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和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数学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说明数学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学过程转化成知识形成过程,展现数学理论构建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践是否就是只片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而不注意课堂知识传授呢?当然不是。因为实践是知识形成的基础,形成的知识又指导于实践,实践能力培养不仅不会阻滞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还可以全面推动理论性知识体系的构筑。课堂上讲解的具体的理论,学生对其从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所掌握,但缺少感性的认识,而只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内部活动而已。而动手操即实践操作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细致地进行物化,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达到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知高度。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直接的生活经验组织实践活动,使儿童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达到全面发展。数学特别是小学数学具有他特殊的高度抽象性的学科性质,这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就是要求教师要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清楚、明白地接受知识,并为课堂实践提供土壤。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听科学。”而课堂教学,大多都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操作,发挥学生对实物产生的较强感知功能,让感性思维经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认识”的唯物主义辨证观点。从以上可以看出,实践操作的深度和效果由知识结构所决定,而实践又反作用于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理论的完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的关系,对于促进数学知识的提高和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提高学生智力,不是单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就能听进去,一下就实现的,还需要学生不断对知识进行实践,进行亲身体验,感知其中的奥妙,体验其中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提高的一个系统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明白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实践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脑科学研究表明,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由于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直观的小学数学教材,由于其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再加上儿童的实际动手操作,就能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所以说,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三、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知识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在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喜欢学,主动学的学习习惯。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实践操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在数学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时,教师提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应怎样数呢?”“逼”学生去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等六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其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形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形相对的面沿着外筐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的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了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在动手、动脑、不断实践、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内化为抽象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五、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是数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学要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希望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创新。因为知识只有在能够运用的时候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学会表达和概述。如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数学特别是数字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些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火车,大炮、卡车、坦克等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