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与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与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课堂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现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在平常的常态课上,我们老师在使用上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着重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社会教学中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62-02

记得上学期组里一位年轻老师开汇报课,内容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稻作文化的印记》,整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导入过程中,上课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出泰国这个国家时,花了很多心思,用了一张又一张的幻灯片,才勉强导入到泰国这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看得眼花缭乱,但从学生的反应看,并没有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平时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看得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达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录像、漫画、歌曲等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播放了一些最新成果,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和体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拉近了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使本来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课堂激情。

2.提高情景设置的质量。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具有不可还原性。而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通过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历史信息加以整合,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内容的丰富性、摆脱了以前历史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呆板的历史教学模式。如上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教学中,我设计并制作了这样一个场景: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歌舞场景”开头,通过一曲《爱我中华》,体现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团结爱中华的主题,同学们随着优美的旋律和画面情绪高涨,陶醉在其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场景的形式转入新课,营造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顺其自然的进行学习。

3.刺激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内容,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例如,在上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盛世文化》时,可以利用了学校的计算机教室,给学生提供一个互联网环境。把学生分成了史学组、诗歌组、宗教组、艺术组。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在每组的组长带领下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制作成网页、演示文稿、小报等学习成果,尝试通过自主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去创新,并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

二、运用信息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失效渗入。现在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经常会查阅和下载了不少的教学资源,并制作大量的教学课件来实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然而过分突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实际是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记得有一次听一位初三老师上的一节关于《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及其重要性》的复习课,幻灯片不下20多张。有好多张都是知识框架图,老师在课堂上一闪而过,学生根本来不及看,再加上这块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所以对学生来讲,这几张幻灯片放比不放还不好,即使看得快的同学也不理解其内涵,更不要谈一般的学生了,可想而知效果也微乎其微。

2.多媒体教学呈现与课堂达成度有差距。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如果过度地使用声音、图片、动画来展示教学内容,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历史课堂教学传递知识的主题。不管学科和所传授知识的特殊性,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一般的历史社会发展规律一下子显示出来,没有给时间思考和总结,这样就无法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与再创造。

3.幻灯片教学在呈现中表现为不规范。平时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在做课件时,只考虑到自己的观赏度、喜欢度,课件做得很漂亮但不实用。记得听过一节社会课,老师上课准备得很充分,为了自己教学方便,把一个很长的材料原封不动的搬到多媒体上去,结果一题分散到多张幻灯片上。在解决材料时,翻上翻下,好不忙乎,弄得学生思路断断续续,从而让学生在这一道题的审题上花了很长时间。甚至有些学生记得问题忘了材料,记得材料内容忘记问题是什么,弄得学生一团雾水。

三、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一些反思和想法

1.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并不一定适合于任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选择和有效的使用,不能没考虑教学内容就一味的盲从。

2.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资源时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网络的发达,老师在作课件时一般都会运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而网络上的资源铺天盖地,虽然也有优秀的教学资源,但不免也有一些质量差的资源混在一起。因而我们在选用时要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思路,做适当的修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使课件为我所用。

3.注重老师在课堂上的调控能力。多媒体课件确实让学生感受了一种历史场景,而且能声情并茂地通过媒体展现出来。但利用信息技术并不是放纵学生,而更应是利用它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作为“导演”的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所以对每张幻灯片中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学生达成度的预设,作为教师应该是心中有数,有张有法。

总之,网络技术的崛起,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中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着。配合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教学代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向、趋势和未来。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使用是现阶段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这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在教学中不断继承和创新,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9.

[3]胡学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百法百例[M].北京: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