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矮蔓性西葫芦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矮蔓性西葫芦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矮蔓型西葫芦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关系,目的是揭示其产量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矮蔓与半矮蔓品种早期产量差异不显著,总产量半矮蔓品种较矮蔓品种提高25.1%。相关分析表明:总产量与单株结瓜数及单株产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93 5和0.990 1,与坐瓜率及果实发育速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 6和0.984 4,与雌花比例相关而不显著;半矮蔓品种产量高于矮蔓品种,主要是其果实发育速度较快、坐果率较高、生育后期单株结果数量多、单株产量显著提高造成的。

关键词: 西葫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主要瓜类蔬菜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早青为代表的矮蔓品种,曾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进入21世纪,随着国外半矮蔓品种的引进,如法国冬玉、法拉利等和吊蔓技术的推广,国内近年来新选育的西葫芦品种多为半矮蔓品种[1-2]。研究表明半矮蔓与矮蔓品种的冠层及光合特性存在差异[3-4],总产量半矮蔓品种高于矮蔓品种,产量的差异主要是在生育后期形成的[5],本研究通过矮蔓和半矮蔓西葫芦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不同蔓性西葫芦产量差异的形成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试验于2011年3—6月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试验大棚中进行,行距1 m,半矮蔓品种株距为54 cm,矮蔓品种株距为45 cm,小区面积13.5 m2。半矮蔓品种与矮蔓品种分别种植,相同蔓性的品种随机排列,3次重复。播种前施底肥,667 m2施尿素50 kg(N含量46%)、二铵50 kg(N含量18%、P2O5含量46%)、农家肥5 000 kg,各项田间管理依据西葫芦大棚高产栽培技术进行。

选用4个西葫芦品种,2个半矮蔓品种分别是东葫4号、冬玉;2个矮蔓品种分别是长青王3号、早青一代。冬玉由法国引进,北京生光地公司提供,其余品种由山西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葫芦育种组提供。

1.2 调查项目

产量:以市场商品瓜质量350~450 g为标准,收获并记录各处理的产量。从开始采收至20 d之前为早期产量。

产量构成:每个品种每重复标记5株,以记载单株 50节位内产量构成因素。单株产量:生育期单株采收商品瓜总质量(g);单株结果数量:生育期单株采收商品瓜总瓜数量;单果质量:生育期单株采收商品瓜总质量与采收商品总瓜数量的平均值(g);雌花数量:生育期内植株所有雌花数量;坐果率:单株结果数量与单株开放雌花数量的比值;果实发育速度:结果中期测量从授粉到商品瓜采收时平均每天瓜长与瓜径(cm),果实生长发育速度(g·d-1)=商品瓜质量/瓜发育时间(d);始花期:从定植到第1雌花开放的时间(d);始收期:从定植到第1果开始采收的时间(d)。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期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从表1看出,矮蔓和半矮蔓品种的第1雌花节位、始花期和始收期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蔓性品种早熟性没有差异,半矮蔓单株结果数量和单株产量显著高于矮蔓,但由于矮蔓适宜栽培的密度比半矮蔓大,因此早期产量矮蔓品种高于半矮蔓品种,矮蔓平均667 m2早期产量2 000.7 kg,半矮蔓平均667 m2早期产量为1 932.8 kg,矮蔓较半矮蔓增产3.51%,经t检验,二者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矮蔓型西葫芦产量构成因素

2.2.1 果实发育速度比较 在结瓜中期每个品种选择当天开放的整齐一致的雌花5个,正常授粉后追踪测量其瓜长和瓜径的变化(图1)。开花时,瓜长平均为5.03 cm,瓜径平均为1.95 cm,各品种的瓜长和瓜径差异不显著,授粉后1~6 d瓜长和瓜径迅速膨大,瓜长平均生长速度半矮蔓为2.14 cm·d-1,矮蔓为1.64 cm·d-1,瓜径平均速度半矮蔓为1.00 cm·d-1,矮蔓平均为0.79 cm·d-1,表明授粉后1~6 d半矮蔓果实生长速度比矮蔓快。授粉后第6~15天果实增长缓慢。试验中以市售标准瓜长22 cm左右,瓜径7.0 cm左右采收,半矮蔓2个品种在授粉后9~10 d可以上市,矮蔓2个品种需要11~12 d,结果半矮蔓品种果实发育速度平均为40.2 g·d-1,较矮蔓品种36.5 g·d-1多3.7 g·d-1,可见半矮蔓品种的果实膨大速度比矮蔓品种快。

2.2.2 雌花比例 试验中以10节为1组分别考察了不同品种雌花比例,图2表明,参试品种雌花比例有差异,半矮蔓品种的雌花比例相对较高,东葫4号最高达平均79.8%,冬玉为69.9%,矮蔓品种长青王3号 为65.5%,早青一代最低为62.7%;生育期对各品种的雌花比例影响不大,在结瓜中期,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生育早期1~10节雌花比例较低,这与第1雌花节位以下全是雄花有关,在结果后期各品种的雌花比例略有下降,这可能与生育后期温度过高有关。

