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年轻人真的毁于工作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年轻人真的毁于工作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温下连续上班12小时后,大学毕业8个月的安徽小伙李哲,在家中再没醒来。

“我儿子是累死的,中暑了,还被要求加班。”母亲说,儿子多次提出想辞职,是她极力阻止儿子才一直坚持。公司加班一小时10元,每月加班四五十个小时。】

沈嘉柯:就业难现在已经是国家大事,影响千千万万个家庭。找到了工作,但死于加班。且是被母亲阻止之下。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发生这种悲剧,我觉得特别心痛。据统计,还有大量的过劳死例子。我看见有网友提到说,这是两代人的悲剧,因为父母那代人靠生存,离开单位就完了,对失业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害怕饿死。

朱文波:人们在解释悲剧的成因时,试着设想避免发生这类悲剧的种种途径。那么选择离开是否就能躲过这一劫?答案其实是不确定的。

从有限的信息来分析,母亲极力阻止他辞职增加了他强迫性接受此项工作的压力,的确会增加工作中的情感成本,不开心或者更被动,会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耗竭感。

母亲让儿子坚持的理由和动机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对失业的恐惧感大概还得有眼前这份工作的收益来对比和参照。试想,一份苦不堪言的工作或者勉强维持生计的工作,如何让人坚定地留下?如何对未来做合理的预估?或者她预计儿子除此之外再难胜任其他工作?

在众多“被累死”的个案中,人们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即面对压力时的个体差异。

在那些年轻的生命倒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有直接的工作强度的诱发因素,但本质上更可能是具体个人生理的脆弱性被自己忽视。

人们偏重于强调外部压力也许并不客观。所有企业乃至个人,在创造财富过程中,都不会以舒适闲散状态来获得生存发展。“追求”换句话说就是对挑战的迎接与应对。

科学地理解压力,才对大众真正具有指导和帮助作用,也会在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前,给予相同情境中的人们,以最真实的启发和规避风险。

究竟是环境压力还是个体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应压力?只需看他的周围同事是否和他身处一致的环境,在此前提下,是否也出现相似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异常,以及程度上差异是否显著。

从他的工作强度来看,每周加班时间折算成每日平均加班时间,大抵在两小时左右,这个强度以常识理解,还是在完全可控的范围内,对常态人群来说生理性的损伤是有限的。那些突然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工作强度的诱因和个体基因的弱势是需要同时考虑的。

从这点上,我们对压力管理的知识理解更应该侧重自我保护。

沈嘉柯:儿子多次想辞职,母亲劝阻多次。这应该也涉及到父母扮演的角色问题?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留在身边,但父亲一般要放松一点。

朱文波:儿子早已觉察到自身的适应困难,但是母亲多次反对,今天的后果足以让母亲难以承受。多种因素组合导致孩子死亡,母亲的要求不是必然的因素,但是换一种母子关系,的确可以换得另外一种生命的机会。

说到父母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来“保护”孩子,太多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心态特别顽固,永远定格在婴幼儿时期,这些父母具有永远扮演着“见多识广”的角色,但实则未必。

具有强烈保护意识的父母,本质上决然没有信任过孩子,他们口称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但情感上却以孩子对他们的依赖而满足。

这一切导致他们行为上常常干涉或压制孩子的独立意志和判断,甚至忽略孩子真切的感受。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身心疲惫被忽略和淡化,有的只是对母亲的价值判断的顺从,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沈嘉柯:屈服于母亲的年轻人,在单位也听从安排,好像也丧失了某种讨价还价的能力。

朱文波:如果从强势母亲角色,对孩子未来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来看,发展心理学研究已经有过清楚的结论。强势不是指对孩子具有健康有益的影响力,而是在教养模式中只强调2个方面:苛求和顺从。

这个系列的行为特点是高监管,压缩乃至牺牲孩子的个人需求,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和对环境适应性的自我调适能力,具有天然的破坏性。所以你可以发现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人格发育缺乏一种灵活和能动性。

面对有伤害性的困境时,这类孩子一是无力去主张个人诉求,二是无从对自我判断给予自信的确认。

当下常见的所谓的“威权教养模式”,让孩子丧失了有趣多样的社交实践,因为前提是不能犯错,犯错可能招致严厉惩罚。那么任何有风险的尝试,都被家长通过内部控制而过滤掉。

威权式的关系表达,也可以在大量的恋爱关系中看到。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常常通过高限制性的要求来获得确认感,不符合要求就会吵闹或要挟,结果总是带来关系的窒息。

沈嘉柯:虽然我们不是劳动法和就业研究专家,但我总觉得,社会在不断夸大求职谋生的压力。似乎回到了上一代人的那种氛围,导致年轻人不敢动弹。你是怎么看这个普通的困境呢?

朱文波:对于这个谋生压力的理解,应该是宏观层面的供需参考,对于动态的市场变化,具体到个人,考验的是真实的人才市场竞争力。有真材实料和一技之长的人,对于这样的“谋生压力”不会有真正的威胁感。

求稳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模式本身就是僵化的一厢情愿,变化永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的真谛,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暂时的安稳或者不如意,都同样不值得骄傲或沮丧,真正的困境在于你丧失了适应性的再学习能力。依附于外在条件的所有优越,都随时有可能得而复失。

在这点上,“拼爹时代”的提法大抵是满足丝们的发泄需要。就算你遭遇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他在他的游戏圈中可以不劳而获吗?事实上利益越诱人,角逐越残酷。有的人就是通过不断动弹求得发展,活得风生水起,有的人不敢动弹,常常却画地为牢。

不怕动弹才是最正确的心态,怕才表现出真正的习得性无助。

对应于一种处境的判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当你被无奈和不可控所笼罩,反映了一种认知风格。

合理的选择考验一个人的决策能力。我们不鼓励那种无序的乱动,但是一个悲观主义的思维方式,更多会导致“不敢改变”,“我的能力有问题”这样的自我暗示,它的后果是再好的的机会摆在面前,也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