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剖宫产妇女放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的临床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剖宫产妇女放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的临床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剖宫产妇女宫腔大小分布及放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的效果和心得体会。方法 对511例在本站自愿放置固定式节育器(IUD)的有剖宫产史的育龄妇女跟踪随访1年,对宫腔大小、副反应情况、续用情况逐一调查。结果 子宫腔平均深度(8.2±0.5) cm,<6 cm者占1.4%,宫腔大于9 cm者占8.3%,调查发现其1年脱落率为1.77%,1年的妊娠率和因症取出率分别为0.78%、0.6%。结论 剖宫产妇女子宫形态多不规则,宫腔偏大。固定式IUD设计合理,脱落率低,副反应小、续用率高,不受宫腔大小的限制,有剖宫产史者更适宜,值得推广。

【关键词】 剖宫产妇女; 固定式宫内节育器

Clinical research of cesarean section women with fixed IUD WEN Yong-hong. Shandong Zhaoyuan Family Planning Center, Zhaoyuan 265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uterine cavity and the effect and feeling of IUD of cesarean section woman.Methods The author made a one-year follow-up study case by case on 511 cesarean section women with fixed IUD in the size of uterine cavity, side reaction and continuation condition.Results The average depth of the uterine cavity was (8.2±0.5) cm, 1.4% of them were less than 6 cm, and 8.3% of them were greater than 9 cm.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fall-off rate was 1.77%, pregnancy rate was 0.78%, and taking-out rate for medical reasons was 0.6% for one year of use.Conclusion Most of the uterine shape of cesarean section is irregular.The uterine cavity is relatively large.The fixed IUD is suitable for cesarean section women with reasonable design,low fall-off rate, small side effects, high continuation rate and any size of uterine cavity.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Women; Fixed IUD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64

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节育措施之一,但存在出血、腹痛、带器妊娠、脱器及放置时受宫腔大小的限制。固定式IUD具有设计合理,脱落率低,副反应小,续用率高等特点。本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3月511例在本站自愿放置固定式IUD的有剖宫产史的育龄妇女,并观察1年,现将研究的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3月自愿在本站放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已婚健康妇女511例,且有1~2次剖宫产史,年龄(24~45)岁,平均31.2岁。自愿选择放置固定式IUD,并能接受定期随访。

1.2 固定式宫内节育器的选择与放置 固定式节育器本站选择吉妮IUD,由天津和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属无支架型,它主要由6个进口高纯度铜套组成,铜套由聚丙烯手术线串起来,第1个和第6个铜套均固定在手术线上以防脱落,丝线顶端有一个小结,使用专门的放置器将丝线小结植入子宫底部肌层,使6个铜套悬吊在宫腔内。具有无支架、固定式、可变性及不受宫腔大小限制等特点。

凡自愿要求放置固定式IUD的妇女,至少于剖宫产后6个月,无放环禁忌证,于月经干净后1~3 d放置。对哺乳未转经者要求避孕2周,尿妊娠实验为阴性,术前肌注缩宫素。外阴阴道按常规冲洗消毒后,窥阴器开阴道暴露宫颈,消毒、钳夹并固定宫颈前唇,以探针探宫腔长度,检查IUD的线结是否挂在针叉上,然后将外套管上的定位块调节到所测量的宫腔长度,左手牵拉宫颈钳,右手将装有IUD的放置管套送入宫腔,使其顶部紧抵宫底,左手固定套管。右手将推杆轻快而稍用力的向前推进,感觉丝线小结固定于子宫肌层,使6个铜套悬吊在子宫腔内,轻牵拉尾丝,见节育器固定无下移,确定后退出外套管,自宫颈外口1~1.5 cm处剪去多余尾丝。

1.3 术后处理及观察方法 术后连服3 d消炎药,交代常规注意事项。采用填写随访卡方式进行定期随访。并于术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了解出血、疼痛、带器妊娠及脱落等情况。妇科检查尾丝状况,B超了解IUD在宫腔内的位置。

