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诊治的42例消化道出血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病因进行总结探讨。结果:上消化道出血14例,下消化道出血28例,上消化道出血为应激性溃疡5例、十二指肠部溃疡4例、胃溃疡3例;下消化道出血为结肠及直肠息肉20例,急性坏死性肠炎4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肛周疾病2例。结论:小儿消化道出血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消化道息肉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病因;探讨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严重病症。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的管道,包括胃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小儿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常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均有,出血原因较为复杂,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本文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诊治的42例消化道出血疾病患儿,其中男孩26例,女孩16例,年龄30天~12岁,平均年龄8±2.5岁。临床表现均以解血便就诊,病程1天~3年。

1.2诊断依据 解鲜血便、果酱样大便,大便带血丝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凡菌痢、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不予列入。

1.3实验室检查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32例,腹部B超检查正常;血红蛋白60g/L2例,90~120g/L22例,>120g/L18例。

1.4 检查方法 采用纤维结肠镜检查30例,4例新生儿用结肠镜检查。全消化道钡餐检查3例,放射性核素检查1例,选择性动脉造影4例。

2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14例,下消化道出血28例,上消化道出血为应激性溃疡(5例)、十二指肠部溃疡(4例)、胃溃疡3例;下消化道出血为结肠及直肠息肉20例,急性坏死性肠炎4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肛周疾病2例。

3讨论

小儿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部位以屈氏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出血量的估计:少量:无呕血及肉眼血便,胃液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中量:间歇性或持续性呕血或肉眼可见的血便,不伴循环障碍;大量:短期内呕血、或排出大量鲜红色血便,伴循环障碍。

病因分析: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复杂,引起出血的病种繁多,与小儿的发病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期常见病因有:新生儿出血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新生儿自然出血症)、消化道血管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婴幼儿常见的是肠套叠、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肠息肉、肠憩室、肠重复畸形、食道裂孔疝;学龄前儿童以肠息肉、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肠憩室多见;学龄期儿童除具有学龄前儿童类似的疾病外,还有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紫癜、慢性结肠炎。胃肠道局部病变出血 常见病因有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压增高症)、婴幼儿溃疡病出血、异位或迷生胰、肠息肉脱落、胃肠道血管瘤、肠重复畸形等。此类出血以美克尔憩室出血最为多见。但有不少患儿一次大出血后不再出血,始终诊断不清。

小儿对失血的耐受力较差,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出现致命性失血性休克,有的则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反复小量出血,久之可导致小儿贫血。故医师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就体重和循环血量而论。患儿出血的危险性较成人要大,故迅速找确定出血病因、部位,并及时处理,对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资料表明,小儿上消化道出血以应激性溃疡和消化性溃疡最多见,应引起足够重视。我们体会,上消化道急性大量或中量呕血不伴有腹痛者多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反复少量或中量呕血、解柏油样便伴上腹部或脐周不适、腹痛者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糜烂性胃炎;下消化道出血时,急性大量或中量暗红色血便多为肠憩室(可伴有腹痛)、多发性肠息肉或肠血管畸形;果酱样便伴腹痛、腹胀多为肠套叠(可有包块)或急性坏死性肠炎(有发热);间歇少量或中量出血、全身情况良好,应首先考虑肠息肉。小儿下消化道出血以往采用X线钡剂灌肠结合肛诊诊断,准确率不高。近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在儿科的广泛应用,使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病因诊断率已达80.7%~87.5%[1]。本症除了积极对症治疗外,及早明确病因是防止再发的重要手段。本文下消化道出血患儿中,结肠及直肠息肉20例,占47.6%,溃疡性结肠炎2例,肛周疾病2例,分别占4.8%,提示消化道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2]。

近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的改进和检查技术的提高,小儿结肠镜检查的安全和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3]。结肠镜检查在儿科的安全应用,为小儿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纤维结肠镜直观可靠,诊断率高,不仅避免了X线检查不能定性、有假阳性及假阴性的缺点,还克服了乙状结肠镜检查范围的局限性[4]。所以对于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慢性腹泻、反复腹痛、腹部包块尤以下腹包块需明确诊断,贫血、消瘦怀疑有下消化道肿瘤的患儿应首选结肠镜检查。由于小儿肠腔窄,肠壁薄,黏膜娇嫩,血管丰富,且较成人短,配合不如成人,操作不当易出现并发症。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充分良好的肠道准备,避免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晓军,盛伟松,姚礼庆,等.结肠镜在小儿下消化道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中国内镜杂志,2000,6(4):29

[2]许圣献.小儿下消化道出血123例报告.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1):16.

[3]陈昌斌,游洁玉,张爱莲.小儿结肠息肉116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师杂志,2003,5(1):100.

[4]吴秀英,欧弼悠,江米足,等.大肠镜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