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声显像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声显像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50例肥厚性心肌病的病人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发现肥厚间隔组织的回声特征为:①室隔内部显示增强和稀疏回声。②对向二尖瓣区的室隔左室面回声增强,边界清楚,而右室面往往边界不清。③室隔左、右室面反射增强,内部回声减低呈阴性区。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 超声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83

资料与方法

1998~2007年收治肥厚性心肌病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19~57岁,平均389岁,16例有明确的家族史。50例患者中胸闷、气急症状者24例(48%),心前区隐痛者10例(20%),有昏厥史者8例(16%),无明显症状者8例(16%)。心电图检查:左心室肥大22例(44%),出现异常Q波8例(16%),其他异常14例(28%),无明显异常6例(12%)。

病人取仰卧位或左半侧卧位,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观察左室长轴、短轴位及四腔位等断面像,并记录心底部、二尖瓣区及左、右心室腔的M型超声心动图(UCG)。IVS与LVPW之比是在二尖瓣口区或腱索区同一轴线上测量所得。对左室流出道在20mm以下的4例患者,按Henry氏法计算阻塞指数及压力阶差。

结 果

超声显像所见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室隔肥厚,室隔全部肥厚者14例(28%),室隔从上至下逐渐增厚的10例,呈均匀性增厚的4例,另36例为室隔中部增厚(72%)。由于室隔肥厚及肌肥大位置前移,致使左室腔变狭变小。8例患者(室隔普遍增厚的2例,室隔中下部增厚的6例)显示每隔数次心动周期,间歇出现室隔一时性增厚,致使左室面向左室流出道凸出,造成流出道狭窄。此8例患者临床上均有劳力后昏厥史。

UCG结果:IVS13~28mm,平均182mm;LVPW7~13mm,平均1048mm;IVS/LVPW为177;LVOT18~30mm,平均2454mm;出现SAM38例(76%),CD段最高点与IVS最小间距0~22mm,平均1452mm,E峰与IVS间距0~10mm,平均384mm,LA24~54mm,平均3458mm;LVa39~55mm,平均4784mm,主动脉瓣出现收缩中期提早关闭4例(8%),出现收缩期震颤16例(32%)。LVOT小于20mm伴有SAM者,其压力阶差分别为37、249、1196和91mmHg。

讨 论

文献报道[1,2],本病室隔肥厚部位可在上中部、中部、心尖部、室隔前部或后部,也有左室游离壁局部肥厚的。正常心肌的回声呈均匀反射,据Martin[3]等报道,本病肥厚的室隔可出现二层超声反射,较厚的一层靠近左室,内部可出现小斑点状回声,似毛玻璃样结构,有别于左室后壁及室隔其余部分。本文50例在超声现象上出现的超声组织特征,可划分为以下3种变化:①在增厚室隔内部出现浓密和稀疏回声,应与心肌淀粉样变等代谢性心肌病相鉴别;②二尖瓣相对区的室隔左室面反射增强,而右室面边界常模糊不清;③室隔内部回声稀疏,近似阴性区,而左、右室面反射增强。

由上可见,超声显像检查能显示心脏结构改变及病理变化特征,M型超声心动图可反映心脏活动波形和动力变化,是提高本病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的一个重要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孔阜.特发性心肌病超声断层诊断(附12例报道).浙江医学,1981,3:1.

2 方卫华.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上某些问题的探讨(附44例经心血管造影确认病例的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82,21:596.

3 Martin RP,et al.Idiopathic hypertrophic subaortic stenosis viewed by wide-angle phased-array echocardiography,Circulation,1979,59(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