2 结果

2.1 放置情况 子宫腔平均深度(8.2±0.5) cm,<6 cm者占1.4%,6~9 cm者占90.3%,>9 cm者占8.3%。放置成功率为100%,其中一次放置成功占97.5%。有27例(5.28%)放置时需要扩宫。

2.2 使用效果 放置后1、3、6、12个月连续随访4次。511例中随访不全2例,完整随访率99.6%。509例使用12个月后共终止16例,4例(0.78%)妊娠,9例(1.77%)脱落,3例(1.57%)因症取出。12个月续用率为96.9%。

2.3 副反应情况 吉妮IUD放置后前3个月副反应较为明显,6个月后副反应逐渐减小。

3 讨论

3.1 宫内节育器在我国临床应用已经几十年了,既往的宫内节育器不断地改变形状,并且分为大、中、小号,以适应不同妇女子宫腔形态的差异。剖宫产后受子宫瘢痕、子宫与周围组织或腹壁切口粘连的影响,子宫缩复欠佳,宫腔深度偏大,如按宫腔深度选择IUD型号,往往其形态及大小不适合宫腔形态,易发生IUD下移、脱落,导致使用者出现下腹疼痛、阴道出血等。且计划生育手术常规指出,宫腔大于9 cm,不宜放置宫内节育器。笔者调查显示,宫腔大于9 cm占8.3%,如果没有固定式节育器,她们这些家庭就会面临避孕不便带来的痛苦,甚至发生流、引产,给育龄群众身心造成伤害。笔者选择固定式IUD用于剖宫产的妇女,调查发现其1年脱落率为1.77%,低于国内其他学者报告的脱落率(2.7/100妇女)[1],1年的妊娠率和因症取出率分别为0.78%、0.6%,与其他学者报道的0.6%和0.5%[2]相似。研究结果显示,固定式IUD设计合理,脱落率低,副反应小,续用率高,不受宫腔大小的限制,有剖宫产史者更适宜,值得推广。

3.2 提高医务人员的放置技术水平和做好术前咨询能够提高固定式IUD续用率。当前计划生育领域正在开展优质服务和知情选择,IUD使用前,对使用IUD的避孕效果、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告知妇女,能够提高使用者对IUD副反应的耐受性,并且提高妇女的使用满意度。

3.3 子宫的位置矫正最为重要。多数妇女的子宫位置不是水平位置,若不先将子宫矫正成水平位置,在过度前倾或后屈子宫放置时会放不到宫底,达不到预期的避孕效果。若植入部位过低,铜串的下缘可能接近甚至进入子宫颈内口,由于机体本身的异物排斥反应,易造成IUD的脱落与排出。

3.4 放置时间应尽量选择在月经干净后的1~3 d为宜。若在月经干净后的3~7 d放置,就有子宫内膜开始修复[3],内膜厚度会增加,导致小结植入的深度不足,可能会增加脱落的几率。

3.5 哺乳期放置者,术前常规肌注缩宫素10单位。哺乳期妇女子宫受到较高的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子宫平滑肌细胞增大变软,间质细胞减少,肌间组织致密度降低,小结固定于子宫肌纤维的难道加大。给予缩宫素肌注后,可使子宫收缩,增加肌纤维的致密度,小结固定于肌纤维间更为容易和牢固。

3.6 留尾丝时宜长不宜短,一定长度的尾丝可呈弯曲状态,避免性生活时对男方的刺激。

综上所述,从1年多的临床研究来看,固定式宫内节育器优于其他IUD,是一种高效、长效、安全、可逆、可接受的IUD。它的临床应用减少了本市每年约百名妇女的计划外妊娠,它的应用不仅改善了生殖健康和环境健康,而且亦有利于促进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值得向广大育龄妇女推荐,尤其有剖宫产史的育龄妇女。

参 考 文 献

[1] 吴尚纯,胡静,吴明辉,等.GyneFix IN与TCU380A宫内节育器的随机比较性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6):345-348.

[2] 蔡婉青,叶风妹.吉妮宫内节育器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5):21-22.

[3] Lois A, Salamonsen, Gabor T, et al. Current concepts of the mechanisms of menstruation[J]. Reproductive Medical J,2001,10(1):59-60.

(收稿日期: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