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比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比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比喻,即打比方,它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讲解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但印象不深。我试着从农村学生的感知出发,偶尔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且和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比喻。虽然不是很确切,但易学易懂,富有情趣和意趣,形象生动,且有其特殊的积极作用。

一、巧用比喻可化抽象为直观,变微观为宏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课本中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有些内容还涉及微观世界,对初中生而言,仅靠教师的分析、讲授,是很难理解的。对此,笔者认为除了通过实验或教学模具可以帮助他们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现象打比方,进行比喻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变微观为宏观。这样学生会感到具体、明了,亲切实在。

例如,“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分子结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针对这类微观的教学内容,我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固体分子的结构就像一百个人同挤在一辆普通客车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小,作用力很大。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晃动,不能随意移动,所以以人组成的立体空间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分子的结构就像……。而气体分子结构如课间休息的你们。有的在教室;有的在操场;有的在一楼;有的在五楼。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大,作用力很小,所以能自由移动,因此以人组成的立体空间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例中的人就像课文中的分子。还有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大小,可就河面上架设桥梁多少,路阻的大小进行比喻教学等等。

二、巧用比喻能帮助学生闯出“思维低谷”

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次只能维持3 0分钟左右,多次连续后,维持时间必然会逐渐缩短,特别是夏季的下午和冬季气候转暖时,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要打瞌睡,注意力很难集中。如何消除她们这种阶段性、气候性的疲劳呢?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劳逸结合,在老师讲授十几分钟后应来段学生练习“插曲”。这样就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在刚出现疲劳时得以休息一下。我认为在课堂中即兴举一两个有趣的比喻,让学生稍稍兴奋一下,就如在他们即将“休克”前推注一针“强心剂”,倒不失为帮助他们闯过这段“思维低谷”,激发他们听课兴趣的好方法。

例如,讲“机械效率”时,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难以接受,听课情绪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于是我就给他们进行了以下有趣的比喻:

一次,学校要初二年级利用劳动课到溪边挑沙子,为建设新校舍贡献力量。某班劳动委员就布置同学们下午都要带挑沙的工具来,结果下午一来,多数同学都挑来簸箕。但有一个同学因家里没有簸箕,满头大汗地挑来了一盛谷米用的大竹笼,全班同学见了哄堂大笑。教师:你们说这能不能盛沙子?(学生答:能)。教师:那你们为什么笑呢?(学生答:很重)。我就这个例子讲述了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并把簸箕和大竹笼的区别跟滑轮组中的动滑轮轻重进行了比较讲评,帮助他们弄清了机械效率的定义。并且告诉他们没有簸箕(额外功),扁担就不能挑沙子(有用功),所以总功总包含有额外功,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1。

这样的一个比喻,引出了一段笑声。既让学生振奋了精神,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堂课如果有一至两个有趣的比喻,就可以便学生笑掉45分钟中可能出现的疲劳。填平课堂上的“思维低谷”,做到“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嘻”。

三、巧用比喻能正确处理课堂上的不良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个别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或早已熟悉,或不感兴趣,或难以理解;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此外,有时某些事情、某些现象都会引起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成了“精神溜号”,成为课堂中的“离群孤雁”。对于这些学生,我们显然不能置之不理。但是如果停下课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又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也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得不偿失。此时,教师不妨在教学中比喻,略加暗示,委婉提醒。

例如,在教学“磁场”时,有三个同学在抽屉下偷看与本节课无关的课外书。我就把小磁针(磁针的南极总是指向地球南极,为航海家指明了方向)比喻为人的眼睛。并对学生说:“你们眼中的‘黑瞳仁’就像小磁针的一个‘磁极’,也为我指出你现在上课的状态;我们班有三个同学的黑瞳仁是指向抽屉下的。可见,他们不是在专心听课,或者他们是在认真学习其他知识。”

这种即兴比喻,使学生知道下面的一举一动是瞒不过老师的,犯错的学生听到“弦外之音”就明白是在批评他,而悄悄地改正了错误。这样的批评,既语中带刺,又刺不伤人。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恰当的时机,运用巧妙语言,进行生动比喻,就能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和魅力,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能搞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保持他们的注意。”巧妙进行即兴比喻,不正是这种技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