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沉梦徽州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沉梦徽州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少有哪个地方像徽州一样。

历史也许已经尘封,我们永远无法探知徽州当年的真正风华,但是透过历史遗留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城堡一村落,我们仍可清晰触摸历史的脉络。在喧嚣的当下向历史的尘埃中探头回望,一幕幕,仿佛都是梦。

徽州,本身就是一个梦。

徽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设立徽州府,下辖黟音衣歙、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六县,民国时婺源划归江西省。古代徽州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时,这里就成了乱世中的世外桃源,古代中原文化与当地幽闭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

古徽州文风昌盛,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灿若繁星。徽商更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枝奇葩,明清两代曾雄踞中国商坛三百余年。

曾有人说,在徽州你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开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这话并非戏言,在徽州,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古迹,几乎每处山水都堪称名胜。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亦位于徽州境内。

黟县民居

提起黟(音衣)县怕是没几个人知道,但是提起宏村、西递不知道的怕是少数。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与黄山风景区仅隔42公里,距九华山、太平湖、齐云山、千岛湖、屯溪老街、歙县棠樾牌坊群等著名风景名胜均约80公里。

黟县建置于秦(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黟县为原型创作出不朽之作《桃花源记》,故黟县历史上又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喻。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黟县时曾赋诗云:“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在徽州,民居、祠堂和牌坊一起,称为“三绝”;而镶嵌在民居、祠堂和牌坊之上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称之为徽州“三雕”。欣赏徽州“三绝”之民居和“三雕”之木雕的至好去处就是黟县。黟县境内至今仍存有保护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为皖南之首。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筑村落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西递、宏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胜地。

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遇见西递

西递原名西川,后因徽州府于距村3华里古驿道处设“铺递补所”而改称今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重峦叠嶂,清溪回流,气候温和,风光秀丽,全县完整地保存有一大批明清建筑群,建筑风格上徽派特色浓郁,砖、木、石三雕艺术精湛,宅院布局小巧雅致,文化内涵十分深厚。

徽派古民居青瓦白墙,外简内秀,前庭或后侧一般都布置有小型庭院或花园,粉墙饰以砖雕、石刻花窗,使建筑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颇具园林之趣,研究和观赏价值都很高。西递村中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大多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都是国内罕见,被游客、学者誉为“古民居建筑的宝库”。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村落,大部分人家都姓胡。西递的这个胡姓先考本是唐朝的一位皇子,如果不是命运使然,他也许会成为大唐的一位天子,但是因为他的父亲――唐昭宗李晔的治国无方,他一出生就姓了胡,与皇家再无任何关联。命运在这位皇子面前不过是轻轻摇了摇头,可是历史就此改变。于他个人来讲,也许是应该悲天怆地,可是对于后人,故人的大起大落已无足轻重,我们所关注的不过是这精美绝伦的建筑。

位于西递村头的走马楼是一幢修建于道光年间的建筑,是当时一位叫胡贯三的徽商为女儿相亲而建的。站在走马楼上观望西递,可以看到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可以看到远的青山和近的碧水,可以看到一幢幢静静伫立的古老民居,这就是西递。遇见西递仿佛是不经意间走进另一个世界,左脚还在今世,右脚已跨进前生,眼前万般好,使人不舍离去。

中国画里的乡村――恋恋宏村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800余年,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而美丽的南湖和无数清澈的小溪则被喻为牛胃和牛肠。

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电影《卧虎藏龙》的很多镜头也是在宏村取景,这使得宏村更加声名远播。有人说去过宏村后整个人仿佛都沾上了一股侠气、一丝古意,也许是那部电影在心里留下的痕迹太深,也许是宏村这个地方使人一失足跌入恒远的年代而无法自拨……

古祠堂云集――神秘南屏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

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

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

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位于南屏村中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当年大门上端挂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金字匾额,门联为:“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雕细刻的石鼓,非常威严。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大厅为享堂,中厅为祀堂,下厅是吹鼓奏乐之地,也可搭台演戏。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遐迩闻名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部分,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的。可惜西园现已毁坏,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迹。

