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将数学学习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将数学学习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近几年的实验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那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提出探究主题,诱发好奇心,激发探索的欲望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人,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一堂课好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教师简短的导人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亮今年7岁,他姐姐小美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谁知道小美今年几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好奇,有学生说:“我们都是一岁过一次生日,小美过了3个生日,应该是3岁”,其他同学马上反驳:“小美是小亮的姐姐,小亮今年都7岁了,姐姐怎么可能才3岁呢?”这时同学们感到很疑惑,老师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的。”这样,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又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六(2)班有男同学32人,女同学24人。体育课上,李老师要把28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让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可以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男同学14个,女同学14个;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

2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这是整个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2.1操作―探究―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图形覆盖规律》,有10个数字,每次框出相邻的两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和。

1 2 3 4 5 6 7 8 9 10

我在教学中,给出题目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有的列式算一算,有的框一框、移一移、数一数,有的圈一圈、写一写,方法多样化、个性化。在交流和反思过程时,学生发现了用平移的方法不容易“乱”,即不重复、不遗漏。用平移的方法,再让学生试一试框出3个、4个、5个连续的数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直观固然重要,但它往往只是认识的起点,最终还必须摆脱它。这时,老师设疑:不操作,在脑子里直接移一移,你能很快找出平移几次吗?此时,学生在头脑中移动方格,不是机械操练、简单重复,而是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平移中发现“平移的次数=剩下的个数”。此时,逐渐逼近了规律的本质,就需要从理性上把握其中的规律,在抽象中找出规律。师:如果用a表示总个数,用b表示每次框出的个数,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怎么表示呢?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算理,就能很快列出算式解决问题:a-b+1。学生能发现和理解运用这一种规律后,教师就可以向课外延伸,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例如买连号的电影票和全班照相好朋友要站在相邻的位置等问题。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和信息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

2.2猜想―验证。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能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大胆猜测并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就寻找“个位特征”,因为个位是0-9中任一数字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探索一时陷入困境,同学们愁眉紧锁……后来有学生大胆地另辟蹊径:找各位数字之和的特征,经过大胆的猜测和大量的验证,终于找到了答案,顿时,同学们喜笑颜开。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猜想,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学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既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又体味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个体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探究,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思维,培养实践创新精神

在设计教学时,要精心设计练习,正确处理探究与练习的关系,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与巩固“双基”有机地结合起来,多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拓宽学生的思维,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解决问题:有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一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学生自己先在作业纸上试一试。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1:第一轮16支球队,8场比赛,赛出8强; 第二轮8支球队,4场比赛,赛出4强; 第三轮4支球队,2场比赛,赛出2强;最后一场两支球队,决出冠军。列式:8+4+2+1=15场

生2:我用的是画图的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4

。 。2

。 1

生3:我一步就能算出最后的答案16-1=15场。

师:为什么呢?

生: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最后赛出冠军时,就要淘汰掉15支球队,也就需要比赛15场。

师:想法太巧妙了,我们在考虑有几个队胜出的时候,他考虑的却是有几个队被淘汰,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一步计算就解决了问题。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画图还方便吗?现在你还能直接说出结果吗?

生:64-1=63场

这个“1”指的是什么?

学生从开始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再到聆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解题思路,在反思与比较中领悟和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有助于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探究性学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避免“形式化”,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使学生能够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性学习),要考虑学生探究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是概念、规律、原理、方法等实质性的内容,而并非那些形式的东西,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探究和学习。2.创设适合探究合作学习的情景,能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3.恰当设计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及活动,做到“活而不乱”;4.要设计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切忌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设计;5.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6.评价设计不拘泥于结果的对错上,要重在经历、体验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正如富兰克林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的,我会记住;我参与其中的,我会理解和应用。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就能不断地寻求知识、追求真理并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