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用 善用 巧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用 善用 巧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活用教材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排体现了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教材中有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文本内容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任何教材都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相符之处,但是新课程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词领会编者意图。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十分精要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当中有个别字词特别能体现编者的意图,只要细心体会这些关键字词,就不会在备课的时候走偏;教师要研读单元构想把握单元整体目标,在教材内容上加于取舍,并不需要每幅图,每个字都要让学生去看去读。再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教材成为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将本地域和区域的资源引入教材中,重组创造之后的教材具有“本土化”特点,给学生亲近的感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山山水水”主题二是《家乡的山和水》,两个子主题是“我的家乡真美丽”“我的家乡物产多”。这课教材所呈现的只是一个样本,其中的范例和我们当地孩子的实际生活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我活用教材,链接生活实际,提炼活动主题为:1.安溪风景美如画;2.铁观音香飘四海。活动主题一:首先引导学生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中欣赏教材中不同地方的图片、照片,接着师生一起展示课前搜集的“安溪风景美如画”的图片和照片,如美丽的凤城、蜿蜒的蓝溪水、雾霭中的清水岩、一碧千里的茶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亲近家乡的真情实感。活动主题二:教材中提供了三幅图,山区的农民在采摘鲜果,平原的人们在收割麦子,戈壁滩上工人正在开采石油。学生依据图片说出内容,了解到原来环境不一样,物产也不一样。而后,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人物对话和提问,落脚到学生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对家乡物产及环境的探讨,引导学生例举出家乡的物产资源。在列举家乡物产、举办家乡物产博览会(实物、图片)、推销家乡物产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一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

二、善用生活资源——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强调:我们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是要自觉地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为此,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整个生活。教师要拓展教材时空,引导学生采用课前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及课中的讨论,交流等方法,以此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学到更鲜活的知识;教师努力去捕捉儿童感兴趣、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发展中涌现的新信息、新科学、新技术等课题,吸收到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来,使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品德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到到生活中去,因此强调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带着课堂中所获得的道德认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亲自实践实践体验,从而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山山水水”主题的教学中,我结合家乡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用一个总主题“谁不说俺家乡好”来统领,再设计多个子主题分步落实。这学期,我们在五年级开展了“凤城之旅”系列活动。我们针对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详实的活动手册,其中内容可谓丰富多彩;①凤城档案;②凤城的交通线线路图;③安溪在泉州地图上的位置;④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标明铁观音销往的国家;⑤采访(设计采访提纲);⑥了解铁观音制作流程;⑦听创业报告;⑧写考察感想。参加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个个满载而归。翻开一本本制作精美的活动手册,我们欣喜地发现,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巧用生成资源——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发的有价值的现场资源,它包括“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品德教材具有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力,如果教师能在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情,预约“意料生成”,并加于利用,必将使品德课堂的教育作用锦上添花。

预约“生成”,演绎精彩课堂教学是有章可循的,学生身心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对知识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促使学生发展上有一定度的引领,因而一定的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教学进程,并虚拟进入头脑中的“课堂”,让自己、学生、课程、情景等因素,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生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并从容不迫的接纳和拥抱,胸有成竹的将其引向“精彩”。

在执教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二《无声的朋友》时,我设计五个板块:1.认识身边的“朋友”;2.感受“朋友”的作用;3.体验“朋友”的烦恼;4.我替“朋友”说说话;5.关爱“朋友”在行动。当教学进行到第五板块时,我根据课后提问“请你为保护公用设施出出金点子”让学生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可是学生余兴未尽,他们提出想为保护公用设施做些实事。于是,我及时捕捉这一生成信息,鼓励学生:“是啊!心动不如行动,我们还得为身边的‘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们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一动态的、鲜活的话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十足,于是“关爱朋友在行动”在《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这一朝气逢勃的儿童歌曲中展开了。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分成几个小组,热火朝天地拟订起活动方案。“道德观察小分队”“公共道德艺术团”“七嘴八舌留言板”“洗刷刷劳动者”等创意不断涌现。这一如期而至的“意料生成”使课堂熠熠生辉,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了爱护公用设施的行为。

巧用“尴尬”,酿就精彩。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路程。”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思考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预设中没有出现的情况。此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动态生成。当学生答问错误时,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当学生“节外生枝”时,教师要巧妙运用教育智慧,因势利导,会有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