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青县,感受道德的温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青县,感受道德的温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青县先后涌现出1300多名道德典型,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有50多人,其中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获国家“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 2人获“中华十大慈孝人物”提名奖,1人获“影响中国”2011年度道德人物称号,1人为“感动中国”候选人。青县荣获“影响中国”2011年度道德人物评选活动特别奖。

2012年初,“青县现象”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连发七篇消息、通讯深度报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了《河北青县:积小善 成大爱》的报道、《身边的感动》栏目以青县人尹升开篇、《最美中国人》以青县人张强开篇;河北电视台新闻联播《善行河北》以村医周贵祥开篇。

三月底,正是料峭早春,一场珍贵的春雨丝丝注入广褒的华北平原,空气中开始氤氲出温暖和湿润的气息。

从青县一下高速,就看到一个巨大的广告牌,醒目的红色底子上是“道德青县、爱心之城”几个大字。

车拐进县城,路灯上随风飘舞的宣传旗帜上、公交站牌上、高大的楼体中央,甚至电梯一侧不断播放的视频画面里,都是青县道德模范的事迹或者向道德模范学习的有关内容。

尽管早已看过关于青县道德事迹的很多报道,却还是被这座城市所营造出的浓厚爱心氛围所震撼。尤其是通过几天的采访,那一个个真实鲜活的道德故事,一条条动人的爱心接力链条,一句句朴实而崇高的话语,就像这场春雨一样浸润心田,令人感叹、惊喜。

生活中的你我他

春日午后,青县康复敬老院里,院长周汝珍从怀里掏出一个被好几层塑料袋层层包裹的龙虾,塞到7岁的盲童党爱军手中,“宝贝儿趁热吃吧,大龙虾,好吃呢!”

这是周汝珍参加一个会议宴会上自己的那份,她没舍得吃,用塑料袋打了包,给孩子带了回来。

一听说周汝珍回来了,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三三两两地出来了,笑呵呵地和她唠起了嗑。

周汝珍边唠嗑,边给77岁的朱桂林老人剃起头发,动作娴熟。剃完头发,还顺便给老朱做了按摩。“别人都剃完了,就差老朱一个了。”二月二,周汝珍给老人们都剃了头发,这次是今年第二轮。

从1988年至今,67岁的周汝珍已经在敬老院度过人生的二十多个年头,从180多个老人到现在的50多个,周汝珍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陪伴这些老人走过了最后的岁月。

喂吃喂喝、擦屎端尿、揉脚剃头、洗衣做饭,老人们一天也离不开她。关节变形了,家里的孩子顾不上管,可与给这里每个老人带来生的幸福和死的尊严相比,周汝珍义无返顾选择了后者。

如今,在周汝珍的敬老院里,已然是“四世同堂”,77岁的朱桂林等老人把周汝珍叫做“闺女”,小一点儿的老人称呼她“大姐”,还有一个新来的38岁的残疾青年称呼周汝珍“妈妈”,党爱军等几个弃婴则亲热地喊她“奶奶”。

这个15岁就当“铁姑娘队”连长、16岁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7岁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道德模范,在敬老院里找到了人生新的价值:“有儿有女的老人是幸福的,我要让没儿没女的老人一样能得到幸福。”

如果说周汝珍的故事是一种大爱,离我们普通人尚有些许距离,那何俊兰分明就像一个邻家大姐,她二十几年养育和照顾一个脑瘫弃儿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你我身边,我们耳闻目睹,唏嘘然后崇敬,却不敢确定,如果有一天这样的偶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是否能够做到像她一样。

还有“隐身”救人的英雄王俊岗,二十年来曾在马路上救援出遭遇车祸等意外情况的伤者近20起,别人躲都躲不及的事,他“使劲”往前靠。他也曾遭遇不理解、责骂和尴尬,为什么还有勇气继续坚持这种义举,甚至有时冒着生命危险?回答简单却直击人心:“没想别的,救命要紧!”

拾荒20年资助村里孤寡老人的“平民慈善家”范殿路、带着病母做生意的张强、8年背残疾同学上学的吕希庆……

青县好人多,在刚刚落成的公民道德建设展馆里最能直观感受得到。沿着环形的廊厅缓缓前行,仿佛穿过一条道德的星河,几百名道德模范的故事在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策划者别出心裁、用心良苦,把上百件有关道德故事的实物也收集在这里一一展示。何俊兰捡回脑瘫弃儿时用过的纸箱、吕希庆穿过的校服、《德化人生》栏目的读者来信、快乐阳光QQ群捐助青海贫困学子获赠的洁白哈达……

一帧图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件实物定格一段动人的光阴。这个世界,也许从来就不缺乏真善美,只是缺乏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在青县,这些“眼睛”被放大到极致,人人发现真善美、人人崇尚真善美,人人学习真善美。真善美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就是生活在周围的你、我、他,看得见,也摸得着。

正如青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邵华所说,“我们青县人,做任何事情都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呢!”