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桥建筑尤令人赏心悦目。一座长40米的三孔石拱桥横卧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柱、石栏,桥额为斗大楷书“万松桥”三字石刻,传出自文学大师姚鼐手笔。走过万松桥,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阁、观音楼和万松亭等古建筑群;后为万松林,有数十上百株参天古木巍然耸立。林中有南阳书院,还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造型生动、宏伟气魄,远近闻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景片《菊豆》在南屏村拍摄,促成了南屏旅游业的起步。相继在该村拍摄的《大转折》、《徽商》等影视片,不断提高了南屏的知名度,被称作“中国影视村”。

【旅游贴士】

去西递和宏村这样的古村落最好的时候还是旅游的淡季,因为人少,所以可以更安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特别是在烟雨季节则更让人留连忘返。

交通:黄山长途汽车站约半小时有一班车到黟县的县城,时间约1个多小时,票价8元/人。到达县城的汽车站后再转农用车到西递村,时间不到半小时,约2元/人。回程也是要倒车到屯溪。最晚的公共交通约下午5点以前。从黟县县城有农村交通汽车可以直达宏村;或者去宏村你可以先到美丽的黄山一游,从黄山正门的公共汽车站每天早上9:30和下午3:30分两班汽车经西递。

食宿:宏村是目前游客最多留宿的村庄,有“树人堂”、“居善堂”可以住宿,一般为60-80元/人不等,有空调及带有卫生间的客房。运气好的话,还能睡上年代久远的老式雕花大床。晚上则可以在后花园小酌。

门票:宏村现在门票为55元/人

歙县牌坊

地处黄山脚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古称徽州,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

关于歙县,要说的话题很多,比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墨和歙砚、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

如果以文传颂,每一个话题都可以扬扬洒洒写成一本巨著。

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而最值得细看的当数那些牌坊。

树牌坊是为了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因此,古代徽州大地上建起的牌坊数以千计,虽经沧桑巨变,至今留存的仍有很多,犹如一座诺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

歙县棠樾村口百余米长的甬道上,井然有序地屹立着7座牌坊,这就是全国罕见的棠樾牌坊群。四周是一片平畴,7座牌坊拔地而起,雄伟高大,古朴典雅,蔚为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楼梦》、《烟锁重楼》、《儒林外史》等数10部影视剧曾在这里拍摄。 牌坊群以“义”字坊为中心,按“忠、孝、节、义”的顺序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依次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忠孝坊。

鲍象贤尚书坊,明天启二年(1622年)秋始建。此坊为四柱冲天式,是为表彰鲍象贤戌边有功而建的。石坊上镌刻“命涣丝纶”,意为对皇上的诰命忠心不二地执行,以称道其忠。慈孝里坊,明永乐年始建。该坊上面镌刻着“御制”、“慈孝里”,象征着对孝道的最高礼赞,石坊上刻有明永乐帝御赐诗,诗曰:“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有子阶前求代死,此身遂保百年期。救父由来孝义深,顿令肯回心;鲍家父子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人们对鲍氏父子的美德极为钦仰。乾隆皇帝下江南闻知此事后,专为鲍氏祠堂御书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以示褒奖。在徽州,像这样的牌坊数极多。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的鲍逢昌孝子坊,就凝结着一个“千里寻父”的故事。鲍逢昌之父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讯。清顺治三年,鲍逢昌年方十四,家境贫寒,为了寻父,便沿途乞讨,千里漂泊。也许是鲍逢昌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在湖北雁门古寺与父亲不期而遇,并把父亲接回家中。这里,母亲病重在床,鲍逢昌又历尽艰辛,攀崖越岭,四处采药医治,并割股疗亲,以表孝心。乾隆三十九年下旨旌表,称赞他“天鉴精诚”、“人钦真孝”。后即建此坊,传誉乡里。

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程氏兄弟都是徽州人,所以在古徽州,除宣扬孝道外,贞节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程颐曾说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节烈观,在贞节牌坊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汪氏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20年;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鲍文渊妻吴氏节孝坊,上刻“节劲三冬”、“脉存一线”。吴氏,上海嘉定人,22岁嫁到棠樾,29岁时丈夫便去世了,她立志守节的同时尽心抚养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业。吴氏守寡终身,于60岁去世。吴氏以继妻之身,能尽育子修坟守节之职,足见理学对其影响之深。歙人赵吉士的评价――“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绝非虚言。无人知道这些年轻的女子如何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只有这一座座用血泪凝铸的贞节牌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站岁月的风雨中,天子赐的字刻在了石坊上,每一笔都是冷漠和无动于衷,光荣是别人的,这些女子一无所有。

