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俯卧位在新生儿红臀中的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俯卧位在新生儿红臀中的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在预防新生儿红臀中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2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按仰卧位和侧卧位交替各1h进行护理,观察组按俯卧位和侧卧位交替各1h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显著提高。结论俯卧位在预防新生儿红臀的发生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 俯卧位;新生儿红臀; 预防

新生儿红臀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皮肤问题,也称为尿布皮炎,在新生儿病房中是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护理问题。臀红损害部位与尿布覆盖部位一致,多发生在臀部、腹股沟、、附近。由于臀部较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的环境中可损害角质层,加上尿片的摩擦可使皮肤受损,尿在粪便中尿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氨而碱性增强,而碱性的环境可激活粪便中的脂肪酶、蛋白酶,分解蛋白和脂肪,使皮肤的渗透性增加,尿液也有使皮肤渗透性增加的作用,从而使皮肤容易受损。皮肤屏障受损可导致继发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轻症出现红疹水泡,重症皮肤表面溃烂脱落,对新生儿的睡眠和饮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预防尿布皮炎的发生应勤换尿片,尽量减少皮肤与尿液粪便的接触,保持最佳的皮肤环境。本科采用俯卧位与侧卧位交替的方法对发生红臀的新生儿进行干预,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NICU2013年1月~8月入院有红臀的的足月新生儿120,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1~28d,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60例,对照组 60例。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用药、臀红分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将两组新生儿至于暖箱内,暖箱温度统一设定在32℃,湿度维持在55%~65%,沐浴1次/d,每次便后用湿纸巾清洁臀部,并涂以鞣酸软膏。对照组采用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各1h轮流。观察组采用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各1h轮流。并建立翻身卡,由专人翻身并签字记录。

1.2.2观察红臀判断标准轻度:表皮潮红。中度:皮肤可发生丘疹、潮红、脱皮。重度:皮肤糜烂出血、表皮剥脱伴细菌感染。

评价:治愈:局部红肿消退,皮疹消失,表皮开始生长。好转:溃疡消失,破损处皮肤开始结痂。无效:治疗3d无缓解,治愈好转均是为总有效。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两组患儿预防红臀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儿预防红臀效果比较

组别 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

对照组 60 20 (33.0)32(53.0) 8(13.0)52(86.0)

观察组 6052(86.0)8 (13.0)0 (0.0) 60(100.0)

注:与常规组比较P

3讨论

3.1新生儿皮肤娇嫩,其皮肤仅有成人皮肤的1/10厚,表皮角质层薄,表皮是单层细胞,真皮中胶原纤维少,表皮与真皮之间连接不紧密,因而缺乏弹性,很容易被外物摩擦渗透从而受损。另外由于新生儿皮肤毛细血管丰富,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新陈代谢快,褶皱多,皮肤长时间接触大小便及潮湿的尿布而产生尿布疹,严重时可引起疼痛哭闹不止,所以要尽量避免粪尿长时间的接触皮肤。

3.2新生儿大多处于仰卧位,臀部皮肤正好与粪尿相接触,粪尿中的水分长期刺激臀部皮肤,加上与尿布的摩擦从而造成红臀,俯卧位可使患处皮肤不与尿布摩擦,并且能够减少粪尿对皮肤的刺激,尤其是男婴,部分男婴阴囊大而松弛,仰卧位很容易使大便积聚在阴囊和褶皱处造成阴囊皮肤破损,难以修复。俯卧位可使会与阴囊分开,使阴囊部位保持干燥,避免受到粪尿的刺激,防止阴囊皮肤的破损而继发皮肤感染。

3.3新生儿俯卧位不仅可以预防红臀,有利于红臀恢复,还能减少新生儿哭吵,增加睡眠的时间。

3.4对患儿家长做好健康教育,介绍俯卧位在预防红臀中的作用,此方法简单易行,对于易发生红臀的患儿,可将此方法在家中实行,但要教会家长正确摆放的方法,摆放新生儿俯卧位的方法:将新生儿的头偏向一侧,上肢屈曲,可将手摆放于新生儿嘴边,增加安全感,膝关节屈曲在腹下,骨盆高抬,应特别强调在俯卧位时要注意观察,将新生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堵住口鼻。

3.5对于已发生红臀或有潜在危险的患儿应及早对其进行干预,尽量降低新生儿红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吴本清, 李志光,林真珠.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318.

[2] 冯丽琪,汪瑜茵,李小薇,等. 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因素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3.

[3] 汤莹,过黎黎.干预对新生儿红臀防治的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2.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5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