2.2.3 坐果率 图3表明,2个半矮蔓品种的坐果率显著高于2个矮蔓西葫芦(P

2.2.4 单株结果数量 单株结果数量是单株产量和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图4表明,随着生育进程,西葫芦品种单株结果数量增加,在定植后44~65 d不同矮蔓性单株结瓜数量差异不明显,定植后72~100 d,半矮蔓品种的单株结果数量逐渐高于矮蔓品种,结果全生育期半矮蔓品种的单株结果数量平均为14.7个,较矮蔓品种9.5个多5.2个。说明单株结果数量的差异是在结果中后期造成的,这可能是半矮蔓品种后期能维持较高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2.2.5 单株产量 由于单瓜质量在采收时根据市场需要人为控制差异不显著,因此单株产量随生育进程的差异主要由于单株结果数量造成。由图4可知,定植72 d后,半矮蔓品种的单株结果数量明显的上升,而矮蔓品种的单株结果数量在定植72 d后上升缓慢,表明单株产量的差异是在生育后期造成的。实际测定半矮蔓品种的单株产量平均为4.95 kg,较矮蔓品种平均单株产量3.25 kg增产52.3%。

2.3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以矮蔓667 m2 定苗1 482株,半矮蔓1 235株折合产量,半矮蔓品种平均667 m2产量为6 113.3 kg,矮蔓平均品种为4 816.5 kg,半矮蔓较矮蔓增产26.9%,经t检验,半矮蔓品种显著高于矮蔓品种。表2表明,早期产量与第1雌花节位、始花期和始收期呈负相关,说明雌花节位越低,越有利于早期产量的形成;早期产量与总产量呈负相关,早期单株产量与总产量呈正相关,说明提高单株产量对提高总产是有利的,而早期产量高的品种可能会对总产量造成影响。早期单株产量与早期产量呈负相关,而4个品种的早期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半矮蔓品种的早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株产量的提高,矮蔓品种的早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群体数量的增加。

相关分析表明(表2),总产量与单株结瓜数量及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93 5和0.990 1,与坐瓜率及果实发育速度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 6和0.984 4,与雌花比例相关,但不显著;单株产量与单株结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6 9,与坐瓜率及果实发育速度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 6和0.952 5,说明坐果率越高,果实发育速度越快,单株结果数就越多;总产量和单株产量都与单果质量呈负相关,说明单果质量过大不利于坐果率的提高,从而影响产量;由此可见半矮蔓品种产量高于矮蔓品种,主要是由于提高了果实的发育速度和坐果率,使单株产量显著高于矮蔓品种的产量。

表2 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不同矮蔓型西葫芦产量与其构成因素有关。李建友等[6]认为,单株结果数量和单果质量对产量影响最大,而第1雌花节位对单株结果数量最重要。本试验结果表明,半矮蔓与矮蔓第1雌花节位及早期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总产量半矮蔓品种显著高于矮蔓品种,平均增产26.9%。相关分析表明,总产量与单株结果数量及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与坐瓜率及果实发育速度呈显著相关。单株产量等于单株结果数量与单果质量的乘积,本试验单果质量受人为控制,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故单株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单株结果数量导致。因此半矮蔓品种单株产量较矮蔓品种高,主要是果实发育速度较快、坐果率较高,使单株结果数量提高导致的。从生育进程看(图4),定植72 d后,半矮蔓品种的单株结果数量明显上升,而矮蔓品种的单株结果数量上升缓慢,表明单株产量的差异是在生育后期形成的,矮蔓品种在生育后期有较高较稳的结果数量是其产量显著高于矮蔓品种的主要原因。植株数量是影响产量另一个主要因素,植株数量对产量的贡献矮蔓品种高于半矮蔓品种,但低于单株产量对总产的的贡献(资料未发表),表明半矮蔓品种较矮蔓品种总产量增加主要是单株产量的提高造成的。

4 结 论

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品种早期产量差异不显著,总产量差异显著,单株结果数量与单株产量对总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果实发育速度、坐果率;半矮蔓品种总产量高于矮蔓品种,主要是其果实的发育速度较快和坐果率较高,生育后期有较高的单株结果数量,使单株产量显著高于矮蔓品种而导致的。

参考文献

[1] 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等. 高产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4号的选育[J]. 中国瓜菜,2008,21(1): 13-15.

[2] 雷逢进,聂安全,王晓民,等. 半矮蔓西葫芦新品种东葫2号的选育[J]. 中国蔬菜,2009(6): 70-72.

[3] 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等. 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特性的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9,23(6): 1075-1081.

[4] 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等. 两种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J]. 核农学报,2010,24(2): 382-388.

[5] 史雨刚,雷逢进,王曙光,等.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 41-45.

[6] 李建友,高兆波,兰红玲,等. 西葫芦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系统分析[J]. 中国蔬菜,2005(2):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