棠樾村有了忠、孝、节牌坊。但村里名流巨富仍嫌不足,想造一个“义”字坊,凑齐“忠、孝、节、义”四字,好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于是打通关节,将这层意思透露给乾隆皇帝。乾隆应允,但要棠樾鲍家盐商为朝廷修筑八百里河堤,发放三个省的军饷。世代官商、时为两淮盐运司的鲍漱芳当即答应。据《歙县志》载:洪泽湖决堤,鲍漱芳集议公捐大米六万担;淮河、黄河大水成灾,又力请公捐麦四万担,“所存活者不下数十万人”;改六塘河,开山归海,又“集众输银三百万两,以佐工需”;疏浚芒稻河,捐银六万两;助浚沙河闸,捐银五千两,等等。故“以屡次捐输;叠奉恩旨,以优议叙,加十级”,深得皇上欢心和赞赏,于是在清嘉庆二二五年(1820年)赐建了这座“乐善好施”的义字坊。环视全国牌坊,还很少见到有这种义字坊,由此可见徽商“藏镪百万”的经济实力和“上交天子”的政治地位。

位于歙县城内解放街和打箍井街十字路口上的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高大宏伟,是举世无双的杰作。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1584年),距今已月400余年的历史。 许国石坊集徽派文化于一身,在建筑上代表着16世纪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实际是一座“科举纪念碑”,象征着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和科举成功为家族带来的无上荣誉。

在歙县除了看牌坊,当然还有其它好的去处――

呈坎 【推荐指数】:

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此地四面环山,中间一平方公里的洼地,是一个典型的“纳四水于村中,聚水如聚财”的风水宝地,整个村落似一个聚宝盆。呈坎地处黄山南面40公里处在灵山和丰山之间,现有人口2800人。全村拥有宋、元、明、清等古建筑130多处,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二处,是中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村落,又被称之为:中国国宝最多的乡村。

太白楼【推荐指数】:

位于古镇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浓荫蔟拥是一座金壁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传说李白在洛阳游山玩水的时候,看到同华传舍的墙上题着一首诗。诗是徽州的一位名叫许宣平的隐士题的,李白记住了许宣平的名字,并且有了去徽州的念头。李白第一次泛舟新安时,与许宣平失之交臂,再一次来到新安江边,却是人去船空了。太白从此无缘徽州,但是这座"太白楼"却永远立在江边,似是遗憾、似是期待。

斗山街【推荐指数】:

徵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卤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一个古老,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很有戴望舒笔下雨巷的意境。

渔梁坝【推荐指数】:

出歙县古城,向深渡方向行约三公里,便来到渔梁古镇。小镇依江而建,镇外练江上有一水坝,始建于宋,迄今千年。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这一水利设施,虽经历史沧桑,仍在发挥其作用。出渔梁坝不远有一古桥,名曰紫阳桥,朱熹之父朱松曾在桥南结庐而居,朱熹自闽归省,也流连于此。

唐朝模范村――唐模【推荐指数】:

唐模,始建于唐,培育于宋,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沉淀深厚的文明古村。唐模村位于黄山南大门,毗邻歙县棠樾牌坊群,游客可从徽州区或由牌坊群两地前往。这里紫霞西耸,飞布(山)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处于众山环抱之中。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远山近水,风物宜人;幽情古趣,独特罕见。景区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名闻中外。有人称唐模是“全村同在画中居”,到了唐模才知道此话绝非虚传。

【旅游贴士】

歙县距离黄山市屯溪区大约40分钟的车程,交通十分的方便。

[呈坎] 呈坎是距离黄山市的另一个区"徽州区",比较近,徽州区交通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岩寺,从岩寺每天都有车去呈坎,即使没有车包车去的话也很便宜,车程约20分钟,价格要当面谈喽……

