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业余爱好一直就是看书写作,尤其是爱写诗歌,每年总还会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几篇拙作,教学生写作文时总喜欢先范读自己的“下水作文”给学生做个示范,上课总是激情似火,所带班级学生总会有我的崇拜者,他们喜欢听我的课,也时常写一些小诗,班级活动总是开展得有声有色。根据切身体会,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而且是深层的情感陶冶,要进行情感陶冶,语文老师自身应该具备文学与绘画音乐等审美素养。
一.文学审美素养
语文课本中编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自身都读不出它的美来,理解不了它的内在意义来,就无法完成这些课文的教学任务,也不可能达到利用文学作品教育人的目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单靠讲解课文的字词句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教师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并把这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如何把学生带到课文的精髓处,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很重要。而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从何而来,这就要求我们自己是教师同时也是一个读书人。如我们教《杨修之死》,教《香陵学诗》,教《智取生辰纲》,教《沁园春・雪》,自己都没读过这些名著,自己都不了解同志的事迹,怎能进入到作品中间去,所以教师的文学素养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有些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喜欢用“分析”二字,其实不然。“分”是“分解”,“析”是“剖析”之意。正因为首先有一种“分析课文”的念头,无怪乎讲授的课文总有一种分裂的感觉。而且,“分析”一词是一个纯科学术语,它不带有任何感彩。教师一开始就没有融入情感,没有进行审美提示,这样一来又怎能挖掘到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呢?所以教师要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把文学素养化为情感,自觉地投放到课文中去。
当然,审美体验的共鸣并不代表要一致,要相同。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要有宽容性和多样性。如我在教《杨修之死》时,就采用辩论的形式,辩题为“杨修之死,罪在曹操;杨修之死,罪在杨修自己”,学生分成两派,讨论十分激烈,答案也有好几个,言之在理就允许成立,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上就实现了“以文学作品育人”的目的。要是教师不具备这一素养,授课时就容易受到教参的制约,不自觉地以教参为理解标准。而这一点恰与对文学的理解因个人经历不同而不同的观点相悖,与文学思想的多样性相悖,与文学想像的不确定性相悖。
二.绘画和音乐的审美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若毫无感情地分析课文只能停留在最浮浅的字词层面上,而文章中闪烁着思想之光的美是需要读者有感情地欣赏的,经过自我咀嚼,大有“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感觉。如教学生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首小令,只有27个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如果我们不带感情地学,只用几分钟就可学完;如果我们带着感情去学,就会发现27个字,却把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渺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全词看似不动声色,可在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一时期他们还不能够完全依靠自己欣赏咀嚼回味文章中的精髓之处,因此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否则撇开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是群龙无首,得不到凝聚。在“言”与“不言”的矛盾中,怎样使之转化,把学生带到“不言”境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其审美素养中包括绘画审美素养和音乐审美素养。可以说这是继文学素养之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文学审美本身就是精神体验和心灵遐想,自身情感与外在文学的一次次交融共鸣,本无形可言。那么如何把这种审美体验再现给学生呢?教师的绘画和音乐素养起到了沟通作用。这里所说的绘画审美素养和音乐审美素养不是说语文教师都要会画画和演奏,语文教师不可能都是美术家、音乐家。而是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绘画和音乐鉴赏能力。绘画的艺术能弥补无形,音乐的艺术能弥补无声。以此为媒介,文学中的审美感受借助这此载体,又何愁无法表达呢!记得我在教《爱莲说》时就自己动手画了一幅《出污泥而不染》的画,教《智取生辰纲》时就自己唱着影视剧中的主题歌导入课文。虽然,我们现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学生看、听背投上的不如看、听老师的真切,那样更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审美气氛。可见,绘画与音乐审美素养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怎样的审美空间。
教师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伦理的榜样,甚至是审美的对象。我们可以运用书本来学习,也可以运用网络来搜集、学习一些我们应该知道的文学、美术、音乐之类的东西。在闲时不妨有自己的博客,既为自己提供一个写作的平台,又能在这个平台上与同行们交流语文教学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当然更重要的是提高这些方面的素养,因为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他们接触的人”。
文伟彬,教师,现居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