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朱唇上,口脂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唇上,口脂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传统的唇部化妆品,存在一种错误的说法。据这种奇特的意见,古代女性会把一种红纸放在双唇间,以唇润湿纸面,就会让红色染到唇上。这个说法流传颇广,甚至在影视剧中得到反映,但是查阅古籍却找不到丝毫类似的记录。

误解可能源自非常晚近的经验。据袁仄、胡月《百年衣裳》介绍,20世纪50年代提倡艰苦朴素的风气,市面上很少有正规化妆品出售,于是有些女性采用因陋就简的办法:“先把唇润湿,再把大红纸有色的那面朝外对折,放在唇间抿一下,就是口红。”由此可见,红纸染唇的方法完全是在缺乏正规化妆品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权宜之计,也就难怪历史文献中不会提到如此画唇的方式。

从古代文学作品描写以及具体保留在文献中的化妆品配方来看,在中国历史上,最流行的染唇妆品有两种:绵胭脂与蜡胭脂。绵胭脂点唇之法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是比较晚期的风气,这里且放下不表。蜡胭脂涂唇的历史更为悠久,且一直延续到清末,因此尤其不应被轻易忘记。

蜡胭脂在晋唐时称为“唇脂”或“口脂”。《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具体的制唇脂法,是在牛髓或牛脂中加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上火煎成,然后掺加熟朱砂并拌匀。不过,大致在南北朝末期,口脂制作完成了一次质的改变,即用蜂蜡代替了动物脂肪。

到了唐代,这种唇妆用品的生产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用料之复杂精美、工艺之繁复细致、配方之丰富多变令人瞠目。大体来说,是将蜂蜡在铜锅中煎化,同时加入紫草,让蜡染上紫色,便成为“紫色口脂”。在此基础上兑入朱砂搅匀,便是“朱色口脂”,即红色唇膏。一旦在朱色口脂中加入紫蜡与黄蜡,成品接近肉色,则为“肉色口脂”,供男士们冬天润唇之用。是的,唐宋时代,男子也讲究在冬天时涂口脂以避免皴裂!

兑好色的口脂接下来还要添入特配的香油。这类香油统称为“甲煎”,凭借多种香料连同芝麻香油、蜂蜜,通过浸、小火熬、密封在瓶中以微火烘烤等数个环节完成。随着配料的相异,所成甲煎的香气也各不相同,于是,调和了不同甲煎的口脂成品在香气上争奇斗艳,芬芳多变。因此,传统口脂与今日唇膏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散发鲜明的香气,尤其是唐宋时代刻意追求口脂拥有独特的香调,这一点在当时成了评判口脂质量高下的重要指标之一。女人涂得艳红的嘴唇上,永远散发着昂贵的、奢侈的芬芳,这一点让男性非常迷醉,以至诗词中不乏“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山枕上,私语口脂香”这类描写。在与女子交谈的时候,时时能感受到她唇上的香气,倒仿佛隔空与那双唇发生了亲抚,这的确是很撩人的体验。

从形态来说,口脂以蜂蜡为主体,同时加有适量的甲煎香油,因此颇接近今日的唇膏,是蜡质的、半固体状态的膏冻。一如现代唇膏曾经有过的缺点,口脂一旦涂在唇上,很容易在嘴唇所碰触之处留下沾痕。奇妙的是,这一情况在聪慧多情的唐宋女性那里,竟已被开发成种种表达爱意的性感方式。

一般而言,女性到了夜晚就会卸掉白日的浓妆,只上一层保养性的淡妆。但是风月场中的青楼女子与常态相反,越是入夜时分越是要艳妆照人,其中包括将双唇巧加点涂。于是,逢到特别中意的男子,为了表达眷恋、、怨怪,总之,为了表达对这个人特别有感情,艺伎会在交欢的过程中故意使劲狠咬对方的手臂,直到咬出牙印。同时,她还会特意让自己的口红唇印也清晰印在牙印周围,由此在男子手臂上留下别人无法复制的特殊标记:

偷期锦浪荷深处,一梦云兼雨。臂留檀印齿痕香,深秋不寐漏初长,尽思量。(阎选《虞美人》)

即使是清白人家的女性,如果要与男子在夜里幽会的话,也会于烛光里精心地上一次“晚妆”。于是,同样地,幽会中的女性往往特意在对方手臂上留下深咬的牙印以及花朵般绽放在牙印周围的口脂唇痕。元稹《莺莺传》中有个细节,崔莺莺半夜飘然而至,然后在天亮之前又悄然而去,让张生觉得像是经历了场梦。等到天亮之后,张生“睹妆在臂”,看到自己手臂上清晰呈现着莺莺印下的唇痕,这才肯定自己真的与心上人欢会了一场。

在唐末、五代,唇妆花样百出,女性争相画出与众不同的唇形,有“大红春”、“半边娇”、“内家圆”等各种奇巧名目。想必,这些如今仅留于文字记载的唇妆,都曾带着各自的颜色、各自的形状、各自的香气,在最忘情的时分,以一种让男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方式,印到他的手臂上,给他的心里也刻下痕迹。依稀的红印仍然带着多种贵重香料混合而成的芬芳,风流客的手臂上的香气依旧清晰,据欧阳修夸张的说法,一点唇痕,可以让整只袖子之内都满溢清香:

几度兰房听禁漏,臂上残妆,印得香盈袖。(欧阳修《蝶恋花》)

此外,还有一种利用唇印示爱的方式,那就是女性把涂好口脂的双唇贴到白手帕上,在帕面印下自己红唇的完整印痕,然后送给心上人。唐代诗人韩偓在诗作《意绪》中便有“口脂易印吴绫薄”之句。有意思的是,直到近代,类似的风习仍然存在于日本艺伎之中,浮世绘便表现有这样的画面:一位艺伎在向卷白纸笺上印口红印。但见她将卷折的纸递到唇前,将嘴唇轻轻按上去,在洁白的纸面上印出花瓣一般小巧的、带轻晕的红痕。想来,中国唐代艺伎向白绫帕子上拓口脂印的情景,大致也仿佛如画中吧。

口脂发展到元代,改称“蜡胭脂”。至明清时,又习惯地呼为“油胭脂”。随着新称呼的出现,也出现了新的时尚、新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