[棠樾牌坊群] 从屯溪搭车去歙县的中途在去棠樾牌坊群的路口下车,可以乘坐从县城发往棠樾牌坊群的旅游公交,也可以乘坐农用三轮车前往,价格可以谈的。

[许国牌坊、徽州古城、斗山街、渔梁古坝] 都是在县城里的,从汽车站出来过大桥后步行即可到达,稍远一点的渔梁古坝也可以乘坐公交到达,在新安江的一段上,又名练江。

徽文化的发源地绩溪

绩溪是个出名人的地方。胡雪岩是绩溪人,胡适是绩溪人。

徽商在中国经济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胡雪岩是徽商的代表。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

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

徽州人之所以大批经商,道理十分简单:徽州地理环境恶劣,适合耕作的土地少,除了出外经商,恐怕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生存方法。胡雪岩是万千外出“务工”的一个,起初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学徒,谁也看不出有一天他会成为名震朝野的“红顶商人”。

胡庆馀堂是胡雪岩全盛时期创办的药店。 胡雪岩说“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胡庆馀堂的药材选购是非常苛刻的,正是因为这样的苛刻,才有了上等的药材和一流的疗效。

四海为家的徽商,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一座建筑无论如何华丽如何坚固,总有褪色和衰败的一天,而一种道德、一种精神,可以穿越岁月,永久地留给后世:“为人不可贪,为商不可奸,经商重信义,无德不成商。”这正是徽商的真实写照。

徽商之所以称雄数百年,独树一帜,与其它地方的商人不同的是,徽商的“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当然,徽商的崛起走的是“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循环之路。而徽商之路的形成与兴学重教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徽州是程朱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程颐、程颢和朱熹的故乡。久而久之,徽州渐兴了“十户之家,无废诵读”的昌盛文风。

靠宗族势力发展起来的徽商,衣锦还乡,首先想到的就是建造祠堂与牌坊,兴办义学和义庄,据《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中提供的数字,历史上的徽州曾经有过6000余座大大小小的祠堂。龙川胡氏宗祠是其中的代表。

龙川胡氏宗族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尤以明代中期为最:明成化戊戌科(1478年)进士胡富,官至户部尚书;嘉靖戊戌科(1538年)进士胡宗宪,被称为“奕世尚书”。建造胡氏宗祠的就是胡宗宪。兵部尚书胡宗宪最大的功绩是平定倭寇,戚继光是他启用的,戚家军是他一手缔造的,天下太平后,功成名就的胡宗宪回到故乡,酒足饭饱之后对母亲说起金銮殿的富丽堂皇,引得老母亲产生了要去京城看看的念头,胡宗宪就造出一片殿堂,其中的一幢就是胡氏宗祠。

牌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仿木结构,三间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其镂空浮雕的龙、狮、鹤、鹿及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手书镌刻的“奕世尚书”、“奕世宫保”具有极高的艺术阶值。龙川胡氏宗祠除具有徽州古祠的特点外,其内饰雕刻精美,天井、门楼、廊庑、祭堂、寝厅的梁坊、梁脐、斗拱、雀替、柱拱、柱基、隔扇等建筑构件上木雕千姿百态。祠堂前进中间前方大梁雕刻的“九狮滚球遍地锦”,后方大梁雕刻的“九龙戏珠满天星”枝艺高超;正厅三面几十扇落地窗门下截平板花雕的荷池胜景、梅花鹿生态写真栩栩如生;后进两侧窗门雕刻的几十个花瓶插花图案,瓶与花无一雷同,均属全国罕见,被专家们誉为“木雕艺术殿堂”。

祠内有一特异现象:500多年来均不见蜘蛛踪迹,是何原因不得而知,不过少了蛛丝污染的木雕就更显风采。龙川全村几乎清一色胡姓,唯有一家丁姓,这有一个传说:龙川是条船形,而船在大河大海中航行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船靠港,因此特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守护祠堂,丁姓犹如铁锚把大船钉住就安宁稳当了,奇怪得是这家丁姓数百年来代代单传。龙川人说坑口是块风水宝地,经常聚百年之地气,采日月之精华,经过若干年便有人物涌现。不知是冥冥之中上苍自有安排,还是龙川人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具备了非凡的能力,斗转星移,龙川仍然人杰地灵,她以丰厚的底蕴和难尽的谜底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旅游贴士】

