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测评 接受它需要一颗清醒的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测评 接受它需要一颗清醒的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针对2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发展起来的“测评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不仅测评师、心理医师和早教师依赖于它,为人父母者更对诸如此类的测评量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现在,是到了拿一种清醒、客观、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测评结果的时候了。

目前常见的儿童测评系统

教育程度测试系统

例如,贝莉婴儿发育量表,主要用以测试2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的发育状况,包括精神、运动和行为三部分的测试题。可测试婴幼儿的感觉、知觉、记忆、发音、语言能力以及控制自己身体程度、肌肉协调能力、手指的精细动作等。在测验的同时,由测验人员观察孩子的情绪、注意力、目的性等性格特点,然后根据量表算出受试者得分。

词汇及感性思维测试系统

又叫画图词汇试验,是通过皮博进图画词汇试验修订出来的一套量表,有30组图画,每组4张,测试者说出一个词汇后,要求孩子从4幅画中挑选出最合适词汇语境的一幅图画,适用于两岁半到三岁半之间的宝宝。

智力测试系统

国内已将韦克丝勒智力量表根据中国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修订和标准化,测试内容包括词语类和操作类两部分。词语类包括常识、算术、词汇、理解及背数,操作类包括填图、排列、积木、迷宫等,适合4岁以上儿童。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旧)”,就是用以下公式计算而得IQ=MA/CA×100,如一个7岁的孩子,经测验达到7岁儿童应完成的项目,其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都是7,智商为7÷7×100=100;如果完成了9岁儿童应完成的项目,其智商为9÷7×100=129;如果只完成了6岁儿童应完成的项目,其智商为6÷7×100=85.7。

气质评估系统

大部分测试题目与儿童的情绪、心理相关,测试结果分难养型、易养型、行动迟缓型及介于难养与易养之间、或介于易养与迟缓型之间的过度类型。此套气质评估系统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

能动性评估系统

大部分测试题改造自西方的测评表格,主要评估儿童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速度、对新环境新老师的适应力、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以及遭遇打击时的自我安抚力,测试结果将儿童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外力带动兴奋型,主要用来评估孩子适应变化,调整自我的能力,适用于4岁以上儿童。

父母为何热衷各种测评

寻找“我的孩子强于他人”的理论依据和心理支持

我们发现,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不遗余力投入过多财力与精力的父母,早早将宝宝送入金牌早教机构或实验双语幼儿园,进行面面俱到的培养,或者双休日安排孩子上很多兴趣班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又可能对孩子的现状有所怀疑和不满的父母,最有可能成为各种测试评估的预约客户。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般只有不到50%的人会如愿。而我们也发现,依赖于测评结果来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变化,其正向的心理支持度,往往并不长久。

希望发现孩子的天赋,及早为孩子设计出最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大部分针对婴幼儿的测评系统偏向于测主评儿的感觉和运动能力,而人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在7岁以后再萌发出来。测评表格与生活的关键度不是最强,题目的表述也很难触及孩子发育发展的细节,也就是说,测评量表具象性的缺乏将很难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的天赋,寻找孩子的天赋能力,父母还是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悉心观察,来全面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单单依据一张测评表格来判断。

为孩子的运动感觉能力滞后于常人时,希望通过测试发现孩子是正常的

很不幸,大部分抱有此种目的的父母都会失望。70%~80%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生活中已经表现出运动感觉滞后的儿童,其活动能力落后,反射、肌张力和姿势异常的可能性高于常人。因此发育测试倒是越早越好,在孩子的滞后状态未形成或症状之前,对其进行功能训练,及时介入干预,可以减少病症的发生。对这一点,家长反而不要持侥幸心理。

当遭遇“难养型”或“迟缓性”儿童时,希望通过测试评证实其教育方针没有错,错的是孩子的天生气质

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孩子的天生气质无所谓好坏,都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如“难养型”儿童好动、顽固、不听话,教育得不好,性格是会趋向被动、违拗和倔犟,但若教育引导得好,也容易表现出退缩行为,但大部分行动迟缓型儿童内心的情感其实相当丰富,智商也不低,只是不擅长在第一时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已,经过有效的教育引导,也能培养出机敏、坚持、乐观的儿童。因为测评结果证实了自动的担忧,就失去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动力,如此测评,反而造成了教育动力的不足或教育环境的软弱无力,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成为负面因素。

左右测评结果的各种“偏差因素”

在部分测评量表引进自国外,不一定

符合中国儿童的生活经验

尽管各类测评都有相当的科学性,但显然不宜把测验结果绝对化。因为量表中的题目难免受到儿童生活经验的影响,就是说一个孩子没有通过某个题目,可能仅仅是由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现在我们能接触到的各类儿童测评系统,大部分引进自国外,不一定符合中国儿童的生活经验,因此与国外同等发展程度的儿童相比,中国孩子的得分可能偏低。

