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立长效的农业生产补偿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立长效的农业生产补偿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697万亩,总人口664万,其中乡村人口423万人。荆州是粮食生产大市,素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誉,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特别是水稻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面积、产量均居全省市州首位。全市8个县市区有7个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除沙市区),全省47个粮食生产大县我市占了7个。粮食是荆州农业的优势产业,全市粮食生产除满足本市人口的食用和发展养殖业外,为保障社会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粮食相对供应不足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市每年调出35亿斤左右原粮供应粮食紧缺的外省外地。在现阶段,仍然每年提供38亿斤左右商品原粮,粮食商品率50%以上。荆州农业资源丰富,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明显,加快发展荆州现代农业、建设国家级粮仓对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粮食面积稳步增加,总产实现八连增。2011年,荆州市粮食作物面积达到820.7万亩、比2005年(675.4万亩)增加145.3万亩、增长21.5%,比历史最低点2003年(614.4万亩)增加206.3万亩、增长33.6%,基本恢复到1998年(847.5万亩)的历史最高水平。

2、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品种优质率明显提高。针对稻米量大但质不优、销售不畅、效益不高等问题,2007年以来,荆州市以提高稻米品质、增加种粮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按照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的思路,以推广两优287、丰两优香1号、扬两优6号、中9优288、金优928等优质稻种为重点,大办样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稻米品质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达到55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3.3%,其中国标一级优质稻40万亩、国标二级优质稻350万亩,基本改变了过去荆州稻米品质不佳的局面。

3、粮食加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一批”建设要求,荆州市坚持不懈抓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品牌建设,粮食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下同)粮食加工企业达到172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150家,小麦粉加工企业3家,粮食食品加工企业8家,饲料生产企业11家。全市年处理稻谷能力50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97.8亿元。建成福娃粮食深加工示范园、洪湖浪粮油科技工业园、荆州城区粮油食品工业园、湖北宏凯油脂加工园、湖北家意粮油科技工业园等“五大粮油加工园区”。

4、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三是农业科技培训扎实有效。

5、惠农政策落实有力,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较高。全市惠农补贴工作严格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政策宣传,严格发放方式,确保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认真抓好涉农收费专项治理,积极探索村组内筹资筹劳新机制新办法,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除农村税费改革全市农民负担减少2.7亿元以外,全市农民负担稳中有降,基本控制在1.3亿元左右,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6、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以上项目中省累计投入达到7.8亿元,新增耕地面积37.3万亩;2011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2%,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机电排灌面积达到4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使得粮食主产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由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我市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设备超期服役,损毁严重,多数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抽、排、蓄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种粮比较效益较低。正常年景,以中稻平均亩产600公斤、每公斤市场收购价2.2元计算,平均一亩水稻田毛收入1320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机械作业等成本550元,纯收入只有788元;棉花平均亩产400斤、每斤市场收购价4.5元计算,平均一亩棉花田毛收入1800元,扣除成本600元,每亩纯收入达到1200元;水产品、蔬菜每亩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特别是特色产品如葡萄每亩纯收入在5000—8000元。

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特别是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单位性质和人员身份边缘化、手段装备落后等问题,导致在职人员老化严重、农技事业后继乏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局面。同时,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种田意识,导致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给粮食增产带来很大难度。

4、生产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农业补贴标准偏低。农业保险推广不够、补偿标准不高、农民参与积极性较低。目前每亩水稻最高赔付200元,远远低于种粮成本,粮食生产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同时,农业“三项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标准不高。既不能解决粮食与其他作物之间的价格悬殊,也不能抵消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更不能吸引农民工返乡从事粮食生产。

5、粮食挂账问题突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严重不足。荆州市粮食挂账十分突出,增加了县级财政困难。同时,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严重不足。由于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不足,加之县财政困难,新增县级储备粮利费补贴资金难以落实。

6、农业开发项目地方配套压力大,项目推进难度大。目前高产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均需地方配套资金15%,堤防水利建设项目有的需要地方配套50%,以至于地方项目越多,县级财政压力越大,各地对需地方配套的农业建设项目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