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下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下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而且也是有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人文性。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尊重人格和人性的人文精神是国民优良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良好习惯的调查,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民族地区,语文素养,现状对策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我校是一所民族高中,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所以,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提高族地区中学生语文素养。

1.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从2010年10月以来,我们通过调查、座谈、查找资料,发现我校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书写能力差。我们通过调查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作文本、家庭作业本和课堂笔记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字迹潦草难辨,点画不到位,歪歪斜斜,不成字体,特别是家庭作业和课堂笔记又是涂,又是圈,很不整洁。真正把字写得美观工整的寥寥无几,更为糟糕的是,书写差的同学对写字不当一回事,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字写得好坏无所谓。

1.2 错别字多。我们在调查中看到民族地区的学生作文,没有错别字的几乎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每篇都有5个以上的错别字。不仅是写作文,就连写计划、写总结、写假条、办黑板报,甚至写检讨,都要写错别字,可以说错别字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1.3 文知识面狭窄。现在的民族地区中学生读得少,不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文外,其他的便背不了几篇;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外,其他的人便陌生得很,以致于说话写文章常常闹笑话。学生的眼界十分狭窄,知识贫乏得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名著”。语文知识的贫乏苍白,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二者常常是恶性循环。

1.4 头表达能力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中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普遍存在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羞怯,胆子小,不敢说话;第二个问题是立意不明确,内容单薄,材料不具体;第三个问题是思路混乱,结构不完整;第四个问题是语言贫乏,粗俗,口头禅比较多,方言比较普遍。

1.5 文能力比较弱。最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很多学生不能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方法,写出比较通顺的文章;有些学生有亲身感受,却就是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在命题作文中,主要问题是内容单薄,语言刻板,尤其在议论或说明事理时,多数学生的作文论据不足,论证角度单一,作文空洞无物。

2.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对策与实践

2.1 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2.1.1 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教师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1.2 注重教师语文素养的丰富与提高。

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可以重塑学生的人格,重铸学生的灵魂,甚至可以改变他的命运,影响其一生。但可以肯定,没有较高素养的语文教师将无法影响学生,几乎不可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之外,还应具有如下不可缺的素养:

第一,人文素养。

人文性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语文学科性质上一个显著特点。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应有历史、哲学、语言学、法学、文艺批评等文化知识,并加强上述方面的修养。中学语文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对教材中的材料加以整合处理,为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创设出语文知识的现实情境。

第二,美学素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前言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而,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会在教学中追求美的享受和意境,为学生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运用规范、标准、漂亮的语言与学生亲切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中学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美学方面的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在陶冶自己审美情趣的同时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提升自己美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第三,实践素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都强调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体验,也必然要求教师要加强实践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主要表现为: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讨论、游戏、表演、欣赏、评价进入课堂,让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具备了这些实践素养,就能将学生真正地带入语文课程领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文、学会语文、会学语文。

2.1.3 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

学校硬件条件是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当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努力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可能。

2.2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与情感性。

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三个环境”:

2.2.1 自由的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赋予学生在课堂自由表达意见并与教师平等对话、沟通的权利,使学生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要选择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以便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不致被泯灭,学生的特长不致被桎梏,学生的发展不致被束缚。

2.2.2 自主的环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师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往往会在无形中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权威、尊者的地位,这严重窒息了语文课教学的活力,对学生的自信心、个性品质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新的课程改革迫切要求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让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对抗走向对话。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就是要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应该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攀登高峰的阶梯、寻求真理的拐杖;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就是要使学生从教师的高压下、独断下、控制下、说教下解放出来,获得更多参与教学活动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权利与自由,并使师生之间在人格等方面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实现教学上的民主化,就是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研究,参与设计,参与讨论,让学生“多嘴多舌”,实话实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好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让课堂成为师生共撑的一片蓝天。

2.2.3 情感的环境。

要改变学生的畏学、厌学、不学的状态和情绪,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将丰富的情境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对探究新知的积极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2.3 让新颖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要让学生学之有趣,首先要求教师要教之有趣。为此,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课艺术,有组织、有目的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充满童真,充满笑声,让欢乐成为知识的载体,让课堂成为陶冶性情的殿堂。