测评结果可能受到小儿当时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婴幼儿的心理极不稳定,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常常前一分钟还“很配合”、“有耐心”,后一分钟就“无耐心”、“烦躁不安”起来,如果父母还坚持要他做完测评表,他可能捣乱不配合,甚至故意乱指答案。测试时的环境是否安静、光线是否柔和、室温是否适中以及孩子的睡眠是否充足,心情是否舒畅注意力是否集中等,都直接影响了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常常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做同一套测评系统的试卷,每次结果都会有很大的波动。

测评师的规范与经验很重要。儿科医生或亲子园教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测评师。

测评结果要大体上反映真实状况,减少偏差,测评师的资格和经验很重要。测评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医教复合人才”,他要拥有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中国儿童发展专业委员会等权威机构领发的专业测评资格证书;要有关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早教学的系统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早教经验和临床干预经验,测评不只是在量化表上打勾,要得到一个有指导意义的测评结果,关键在于测评师能在婴幼儿测评时,对其个体能动性做出敏锐、客观的判断,然后对家长的早期教育做出正确指导。从这个意义上采说,测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有赖观察的,测评的结果准确与否,依赖于测评师的规范和经验。而儿科医生、亲子园教师甚至家长亲自上马做测评,都增加了测评结果的偏差。

测评实例分析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商业运作的测评方法,如:某老师通过测评量表指标来给孩子打分,然后把分数E-mail给“专家”,最后“专家”再把结果E-mail给老师,老师才能把测评结果给家长,并做指导。这种不全面的教育知道肯定是存在偏差的,因为它刚好缺少了测评过程中孩子能动性的个体实质表现。比如:某某3岁幼儿,要测评语言能力,测评量表中的指标内容:能“指物说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测评过程中的个体能动的表现记录:说话声音小、发音不准确、口形变化小、不会卷舌、说话时会掉口水。按以上情况,若单从测评量指标打分来看,结果是该孩子语言发展:优;但我们再通过测评过程中记录下的能动表现情况来看,综合结果是,该孩子的内部语言发展良好,有较好的认知基础,但外部语言发展滞后,建议:去医院排除口腔生理问题(如:舌、唇等的功能问题)的同时,解决教育问题(如:马上进行“榜样性”训练、口腔灵活度训练、送气训练等)。

既不必“大喜过望”也不必“大失所望”

拿到测试结果的刹那,父母的心态跌宕可能是从“天堂到沼泽”,也可能是从“尘世到天堂”。大部分人的心态是,如果测评结果令其大失所望,他可能会抗拒接受这一结果,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陷于沮丧与懊悔之中――有些父母懊悔去做测试,认为结果之残酷会让自己过早丧失对孩子的信心;而如果测评结果令父母大喜过望,父母又会飘飘然,认定孩子未来的成功,未来的出人头地已经得到了认证与保障。这两种“以测试为悲,以测试为喜”的态度,部是将测试结果夸大为“金科玉律”的一种体现,父母们没有意识到:

无论怎样标榜“客观反映”的量表,都无法测出孩子在某一方面发展的全部状况。

前面我们已经列出了左右测评结果的各种“偏差因素”,来反映任何一张测评量表,也不可能在孩子发育的某一方面反映得十分客观与全面。我们已经列出的是影响测评的“表格以外因素”,而其实,一张量表上的题目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会带有制表者的个体经验和主观认识,不足以反映出儿童在发育发展、智力、气质、能动性方面的全部状况。

儿童各方面的可塑性强,测评的各项结果都可能承着教育与环境因素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早期的测评只能视为参考。

以智力发育测评为例,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的早晚和发育的快慢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发育早,并不见得未来一直保持领先优势;有的发育晚,也不见得到了定一年龄的时候,不会“茅塞顿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天赋。7岁以前的智商测试,对今后智力发展的预见性并不强,因此哪怕孩子智力一般或偏低,如果得到了良好的后天教育,处于一种良好的培养环境中,通过努力也可能“大器晚成”,而若因为早期测试结果优异,父母沾沾自喜,放松了必要的教育,孩子早期表现的潜力也可能很快用尽。

决定成功的因素比所有的测评表格加起来还要多。

切不可将各种测试结果当做“标签”,张贴在孩子身上,人前人后预言他未来的出息与成功与否。决定孩子未来是否成功的因素相当复杂,包括了所有可以量化测评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包括了很多无法预知的元素,如机遇、环境、各种与个性发展相关的偶然因素,后者,既无法预见,也无法在儿童期就来量化测评,而恰恰是后者,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影响力,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决定成功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它可能比所有测评表格的结果叠加还要复杂。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过程中,父母的高期待与一厢情愿只是起到一个非常有限的作用,测评结果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短期的、目前的。既如此,我们为何还要“以测评结果为喜,以测评结果为悲”,认为这是一个对孩子至关重要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