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对话教学理已为新课程所接纳,它正彰显着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对话教学也愈来愈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是一种优秀的理不一定就能产生优秀的效果,怎样才是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怎样才能发挥对话教学的最佳作用,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说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对话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生活化、审美化、开放性、全息性、实践性、创造性、最优化的教学原则,把握和谐、主体、民主、生成、发展、多维、体验、感悟等特征,以诵读、揣摩、感悟、体验、品味、质疑、探究、倾听、想象等为主要方式,在复杂丰富而又生动活泼的对话场和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中,通过与文本、他者(同学、教师、作者、编者、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网络)、自我的心灵等多元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构建精神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进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

这种教学在学习价值上,不仅注重获取有意义的知识信息,更注重参与到知识的批判和创建中去创新学习;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脱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展开外向型对话交流(即人与他者展开对话),更注重展开内向型对话交流(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在学习组织上,不仅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展示,更注重学习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整合。学习成果上,不仅注重改变自身,更注重改变人赖以生存的世界图景。

二、摒弃教学中的伪对话

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培训未及时跟上等原因,产生了对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往往会出现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独白式“对话”。对话之初,教师就预设好了提问的模式和答案,抛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这样的“对话”实际上只是让学生“猜谜”而已。这是教师用“对话”之名行“独白”之实。

2.浅层问答式“对话”。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徒具对话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有效激活,实际上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3.表演式“对话”。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忙于“演”,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掩盖起来。缺乏真实作基础的对话是不能达到“立人”效果的。“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但是,这是满足教师所布置的特殊要求的问题。他的问题变成了发现教师喜欢什么,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什么东西可以使教师感到满意的问题。”像这种讨好教师的提问和回答是导致对话歪曲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有时也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

4.小组讨式“对话”。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小组讨汇报,即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四人一个小组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是对话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当前对话教学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把讨等同于对话,不管教学什么文本,都让学生讨,其结果就是学生往往忽略了文本的存在,没有在对文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来交流,所获得的体验和理解也往往流于浮泛,大而无当。另外,对话者容易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这样,教师的“话语霸权”转为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对话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发展机会。对话是实现教学民主的一种方式,民主缺失的对话无疑是伪对话。

三、实现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1.搭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平等和民主,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呈现原来的灌输与被灌输、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这里的平等强调的是师生之间价值的平等,即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由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

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对话不是被迫的你问我答,而是心灵的沟通与呼应。

2.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既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还要有充分的对话交流时间。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建构意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相关资料;新课进行过程中,在教师、学生交流之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深入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

3.设置有价值的话题。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有价值的话题具有适当的深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比如:有教师上《范进中举》提出的问题“范进是一个可笑之人吗”,就是一个“牵一问而动全文”的话题。

语文教师要善于概括和设置话题,从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说者、话题)看,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话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笔者以为,对话教学中设置的话题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科学性。即话题能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协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第二,综合性。即话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启发性。话题的开启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第四,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话题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沟通课堂内外,引发学生多元思考。第五,趣味性。话题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起学生创新思考的兴趣,能让学生调动起语文各方面的知识,并沟通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

4.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体验,并非让学生游离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美学修养等都会影响到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阅读的结果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对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他们多彩的解读,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突发奇想”。教师在学生对话中,不要进行即时的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员参与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去发现、去分析、去证。这是教师的宽厚和关爱、信任和期待以及点拨艺术在评价中的体现。

总之,语文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充满着人文关怀,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方可充分发挥其有效性,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