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斗栱到院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模件体系,并不是指那些作为结果的整体所构成的体系,而是指通过运用模件来得到多种结果的体系,“模件体系得成就是通过重新建构起制造者被指派或者自己确定的任务而评估的。”这意味着,在建筑模件的价值首先在于作为模件体系所能发挥的伦理功能,而非是模件体系具体的特征或者所创造出来的成果。当传统建筑的建造者在建筑中使用斗栱、梁柱时,他们就是在运用模件及模件体系,他们既受益于模件体系,又维持了模件体系,使得模件体系在中华民族得以广泛传播,并深深扎根与民族社会、心理结构中,既构成了它们,同时也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关键词] 模件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 斗栱 院落
德国汉学大师雷德侯令人信服地指出:模块化是由3000年前的中国人创造出来,然后传授给全世界爱好和平进步和发展的人民的,当亨利·福特为1947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大规模生产”词条时,他写道:具动力、精确、经济、系统、持续、速度,还有循环复制之原则的制造业项目。除去动力一条之外,其他的因素均适用于商代中国的青铜礼器制造基地、甲骨文研发中心,以及秦朝的兵马俑烧制工厂和汉朝的砖瓦车间。而仅仅是到了16,17世纪,欧洲人才在丝绸和瓷器贸易过程中学会了中国的模块化生产,随后因为导入机器,从18世纪开始全面超越它的老师。
所谓模块化生产,就是先开发出一套数量有限的模块,然后通过对模块的组合、变化,大规模、大批量、高效率地生产出极富变化的产品。比如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青铜礼器上的饕餮纹和夔龙纹,木结构建筑的斗栱,陶瓷的分模合范,均从此例……模件不单单服务于它自身被用来构成的那个作为结果的整体,还指向更多的它可以创造的目标。模件体系,并不是指那些作为结果的整体所构成的体系,而是指通过运用模件来得到多种结果的体系,“模件体系得成就是通过重新建构起制造者被指派或者自己确定的任务而评估的。”这意味着,在建筑模件的价值首先在于作为模件体系所能发挥的伦理功能,而非是模件体系具体的特征或者所创造出来的成果。当传统建筑的建造者在建筑中使用斗栱、梁柱时,他们就是在运用模件及模件体系,他们既受益于模件体系,又维持了模件体系,使得模件体系在中华民族得以广泛传播,并深深扎根与民族社会、心理结构中,既构成了它们,同时也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大量的中国建筑使用木构架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形制。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宫署、佛寺、道观、祠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木构架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的建筑类型加以使用,有其独特的优势: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力、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这些优点可以说是木构结构的优点,但更多的则是由于采用了模件体系。这个体系应用于从最小的建筑部件斗栱到大的建筑群。在应用广泛且保罗宏富的中国梁柱建筑体系中,斗栱是最基本的构成模件,结合其他的梁柱共同组成了建筑,建筑又按照模件体系构成了院落。
一、 斗栱
中国古建筑物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栱。它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斗栱是一种复杂的机构部件。 它由斗、栱、平枋和斜枋。这四种构件中的每一种都存在少量变异的形式或子类型。例如,斗榫有数种规格,较大的接在柱头上,而较小的则位于上层的斗栱之上。斗上开口的差别取决于它们支撑的是单栱还是两个交叉的栱。同样,栱的类型也因其在斗栱的组合中的位置不同而分为数种。
为了便于制造和施工,斗栱的式样越来越趋于统一,组成斗栱的栱、斗等构件的尺寸因而也走向规范化。因为斗拱构件的尺寸比较小,古代工匠在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逐渐将它们的尺寸当作一种单位,作为房屋其他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宋朝颁布的《营造法式》是一部朝廷关于房屋建造形制的法规,在这部法式中,总结了工匠在实践中的经验,正式规定将栱的断面尺寸定为一“材”,这个“材”就成为一幢房屋从开间、进深、立柱的高低、梁枋得粗细到几乎一切房屋构件大小的基本单位。
这些预制件中的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和较为复杂的形状,依据各组合单元在建筑中的位置和功能,这些部件以不同的方式被组装为一体。在同一座建筑中,较大的斗栱并不是依比例放大其构件,而是通过增加构件的数量来组成的。所有增加的木构件都取自仅有的四种基本形式,它们都适合大规模的标准化加工,并且能够适应于各种建筑物。这种标准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由于斗栱可以使屋顶从墙面上方向外伸出许多,所以能够保护墙面不被雨淋。对于木制的因而容易受潮的柱子来说,这也是必要的。除了使用功能之外,这种斜坡状并略呈下弧形的屋顶也具备了令人愉悦的审美功能,它们赋予整个建筑物一种庄严又优美的轮廓。
二、 开间
梁柱系统中更为复杂的一个层面是开间。相邻构架立柱之间的一跨便是一间。在平面图中,开间是由四根角柱围合而成的矩形。纵向的枋子从上方将柱子连接起来,它们从那里穿过成为斗栱的一部分。开间的上一级是建筑物本身。最简单的构架——例如一座小亭子——只有一个开间。大多数建筑物则有若干个开间,分成若干行,并且主要采用矩形平面。人们之需要观察柱网的布置,就可以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这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方便。开间体系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或一列开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改变建筑物的大小。开间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即是模件与单元的关系。开间的数目增多,其尺度以及所有木构件的规格也会成 比例地增加。建筑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由此产生。
