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蚕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蚕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儿的体质、病原及环境条件3者有密切的关系,要想获得蚕茧的优质高产就应根据各类蚕病的发生规律,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季节,针对发病的机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防治方针,把各项防病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

关键词:蚕病;诊断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08 文献标识码:A

1 病毒病

1.1 血液型脓病

病症一般表现环节肿胀、体色乳白、爬行不止、皮破流脓、不眠、高节蚕、脓蚕、黑斑蚕的症状。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

1.2 中肠型脓病

病症为群体大小不均、眠起不齐、蚕体瘦小、发育迟缓、胸部多皱、尾部凋萎、腹部肿胀、食桑少或不食桑,粪便为乳白色烂粪。以食下传染为主。

1.3 病毒性软化病

病症与中肠型脓病相似,中肠无明显病变,呈黄褐色略透明,肠内充满黄绿色污水或未消化桑叶食片,粪便为褐色污液。传染途径同中肠型脓病。

1.4 病毒病防治

用有效氯1%漂白粉澄清液进行蚕室消毒;严格分批,防止大小蚕同室饲养;隔离小蚕迟眠蚕,发现病蚕立即淘汰,病死蚕捡入消毒缸;坚持蚕体蚕座消毒,从收蚁起,坚持各龄期的消毒,可用防僵粉、新鲜石灰粉消毒;饲养中细致操作,减少蚕体受伤机会;认真处理好蚕沙,发酵腐熟后作肥料。

2 细菌病

2.1 细菌性败血病

一般在壮蚕期发生多,熟蚕前看见蚕座内散发的腐烂尸体大多为败血病,养蚕中少见。黑胸败血病,病蚕死后不久,胸部背面或腹部1~2环节出现黑褐色尸斑,尸斑很快扩展全身变黑腐烂,流出黑褐色而有臭气的污液;灵菌败血病,病蚕死后不久,尸体稍缩短,有暂时尸僵现象,全身出现淡褐色小圆点状尸斑,以后尸体渐次软化变红褐色,腐烂流出很臭的红水。养蚕中少见。传播途径为创伤传染。

2.2 细菌性中毒病

病蚕症状为蚕儿吃下毒素多时,病蚕头胸部空白肿胀,全身松软麻痹,死后尸体手触有硬块。尸体4~6环节处开始腐烂变黑,扩及全身,发出恶臭。吃下毒素少时,表现突头萎缩症状。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

2.3 细菌性肠胃病

病蚕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蚕体瘦小、生长缓慢、发育不齐等慢性病症,饲养中少见。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

2.4 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

养蚕前将蚕室、蚕具、环境打扫洗刷干净,用含有效氯1%漂白粉、酒或2%石灰水消毒,每间蚕房或100个蚕箔用25~30kg药量均匀喷洒并保持湿润半小时。蚕期保持蚕室、蚕座、贮桑室、蚕具清洁卫生;蚕网除沙,适当稀喂。每箔养蚕450~500头,轻捉轻放;四龄起蚕第3日,五龄起蚕第3日以及熟蚕前用1片氯霉素,兑水0.25~0.5kg冷生水,充分溶解后喷桑叶,在中午添食1次;养蚕中防高温、防饥饿、防叶质过差。桑叶要适熟新鲜,大蚕要通风换气;加强桑园肥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蚕期不用芽孢细菌农药治虫,凡被细菌农药污染的稻草、麦秸、稻糠等用有效氯0.5%漂白粉的澄清液浸消5min,污染叶、病虫叶用0.3%~0.5%漂白粉澄清液浸消3min,阴干半小时喂蚕;加强桑园治虫。使用残留期短对蚕低毒的农药;蚕室加强通风排湿,蚕座内勤撒新鲜石灰粉和干燥隔离材料。

3 真菌病

3.1 白僵病

病蚕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食桑减少、行动不活泼、口吐胃液、蚕体出现淡色针尖大黑斑,死后头部伸出,逐渐变硬,全身覆盖菌红,形成白色分生孢子,病程短,小蚕3~4d,大蚕5~6d,主要是接触传染。

3.2 真菌病防治

认真做好蚕室、蚕具、蚕体、蚕座的消毒,用防僵粉消毒,也可用柏亚硫磺熏烟1次;避免蚕室蚕具受湿。蚕室湿度控制在70%左右,抑制白僵病孢子发芽侵染。用鲜石灰、焦糠等吸湿材料排湿;妥善处理病死蚕,病蚕入消毒缸或火烧;防治桑园虫害,防治病原从害虫传入蚕室;传染性蚕病在饲养中防止饲养员、桑叶、野外昆虫等带毒再次感染蚕儿发病。蚕期消毒工作要贯彻始终,一般蚕室门口放新鲜生石灰,防足带菌入室,饲养员不到病区去,给桑前除沙后必须洗手,除沙后蚕室地面用有效氯1%漂白粉或石灰浆拖地;精喂小蚕;保健添食,定期进行药物添食,增加蚕儿体质,提高抗病力,预防蚕病有一定的作用。

4 原虫病(微粒子病)

微粒子原虫孢子传染引起微粒子病,对蚕茧生产为害很大,1~2龄蚕中全军覆末。微粒子病是慢性传染病,蚕群发育大小显著不齐,病蚕发育缓慢,细小蚕、迟蚕、缩蚕、半蜕皮蚕、不蜕皮蚕、斑蚕、病蚕排不规则的软粪、连珠粪,养蚕中蚕座里有这些病症的蚕,可能是微粒子病。

作者简介:梅立勤(1973-),女,吉林延边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