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游戏贯穿自然课堂教学始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游戏贯穿自然课堂教学始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新课改全面展开,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改进,新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被引入小学低年级自然教学课堂。

[关键词] 游戏 自然 教学 反思

新课程标准颁布,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化,我们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的提出、尝试,就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自然教学中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探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小学低年级自然课堂引入游戏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当今教改的新潮流。

好奇、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尤为突出。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要去看看、摸摸,想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自然学科内容尽管不少是学生熟悉的,但搬到纸面上对他们来说则是新异的。如果把这些“熟悉”的内容变为活动,让学生去摆弄摆弄,探清究竟,他们不但想问许多“是什么”,而且会问好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总想试探着去认识世界,试试自己的力量。

下面就以笔者的《空气在哪里》教学为例,来阐述游戏教学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叙事

1.导入课题――吹泡泡

游戏准备:烧杯、吸管、水。

教学片断:

师:老师这样在水里吹,会有――泡泡。

师:你们每人都试着吹一吹,思考并回答:泡泡里面是什么?

生:(每人都吹了泡泡。)空气。

评析:游戏要求学生学会用眼睛来仔细观察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尽管知道泡泡里面就是空气,可是学生还是被这一已有生活经验的现象所深深吸引。达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抓空气

游戏准备:一次性袋袋。

教学片断:

师:空气在哪里呢?季老师面前有吗?(用手指上面、下面、左右,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示方位)我们来抓空气,好吗?我们用手抓,抓不到。我们借助一次性袋袋把它装在里面,你们不要让它逃跑了,还要告诉你的同伴,你是在哪里抓到的。

生:也用一次性袋袋抓空气。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个鼓鼓囊囊的一次性袋袋。

评析:空气,看不见,抓不着,借助一次性袋袋才把空气抓住,小学生对此颇感兴趣。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空气知识,又能初步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断:学生抓到空气后,兴奋不已,分小组互相交流空气是从哪儿抓到的。

评析:学生们愉快地交流着:有的在热烈地讨论,有的在轻声地议论,有的在激烈地争论。交流着,分享着。

3.感受空气――玩空气

游戏准备:牙签、洗洁精、水

教学片断:

师:你们一次性袋袋里都装着空气,我们现在来玩玩空气,感受一下空气。

师:你怎么知道里面是空气?

生1:我把空气装进去了,里面就是空气。

生2:我压一次性袋袋压不下去,说明袋里有空气。

生3:我把一次性袋袋敲破了,发出了声音,说明里面有空气。

生4:我用牙签把一次性袋袋戳一个洞,然后放进水里,水会冒泡,说明一次性袋袋里有空气。

生5:我也用牙签把塑料袋戳一个洞,在洞的地方涂上洗洁精,再用力挤一次性袋袋,就会有泡泡出现,说明一次性袋袋里有空气。

评析: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 等程序进行,意在指导学生体会科学认知的基本程序。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现象中具体、直观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通过让学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既可学到一些浅显的小学自然科学知识,又能初步习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游戏中先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看不到”的空气的存在,但又要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步步引导,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很多物体里都有空气――找空气

游戏准备:牙签、青椒、油豆腐、粉笔、砖块、泥土等。

教学片断:

师:我们周围都是空气,同学们,这个吸管里有空气吗?

生:有。

师:猜测这些物体里是否有空气?青椒、油豆腐、粉笔、砖块、泥土

生:可能有。

师:如何知道有空气呢?

师:你能利用身边的水、洗洁精等材料设计一个游戏证明你的想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评析: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实验也就等同于游戏。只不过实验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神秘感,而游戏却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所以教师在这里要求设计一个游戏,这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

一组: 我们想把青椒戳一个洞,放在水里,看看有没有泡泡,有泡泡说明青椒里空气。

二组:我们想把油豆腐放在水里,看是否有泡泡,有泡泡说明油豆腐里面有空气。

三组:我们用力挤青椒听听是否有声音,有声音说明里面有空气。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在交流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完善他们的设想。)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试一试吧。

……

评析: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无疑是快乐的,而更让他们快乐的是自己能够亲身参与设计游戏的过程。一年级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放手,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平台。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感观上的放松,更使他们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它改变了原有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自然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小组间的协作态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

1.创设探究情境,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环境,发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注重探究过程,养成自主探究习惯。

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表现在教师习惯在黑板上做实验,在口里讲实验,照本宣科地灌输结论,这严重束缚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新课程标准强调,自然学习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行为,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善于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整理思考――表达交流――回顾反思”的科学探究过程,切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分析思考、感知体验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探究能力。

3.开放探究时空,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强调,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实际上,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并非只凭教师的讲解或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所能达成的,它需要有足够的属于学生自己心灵深处的时间和空间去作支撑。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开放探究时空,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大环境。

①.给学生动手实践预留时空。一方面在课堂上要预设时间让学生动手“搞科学”;另一方面,在课后要创设空间指导学生“研究科学”。这样,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锻炼了探究意志,培养了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掌握了科学知识,获得了科学研究方法,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了科学素养,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给学生积极思维以生成空间。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精髓。科学探究不仅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动脑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理解感受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敢问“为什么”,惯说“我以为”。设疑导思,放飞想象,并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重视在探究方法和结论的预设中给学生求异思维的生成留足空间。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就想出许多不同的实验方案,每一种方案的形成都是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学生大胆设想,开放思维,主动探讨,深入探究,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等过程,探索出了符合自己思维的科学结论。

4.以探究为核心,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确立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经过学生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知识,学生容易内化。经过学生亲身探究所获得的能力,更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我们教师“应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5.小组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有利于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