的确,当我们,满眼看见的都是真善美,那我们的每个个体就会潜移默化受其影响,继而转化成一种无形的责任。

爱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故里好人多,慈行善举说不够……和谐社会阳光照,创造美好新清州。” 在青县2012年春节晚会上,这首《德风浩荡满清州》是主题曲。歌中的“故里”是传说,但“好人多”则是不折不扣的现实。

据统计,青县近年来受到国家、省市表彰的道德模范达50多人,“感动中国”候选人、“中华十大慈孝人物”提名奖、“中国好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让“青县好人”成了品牌。

青县好人多,还得从一档叫做《德化人生》的电视节目说起,这台以报道青县老百姓身边的道德故事为主旨的节目,从2001年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已经录制了500多期。

十余年的坚持,犹如春风化雨,《德化人生》的观众后来不少成为了节目的报道对象,“说青县好人从这里走来一点也不为过”,《德化人生》原来的摄像记者、现在的制片人尚孟春这样说。

已经有500多人的“快乐阳光”QQ群是青县的一个网络志愿者团队,通过网络,一群互不相识的“80后”、“90后”走到了一起。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扶困济贫、捐资助教,并组织各类义卖、义捐、志愿者献血等活动。

2010年下半年,“快乐阳光QQ群”开展了“这个冬天不太冷”衣物募捐活动,志愿者们共募集到5吨衣物,发往等贫困地区。邮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想到,一个叫做“大洋物流”的公司得知这个信息后,伸出援助之手,不仅义务帮助邮寄物品,还不忘献上一份自己的爱心。

这样的故事,在青县还有很多很多……

青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玉环会同各界爱心人士资助了孤儿董平、董玲姐妹俩,姐妹俩用同样的爱心来助人为乐回报社会,2008年,董平荣登“中国好人榜”。

拾荒20年救助孤寡老人的范殿路,儿孙从最初不理解、反对他的行为到后来跟着一起做慈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受助者成了助人者、故事观众变成主角,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青县,爱心就像是一条不间断的链条,一个个“身边人”默默地接过爱的接力棒,一起前行。

而真善美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力量,犹如多米诺骨牌,在无限的延续和传递时,产生令人惊叹的能量效应,从而对一个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道德的强大推动力

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好坏。

如今,青县道德文化建设的成果正在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城市形象提升、经济实力扩张,还是社会和谐进步,无一不镌刻着道德文化建设的深刻印痕。

“社会风气好了,投资环境就好了,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这是良性循环。”青县县委书记李新平的“抓道德建设不吃亏”论,正在青县一次次得到验证。

投资6亿多元的一个家居广场项目,投资方考察了多个县市,始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建在哪里。一天清晨,正在青县考察的投资方负责人在广场晨练后发现手机丢了,手机可以再买,但里面存储着大量客户信息,至关重要。没想到的是,捡到手机的一名青县人通过手机信息,想方设法联系到了他,很快把手机还了回来。感受着浓郁的“好人情怀”,这位负责人没再犹豫,果断将项目落在青县,理由是:“青县人好!”

外来项目竞相扎根成长,本地项目却越来越“恋家”。河北恒辉通讯有限公司是青县一家高科技企业,去年11月在天交所上市,企业研发的“光纤冷接器”等高科技产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因为企业研发中心设在北京,一位深圳客商就建议企业负责人把总部搬到北京,这样既能提升企业形象,又能扩大企业影响力。但感受着“爱心之城”优越的发展环境,企业负责人还是决定在家乡发展,并且反过来说动深圳客商,双方商定共同投资近2亿元在青县扩大生产规模。

道德树茂,引凤来仪。位于青县马厂镇的韩商工业园内,八成以上企业是外地客商投资兴建,紧邻的机箱工业园区发展也已形成规模。镇长李维忠介绍,由于马厂镇抓道德文化建设和发展环境建设10年不松懈,最终形成了群贤毕至的可喜现象:2007年全镇招商引资为2亿元,2008年达到3亿元,2010年升至6亿多元,2011年突破9亿元!

有感于青县道德文化建设带来的良好环境,全县30多家企业自发为“道德建设公益金”捐资、慰问道德模范、帮扶困难家庭等,目前累计出资近百万元。

看起来不好量化、很容易做“虚”的道德文化建设,在青县凝成了一股正气,汇聚成强大动力。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青县财政收入达到10.5亿元,5年翻了一番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4年跃升了10个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