2.3.1 运用漫画激趣。

漫画是一种有着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艺术。它取材于生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针砭时弊,扬美抑丑,漫画直观形象,诙谐风趣,寓意深刻,令人忍俊不禁,在笑声中感悟道理,受到启迪。这既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青少年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漫画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3.2 运用幽默生趣。

幽默是一个美学范畴,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一种轻松、欢快而有严肃内容和深刻意义的笑。因此,作为教师,应善于巧妙地运用幽默艺术,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苑;像钥匙,开启学生心灵智慧之门。让课堂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平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这样,使课堂走出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观点到观点的怪圈,摆脱“闷气”和“匠气”,从而充满“生气”和“灵气”,以达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某教师正分析《窦娥冤》一课,忽然蝉声大作,一只蝉从外面长鸣着闯入教室。课堂肃静的气氛马上被这“不速之客”打破,正在思考的学生的注意力也立即被吸引过去。机智的教师不是喝喊,而是稍环视课堂一下,说:“同学们,窦娥冤枉而死,确是惊天地,泣鬼神。你们看,现在连蝉都来为她鸣不平了。”这位教师借题发挥,不但排除了意外的干扰,重整“旗鼓”,而且让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感受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底蕴。

2.3.3 运用妙语增趣。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生动形象的诗词俗语,精炼含蓄的名言警句,短小有趣的典故传说等,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如有的老师善于运用流行歌曲中的妙语警句,往往能使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唱苏芮的《牵手》,我们可以联系到高中课文舒婷的《致橡树》;教课文《地坛》,可与满文军的《懂你》联系起来。例如当我们鉴赏古典诗歌时,就会碰到金末诗人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名句,但令作者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类写“情”之作竟然靠流行歌曲《梅花三弄》来风靡,这大概是诗人所始料不及的。

2.3.4 运用音乐诱趣。

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把音乐引进课堂,对于创造优美舒畅的氛围,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益处的。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的兴奋状态去接受新知识的熏陶,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如在讲完高四册的《词二首》后,可为学生播放歌曲《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在动人的歌曲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又顺利地记住了这两首词的内容,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又比如教《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穿插播放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曲子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封建压迫憎恨、反抗的主题,与《孔雀东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妙。

2.3.5 运用多媒体添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为了使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加刺激的新异性。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增强课堂新异性,增添学习趣味性的有效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有效避免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刺激带来的乏味、枯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讲授《荷塘月色》,可以通过课件,首先让学生观看朱自清先生照片、清华大学校园及清华园等相关图片,再展现清华园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等优美画面,辅以朗诵、文字说明、背景音乐等,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体味作品中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朦胧美及作者在写景中所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的兴趣。

2.4 加强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民族高中语文教师的追求。

2.4.1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2.4.2 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就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

2.4.3 加强语文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语文课堂训练。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不必为传授而传授,应该结合练习进行传授。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依托文学社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每周一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向文学社会员开放。辅导教师以我校语文教师为主体,高年级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外校名师、专家、作家为补充。学生凭文学社会员证听课,每次听讲后,按时提交一篇相关内容的作文。定期编辑文学社刊,每学期,分年级,由该年级教师担任辅导教师,该年级有文学专长的学生按照组稿——审稿——定稿的流程编辑一期刊物。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安排一次作文展览,编辑一本学生作文集。

2.5.2 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

成立“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站,播音员从各年级学生中产生,分工负责,具体到人。利用校园广播网,每天早读后用15分钟时间播放录音。作品由文学社提供,主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节目,如快板、相声、诗朗诵、散文、小小说等。每学期评选若干“最受学生喜爱的节目”,进行奖励。

2.5.3 开展其他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中学语文资源,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而这些资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把“泥土”和“草叶”装进书包,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让学生到田野去,到果园去,亲近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例如,开展家乡风俗、历史演变、姓氏探究、家族故事等调查活动,搜集春联、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农谚、歇后语等采风活动,调查集镇店铺招牌广告文字规范使用情况,也可以调查研究小城镇发展变化的情况等。

总之,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会在这方面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力争依托省级课题研究,探索出适合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民族地区中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我校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文诗山.《浅谈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8.6.

[2] 石国利.《新课改下中民族地区语文素养的途径》《新时代教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