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课改在反思中前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课改在反思中前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扎实推进。新课改使学生们对音乐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展现,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为新课改的成功启动和实施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反思,我们的音乐课改在反思中才能不断前行

新课改吸纳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音乐课改使音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学科本位,实现了教与学的变革,成绩是显著的,但教改中出现的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不少老师指出:新课标对“双基”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教材单元必须达到的能力和成就目标应有明确的规约。下一步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要对“双基”予以一定的关注,并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踏实地落实。

众所周知,学科基础的扎实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显著特点。在吸纳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笔者认为,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双基”不应该被淡化,而应该与时俱进,由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生成基本情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在日常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夹生”课。部分教师过于淡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意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却没能掌握教材上的歌曲。教师有教改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是不可能达到学好的境界的。音乐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过于淡化“双基”的现象,说明我们对于新课改中“双基”的地位的认识,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同仁们的深刻反思。

课堂教学中对音乐学科 本体功能的认识和把握

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能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实现,而音乐学科本体又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功能范围。在中小学课改中,出现了忽略和淡化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看到,在一些音乐课上,老师和同学们或吟诵诗歌、朗读散文,或借助线条、色彩诠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或是即兴表演故事情节……显然,教师意在通过一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其广博的人文素养,体现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时,却出现了以下操作中的偏差:

第一,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

第二,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但活动的目的不明确。

第三,学生的描述、表达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不是音乐的,而更多的是文学的。

第四,课堂活动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这样的音乐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音乐的本体功能和学科特性,到了最后学生们也没有准确、熟练地学会一首歌曲和学会欣赏音乐。笔者参加全国及省市级研讨课、公开课的观摩活动时就看到了不少这种课例,在对本地区中小学音乐的随堂听课时,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种状况说明,我们的音乐课程改革存在着对音乐本体价值和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和体现不平衡的现象。新课改今后是否应对音乐本体的重视和把握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对学科综合要把握的“度”做出明确的规范呢?

我们的音乐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毕竟一切联想、通感的产生还是由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不能把走出学科本位理解为淡化音乐的本体。笔者认为,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求末。特别是综合课,只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就会“忘本”和“越权”。

音乐课改中对评价的准确定位与使用

(一)教师要深入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正确把握其诊断、激励和改进的作用。

多数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了评价的检查和督促作用,这种评价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因而是片面的。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评价的多元价值并均衡发挥评价的功能,诸如判断与甄别、导向与激励、诊断与改进等。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视,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只看到了廉价的表扬和变着法的检测和督促,这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评价,显然没有实现评价的多元价值。

(二)在课堂上全方位的运用和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机地渗透结合,服务于教学。

评价是门艺术,好的教师应该是运用评价的专家。在教学计划或方案开始前,运用诊断性评价对教学对象进行预测,我们会知道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状况和进程进行了解,在即时评价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课堂上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

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还是喜欢按照一定的预定目标来评价,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教学流程的顺畅。更多的还是结果性的,不是形成性和表现性的、应该引起老师们注意的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方案必须包含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努力程度的肯定,教师应该制定出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即时表现,情感投入和阶段性进步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并根据课堂状况不断地进行修订和改善。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评价作为检查督促的有效手段,很少关注评价的多重价值和功能的体现。

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了许多办法,像评价卡、档案袋、发小图片、激励性的小图标,但效果总是不理想,年级越高效果越差。因为这些评价设计都体现着老师在不同阶段的活动要求等,是为达到了要求的学生准备的。所以一些同学“不买账”,这部分学生有的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更多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对他们付出的努力、态度和阶段性的进步做出肯定。他们知道老师关注的只是结果,所以就不情愿加入到老师预设的评价过程中。

我们只有全方位的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三)通过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师用答对了奖给小礼物或颁发纪念品之类的做法来激励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获得奖品,俨然每个人都获得了成功和满足,老师讲一节公开课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物力来准备这些东西。笔者在听课调研时,常看见很多老师的办公桌上堆放着许多小卡片、图案印记、小饰品,显然,这都是为讲好课而准备的。

笔者以为这样做有以下不妥之处:

其一,教师是不是每节课都有这样的精力和物力来准备这些奖品?如果是为应付听课,这样的演示有没有实际的价值?其二,这样的奖励方式体现了学校教育怎样的评价观,学生们获得的这些东西对他们有没有意义?其三,学生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的,这种奖励方式在潜意识地培养他们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教育真的能物质化吗?

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全面理解和体现评价的功能和多元价值。走进新课程,教师转变的不仅是教学的行为方式,还要真实地体现在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上,评价的问题不解决,音乐课改就不会结出真果和实果。

我们的课程改革已走过了三年,它同样需要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不断改进和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中国生根和结果,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也正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孔剑山东省兖州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