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时代正呼唤着新的人才。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里,结合自身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谈一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参与意识,使学生乐于参与

求知欲是激励、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氛围,组织一定的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索、获取知识的欲望,激起自觉参与的意识,并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练习题:

(1)将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将一个整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就是在这个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两个、三个0。

(2)将0.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结果,部分学生也仿照了上面的方法在0.4的末尾添上一个、两个、三个0。我因势利导:“你发现0.4、0.40、0.400、0.4000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略作思考,便纷纷举手,回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这几个小数是相等的。”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原来,要将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l000倍,不能在它的末尾添0,那该怎么办呢?”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激起了自主参与的意向。

二、创设问题情境,积极组织实践,使学生敢于参与

问题,是数学知识的情境化,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思维的方向。有了问题,思维的大门才得以开启,也才能有其目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养成敢于参与的好品质,以达到终身受用。

如教学“体积的含义”,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拿出几个大小各异的物体,告诉学生,物体有大有小,但每个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而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我在教学时,一改以往的做法,设计了如下情境:

(1)教师将一块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讨论:放入石头后,杯中的水面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2)取一只杯子装满细沙,再把沙倒出来放在一边(不与其他沙混合),取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请一生将倒出的沙子装回杯子里。讨论:“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通过实践与探究,学生发现了: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看书,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反复实践,反复思索,获取了知识,印象更深,理解更透。

三、积极提供机会,培养参与能力,使学生善于参与

要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参与能力是关键。教师要努力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凡是学生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培养自学能力――给予看书的机会,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给予说话的机会,培养思维能力――给予思考的机会。针对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对每一类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参与――成功――再参与――再成功”的不断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参与能力。

例如,教学“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苏教版第五册P99例5)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1)操作。摆一摆: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3根。学生摆好后,教师请学生说出两行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是怎样想的。这类问题,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我有意请学有困难的学生回答,由于形象操作在思维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结果学生很顺利地说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2)编题。教师出示准备题:四(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学生解答后,我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女生人数换一种说法,自己编一道应用题,组织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四(1)班有男生20人,女生比男生多5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由学生自己编出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对题中的结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3)尝试练习。将学生编出的题目作为尝试题,放手让优等生直接解答,对中、下等学生实行行间巡视、指导,仍有困难的则鼓励其看书,看书中的例题是怎么做的,这道题又该怎样做。

(4)组织讨论:请好、中、差三类学生分别说说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同学间互相补充,力求使每个同学都达到教材规定的要求。至此,既解决了困难生充当优等生的“陪衬”现象,又保证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学生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发展了能力,同时,也为下一轮参与鼓足了信心。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一切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不但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