从屯溪坐车去绩溪县城,可以转车去龙川。

值得一提的是在祠堂中的胡氏先人的画像穿的居然是龙袍,这在封建社会来说,那就是犯上做乱之意,然而过了这几百年来竟然没有被朝廷发现,这也是一个奇迹。其中森严的宗族观念和封建思想在这个村子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女性是绝对不可以进入祠堂的,平时的祠堂都是关闭的……孩童也是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被允许进入的,再加上一个村子都是同一姓氏,所以大家也都同守这样一个秘密几百年。

闲说徽州

说徽州,就不能不说黄山。徐霞客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作文赋诗,当然也会不计其数的画家来此写生创作。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徽州的绘画流派。新安画派的大师们既以黄山的峭丽奇傲来表现自我,渲泄苦闷,又以黄山禅宗般的灵境表现超尘脱俗与忘我无我,同时又以黄山时动时静、变幻流畅的气韵表现音乐般的节奏与纯粹意义的美。

最初的时候,国内著名的墨工因避乱来到徽州,手艺代代相传,制墨也生生不息。而黄山上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这样的珠联璧合,使徽墨水到渠成地名扬天下。徽墨的创始人是李廷,他使碌碌无名貌不惊人的徽墨,出落得“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李廷和潘谷,还有清代的胡开文、曹素功、汪近圣和汪节庵,是徽州墨工中的佼佼者,是他们使黄山上的松树,以一种人文的姿态,展示在一朝一代的册页之中了。

在徽州,和徽墨一样悠久且赫赫有名的是歙砚。墨和砚之与文人墨客及国画大师们就好比鱼与水,相生相息,相得益彰。一方歙砚本身就是一件上好的艺术品,它的质地柔中带坚、坚中有柔,滑润适中。砚上的雕刻更是夺目生辉,使得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一方砚倾刻间平添了无限的风情和雅致。通常砚的主人在购得一方好砚后会在砚上铭文,一篇铭文就是一部活色生香的人生故事,寥寥数语,已足够表达主人彼时的心情和终生的志向。而这铭文无疑成为砚最重要的部分,使得一方本无生气的砚有了人性,似传奇般将歙砚的魅力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到了徽州有一样东西不能不看,那就是傩戏。最初的时候,傩,是徽州乡村驱鬼逐疫的一种形式,后来,傩的表演中有了人物和故事,傩也就成了一种特有的戏剧形式,徽州人说,这就是傩戏。傩戏带有浓厚的宗教、宗族色彩,历史悠久,形式原始,风格古朴,故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对我国古代戏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除了傩戏,徽州还有很多剧种,比如目连戏等,但是更有影响力的是徽剧。现如今所谓的国粹京剧就是自徽剧而来。清乾隆年间,户部尚书曹文值告老还乡,他将从扬州招的一班童伶带回了徽州组成了“升庆班”。曹文值请来老艺人对童伶们加以指导,并丰富和改进了原来的唱腔,当徽州腔和昆腔不再是楚河汉界的时候,传统的弋阳腔一变之下,成了二黄平板,这也是后来徽班进京所采用的主要唱腔。1790年8月13日乾隆80岁寿辰时,“庆升班”赴京晋庆,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国戚们称赞不已。“庆升班”沐浴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四大徽班”进京后,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史上有无数的名人到过徽州或是向往过徽州。徽州,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面目全非,成为一个完全商业化的旅游盛地,也许会永远以现在的姿势存在。当我们走进徽州,历史就好似西递村头那株老樟树,枝须四垂,随便哪一枝都有动人的故事,徽商的步履艰辛、商妇的无尽等待、学子的寒窗苦读……古老的樟树见证了历史也被历史见证。

汤显祖曾有一句关于徽州的诗被后人传诵――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几乎每个来到徽州的人都会有此迷惑,是徽州这个地方太完美使人了却了心中一段夙愿?还是因为徽州的过于完美使人平添出不愿离去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