也是贯穿全曲的主要旋律动机之一(谱例9),之后所有相似的节奏动机都可采取相同的演奏方法。另外在演奏bA时因这个音长时间出现,所以指法应采用替换指法,将原指法的左手小指#G键替换成低音#C键,这样既是相同音高,与之后的指法的连接也较方便。

谱例 9

79小节开始的B主题开头节奏动机与第一乐章动机节奏相似,节拍重音的位置发生改变,如80小节的bB音与83小节的F音都需要演奏出重音的效果。

B主题的力度变化也是演奏者需要仔细分辨的难点之一。传统的旋律强弱变化一般遵循音越高,力度越强;音越低,力度减弱的特点。而伊贝尔在此乐章中标示的力度变化则相反,如85~89小节随着音区降低而力度逐渐加强,90~95小节则是在半音阶的上行中渐弱。

197小节开始为华彩乐段,由D到bE的颤音开始。由于小指力度的限制,笔者在演奏这个颤音时略微加入了手腕颤动以增强小指的力量。199~201小节音符每两个音的开头为音符旋律音,在演奏时应强调第一个音,产生高音D到中音C的下行半音阶旋律线。华彩乐段中部为低音区弹舌音(slap tone)与高音区跳音的模进配合,此处若演奏者无法演奏弹舌音(slap tone),用跳音替代亦可,关键是要区分不同声部的音群(见谱例10)。

谱例 10

华彩乐段结尾,作曲家提供了两种方式,演奏者依然可以根据自己对超高音的把握能力而决定。

203小节开始再现乐章主题,不过A主题只出现了一次,B主题在不同音高上连续多次出现,并且变化音极多。演奏者需要在练习时仔细阅读乐谱,避免出现错音漏音。另外还要选择自己习惯的替换指法。如在演奏248小节的bB音时,笔者左手食指同时按住B键和B键下的小按键左手(左手p键),这样在演奏bB到bE的连接时会更顺畅,避免左右手的大动作。274小节的C到bE的连续震音笔者采用按左手中指加右手的高音E靠键演奏bE,这个指法很方便演奏这两个音的快速变换。

264小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看似以四个音为一组,实则为三个音一组的模进(谱例11),所以在演奏这个乐句时需注意模进音群的音乐特点,调整气息力度。

谱例 11

四、结语

通过对伊贝尔《室内乐小协奏曲》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节奏素材方面、音乐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视,同时也可以看出作曲家在发挥萨克斯管的乐器特点及演奏技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乐曲中出现的节奏重音变化、调性变化及大量的复调性旋律的出现能够让演奏者充分体会20世纪印象派音乐作品的特点。希望通过对伊贝尔这部作品的分析,能够给萨克斯管演奏者在学习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建华.管乐器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拉里·蒂尔.萨克管演奏艺术.董克,崔如峰,译.新世界出版社,1991.

[3]理查德·英厄姆.萨克斯管.任达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高为杰.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尹志发.萨克斯管超高音演奏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6]陈慈芳.伊贝尔〈长笛协奏曲〉之曲式分析及演奏诠释.台湾东海大学音乐系硕士班,2011,6.

[7]郭强,王涛,邓韬.管窥伊贝尔〈中音萨克斯小协奏曲〉.大众文艺,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