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意义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意义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结晶,可实现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的“三赢”,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本文介绍了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总结了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经验,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解决办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校企合作”的内涵得到拓展,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得到延伸,形成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赢”的关系,创立了一种开放式办学的新格局。

Abstract: The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t can realize the "win-win-win" of enterprise, school and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applic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of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mechatronics special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thought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rder-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xtended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ormed the "win-win-wi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nterprise, school and students, and created a new pattern of opening education.

关键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思考

Key words: order-based;talent training mode;practice;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81-02

0 引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与企业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学校要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两者共同负责招生、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其最大的好处是:学校通过与企业的“订单”合作,使得其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等问题,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则解决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时间过长、上手慢等弊端,招到了“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

1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

1.1 “订单班”的组建

1.1.1 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伴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用人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大量采用,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0年初,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接触与协商达成协议,该企业每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选拔学生组建“富顶班”,由机械工程系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

1.1.2 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 “订单班”的组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企双方十分重视。在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机械工程系负责组织学生报名,并对报名资料进行统计、核对,最终组建“订单班”。

1.1.3 配合做好宣传工作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机械工程系首先在学生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宣传发动;企业则安排人力资源部人员在学生中召开专场宣讲会,对企业及其人事政策进行详细介绍,对学生进入企业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同时面对面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自主决定是否报名加入“订单班”。

1.1.4 成立相应组织结构 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有关培养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办学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则指派专人负责处理相关事宜。通过双方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保证了校企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

1.2 “订单班”的培养过程

1.2.1 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企业特色课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的指导机构,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在该委员会指导下,机械工程系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如针对企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三平台,六模块”课程体系,在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适时调整;针对企业具体的生产岗位设置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企业特色课(如数字CMOS激光传感器、数字测微计、数字位移感测器、KV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定位运动控制系统等),由企业选派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或双休日,授课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2 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机械工程系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要求“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制图员”、“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并且鼓励学生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按照企业对订单人才培养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积极配合企业在暑假安排学生生产实习,企业则负责提供住宿,并支付实习学生一定的生活津贴。

1.2.3 引入企业文化,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熏陶 在 “订单班”的培养过程中,机械工程系注重将将企业文化引进学院、引进课堂。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1.2.4 校企双方齐抓共管,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管理 按照协议要求,学院安排一名专职辅导员,企业选派一名兼职辅导员,共同加强对“订单班”学生的管理。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机械工程系注重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企业则根据其经济环境、目标要求构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和表现提供适量的奖学金;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缩短或免除毕业后的试用期等。

1.2.5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实现双方互惠双赢 近几年,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年安排了60名左右的学生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富顶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一方面学校可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技能人才,实现了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2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经验

2.1 “订单班”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是“订单式”培养的落脚点 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前景是“订单式”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订单式”培养进入良性循环的起点。

2.2 “订单班”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是“订单式”培养的关键 要想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关键。课程改革必须努力做到“课程建设合作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2.3 “订单班”的组建是“订单式”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精心选择有用人需求且发展较好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加强内涵建设,创办特色专业,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是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前提条件。

3 “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订单式”人才模式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等难题,故校方的态度肯定是积极、诚恳的!但部分企业受经济效益至上思维定势的影响,过于看重对物力资源的开发,忽视了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的生产发展、效益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凸显,故大多企业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合作培养人才不是很感兴趣或消极观望。

目前来讲,政府可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①增加投入为“订单”实施奠定物质基础。如根据“订单”的数量与质量,按培养的人数给予定额的所得税减免,为共建实训基地的设备投入支出可在税前扣除,通过间接财政补助的办法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②规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校企交互兼职年限条件。为了加强校企专业技术人员的互动,从政策上规定参加评定职称的人员应具备一定年限的职业院校的教龄与企业的工龄,从制度上促使双方主动联姻。此举不但为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而且可促使知识与技术的有机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以利于地方经济发展。③制定企业计提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的法定文件。为保证经费有固定来源,国家可硬性将现行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比例提高,所增部分作为支付职业院校进行“订单”培养的专用经费,并且允许企业从税前扣除。④建立资助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国家可在财政、税收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对职业院校进行投资、捐赠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为“订单”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将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激发企业重教、支教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总之,“订单式”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订单式”培养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行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导和指导作用,为“订单式”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求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3]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