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辨认息肉的“良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辨认息肉的“良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胃肠镜检查的普及,使得胃肠道息肉患者获得早期诊断,也降低了息肉恶变的发生率。胃肠道息肉是指隆起于胃肠黏膜面(“衬里”)上的赘生物,是一种柔软的小结节,可分为良恶性两大类。当胃镜或肠镜检查结果报告发现了息肉,你和你的家属最担心的问题往往是:息肉属于良性还是恶性?会不会癌变?因为良恶之间有天壤之别,它不仅涉及到治疗方案,而且对患者来说,也许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么,究竟如何辨别息肉的良恶性呢?下面我们作一简单介绍。

1.息肉的大小:内镜报告息肉的大小均以最大直径表示。一般地说,息肉的直径越大,癌变率越高。据统计,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其癌变率为1.3%;直径为1~2厘米的,可达到10%;直径大于2厘米的,可高达30%~50%。

2.生长部位:息肉的位置有重要参考价值,如直肠(位于肠道最低处)部位的息肉比其他部位的息肉癌变率更高,而食管息肉癌变率甚低。

3.数目多寡:单个息肉的癌变机会相对较少,三个以上息肉(医学上称为息肉病)的癌变机会相对较高。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有多个息肉存在,最好要定期仔细检查全胃肠道,以免遗漏其他部位的息肉。

4.息肉形态:胃肠道息肉真可谓千姿百态。即使在同一部位的息肉,其形态也常不一样,在胃肠镜下呈隆起样或称为半球形的息肉(医学上称为广基底息肉)癌变率较高,而拖拉着“脖子”,特别是细长脖子的息肉(医学上称为带蒂息肉)癌变率较低。息肉的外形不规整、色泽苍白、表面粗糙不平、质地较硬脆、易出血的恶性可能性较大。相反,息肉的形态规整、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无出血,则恶性可能性较小。

5.患者年龄:老年人患息肉,则癌变可能性较大,这可能与年龄较大,体内的免疫机制较弱有关。以结肠腺瘤肉的癌变率为例:20~39岁患者为0~19%,40~59岁为26%~39%,60岁以上者癌变率可高达47%~52%。

6.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息肉有遗传性,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中可出现同一种息肉病变,如家族性结肠腺瘤肉病和幼年性结肠息肉病等。笔者曾遇到一位患有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患者,22岁。其兄患有同样的疾病,其父亲56岁时死于“肠癌”。这些有遗传倾性的息肉病,癌变率固然也有差异,而其中有些类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癌变,如家族性结肠腺瘤肉病,几乎在40岁以前均已发生了癌变。

7.增长速度:一般地说,在短期内增长速度较快,如在1~3个月内息肉体积迅速增大,且外观由平坦变成高低不平,易出血,则应高度怀疑有恶性变。

8.病理报告:①病理学诊断:如为炎肉。这类息肉是由炎症引起胃(肠)上皮或腺体②的增生所致,较少发生恶变。如为腺瘤肉:由胃(肠)腺腺管或腺泡构成,有的还带绒毛状结构(显微镜下看),分别报告为腺管状腺瘤肉和绒毛状腺瘤肉,均可发生恶变,尤以后者多见。②有无肠化。所谓肠化,是指胃中由肠腺样结构取代了萎缩的胃腺结构。重度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③有无不典型(异形)增生。一般轻度增生的细胞与原来正常细胞的形态差异不大,称为典型增生,如果增生严重,且细胞形态、成分构成已明显不同于正常细胞,称为不典型(异形)增生,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应高度警惕,如确诊为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考虑手术切除或按早期癌症处置。总之,病理诊断是比较准确的,应予高度重视,最好请消化或病理专家予以解释和确认。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几点仅作参考,对胃肠道息肉应该作综合评估,最终“拍板定论”还需依靠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由于恶变常常隐藏在息肉深处,因此,留取息肉时最好要留取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

最后,还需提醒一句,由于许多胃肠道息肉常无症状,所以凡40岁以上的朋友,应尽量争取多做胃肠镜检查。尤其是家族中发现有遗传倾向的息肉患者,更应注意及时去医院检查。对于息肉患者来说,不论何种方法处置过,都应该定期到医院复查,以尽早发现息肉复发或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