在开间体系中,平面的灵活性由于梁柱构架立面的灵活性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柱间的墙不能承重,墙面上不仅可以开窗、设门,甚至 还能将墙壁全部去掉,在适应建筑的不用需要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
三、 院落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重要特点就是采取院落式的群组织布局,建筑物沿水平方向展开。各种建筑群,大至宫殿庙宇,小至民居,都把大大小小的单栋建筑围成尺度和空间形式各异的院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并取得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从现存的一些大建筑群看,尽管院落重重,屋宇错杂,空间形式富于变化,其布局却都主次分明、统一谐调,又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极富规律性。在这里,建筑与院落的关系也是模件与单元的关系。一所院落根据既定的规制布局,左右对称,四周环以围墙,而且照例应该面朝南方。 其中主要建筑物是一座位于后部的厅堂,厅前有一块开敞的空地。次要建筑物位于东西两侧,面向着中庭。人们从南门进入庭院,并沿着中轴线走进主体建筑物。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因此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体形也不算高大。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殿堂莫不如此。相比而言,即使是宫城中的宫殿也没有罗马的浴室、高直的教堂那样复杂的平面构成和雄伟的外观形象。宫殿、寺庙、园林、住宅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求,不靠单体建筑的平面和体形,而是依靠它们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适应和满足。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的宏伟和壮丽上,那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
建筑群体的组合采取的是什么形式呢? 一般来讲,它采取的是由单幢房屋围合的院落形式。两千年前汉朝墓中的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这种院落式的群体。庭院分左右两部分,右面部分又分为前后两重院落,由四周的房屋和廊屋围合而成,从前面的大门进院穿过中间的房屋再到后院的主要堂屋;左面应当是附属部分,这里有厨房、水井,还有一座高起的楼台,想必是做瞭望之用;画面上有席地而坐在堂屋中的主人,还有鸡、雀、狗等牲畜,院落建筑反映着同时也维系着其居住着之间稳定的社会关系。这座住宅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形式,由房屋四面围合成院,即四合院,不同类型的建筑正是由这种最基本的四合院单位组合而成。
寺院和墓园的布局一如院落。当访谒者从南侧进入时,可以沿着中轴线一直走向供奉佛像或者排位的主要建筑物。在后部,来客可以看见僧人的居住处,如果是墓园的话,则是地下埋藏着的墓冢。院落的布局形式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群落,小到家庭的住宅,大到皇城,都是采用以单体建筑为模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构成大同小异的群落布局。这里,模件和单元的关系依然清晰可见。
对部件的全面分类和标准化,从简单的斗栱到院落,加之尺寸和等级的统一规制,使得营造成为一种理性活动。所有的参与者都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进行操作。在动工之前,他们只需要在几点:比如等级和间数上达成一致,便可以列出一份准确的木材和其他材料的用料表。如此简单划一的动作,使得建筑成为一种可以批量化大生产的工程,从建筑本身的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的建筑实在是与艺术没什么关系。也正是因为它批量化生产和工匠的细致分工,建筑设计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分量很轻,也不会加入超越了现有模件体系的设计。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从有木构件建筑开始,就一直没有向西方古代建筑那样经历了许多风格上的变化,中国古代建筑只是在细节上,也可以说是模件和组合结果上有些变化,但是,总体来说,风格相对平稳,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
模件体系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支撑了古代建筑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也记载和维系了礼制等级在建筑上的体现,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功能和审美体系,并且还影响到周边国家,我们可以说模件体系对古代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同样是来自于模件体系得存在。它细致严格的划分,森严的等级秩序,使建筑成为一种不需要任何创意和艺术的工程体系,在中国古代社会,建筑不是像书法绘画那样成为高级艺术体制,甚至没有被纳入审美目标之列。这种现象与西方古代建筑的处境大不相同。古代罗马的万神庙等一些经典的建筑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典范。因为限定方式过于严密,构成部件也长期处于单一的状态,缺乏创意思考,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严重受到影响。在这套成熟的模件体系下,没有出现多少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空间和构成方式更是没有多少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建筑的装饰或者具体模件的大小。正是透过这个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性。
参考书目
[1] 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20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 [德]雷德侯. 万物. 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作者简介:汪艳荣(1983~)女,湖北咸宁人,硕士,湖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