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起点的发现不仅仅在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起点的发现不仅仅在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要从起点的发现开始。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家庭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社会上儿童培训机构的壮大,学生的学习起点越来越多样化,使得起点的研究越发复杂,也越显必要。起点研究的复杂性同时还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不断生长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不断前行发展的,因此起点的发现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只在课上,更在课前,并延续到课后。

一、课前,挖掘已有的起点

一份前测、访谈或问卷,一张预习单,都能让我们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笔者经常在每单元重点知识教学前请学生做一份2~3分钟的前测。如:二上《认识平行四边形》课前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课后教师统计结果:

透过数据,笔者能很清晰地了解,哪些学生已掌握了,会的程度怎么样;哪些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不会的地方在哪里,困难是什么。每次做完调查,内心总有一种敞亮的感觉,教学变得踏实。

这样的前测谁都能做,但年轻教师常会问,你怎么会想到出这道题的?确实,不同的前测题,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不同的。如果没有设计“⑦”号这样的图形,就不会知道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教学设计就少了针对性。科学制定前测卷、课前预习单,对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前测卷、课前预习单就是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

1.要与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跳出具体的一节课的束缚,熟知该专题,尤其要清楚前面已经学过什么。详细阅读与主题有关的文本材料和视频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解构。如《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笔者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解构:

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基础是长方形,因此目标解构要与长方形相联系,前测卷中除了平行四边形的各种变式,还要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变式(边不在水平位置),以此来把握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

2.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菱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梯形等,可以将这些作为反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析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内涵。

除了把握每一堂课的小起点,对于新入学的或新接班的学生,教师还要通过家访、问卷、访谈等形式从学生的父母、前任教师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看一看学前教育的教材,问一问学生读过哪些书、玩过哪些玩具、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接受过哪些培训班的学习辅导、比较感兴趣的项目等等。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大起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二、课中,捕捉生长的起点

基于上述课前起点的分析,教师在课上应该是胸有成竹了,但实际课堂中还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新起点。在《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中,原以为把所有的变式都提供给学生,一切应该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可就在让学生选四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搭出了这样一种图形 ,(学生称为“宝石形”)。“宝石形”给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教师课前分析有多么充分,仍然无法把握全部起点。毕竟有些经验是不能用纸笔检测出的,访谈所有的学生也不现实;其次儿童是不可能停留在已有经验之中的,他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展,并且充满创造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敏锐捕捉生长的起点,不断调整教学。

如何捕捉学生生长的新起点?教师除了用心倾听与观察,用脑分析与判断,还要为新起点的生长主动搭建平台。

1.让已有经验成为支点。

教在“学”的起点上,应该把学生原有的起点作为新起点产生的支架,等待学生自主生成。

在执教《平移与旋转》一课时,笔者通过预习单让学生把生活中找到的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带进课堂,富有童趣的素材展示了学生的经验世界,也展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已有认识。课上笔者精选学生素材,以学生原有认识为起点,让学生自主讨论以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否都是旋转。

生:我认为钥匙开门不是旋转,因为它没有转满一圈。

生反驳:我认为是旋转,这是半旋转。

生补充:不对,应该是四分之一旋转。

生:我认为打开文具盒盖也不是旋转,旋转应该绕一个点的,它没有点。

生:我认为是的,铅笔盒的盖子是绕着两个点转,也可以的。

在讨论中,我捕捉到了学生的一个新的学习起点:“没有转满一周或绕轴转是旋转吗?”这样的疑惑是十分宝贵的生长点,如果不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而是从教材的例题出发,学生将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因为教材上的例子要么毫无争议,要么不在学生的经验之中,学生没有切身体验。可见,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支架,学生容易生成新的起点。扣住这两个问题再研究,学生对旋转的认识就有了新的发展。

2.让学生自发暴露思维过程。

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始终处在引而不发、适时点化的位置上,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暴露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脉搏。对于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质疑。

捕捉起点生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探究和认识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是不断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思维活动过程。只有思维被释放的课堂,学生善于提问、质疑,教师才能把握住学生新的起点,让课堂向更深处前行。

三、课后,探寻可能的起点

“一个起点解决了,另一个新的起点便又诞生了”,因此即使到下课,教师也不能停下探寻起点的脚步,可以通过反思、访谈、作业分析等寻找下一个起点,也可以通过提问来找到新起点。

问一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还想知道什么?哪怕只是个别学生的需求,也是值得教师珍视的新起点。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养成将学习向课外延伸的习惯。笔者班上总有几个学生一下课就围拢过来,他们总会冒出一些超越课堂学习的问题,我将这些问题整理好,贴在学习园地上,学生会在后面贴上一篇篇精彩的小日记发表他们的看法。

除了学生自发想到的问题,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提问,要教会学生提问。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有一个“创造需要”的理念,他说人有时候不知道需要什么。把这一理念带到我们的教学中同样适用,学生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教师要创造需要,创造可能的起点。如在认识了百分数以后,启发学生研究“折数”“成数”(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既让学生的已有经验主动迁移,又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系统,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总之,我们要将课的结束看作一个新的起点,积极主动地探寻可能的起点。

起点是现实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是再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找准现实起点,明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发展需要、问题与困惑。起点是发展的。起点的发现应从课内向课外延续。在探寻起点的同时,教师还应主动促进起点的生长,不断筑高起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