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中学作文个性化教学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中学作文个性化教学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明确地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村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善于“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如能有机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就能写出富有个性的好作文。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生活中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我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

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村里观察:只见到处是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和羊;高楼一幢幢,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生活体验,城市孩子怎能有呢?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农家的淳朴善良,好不叫人动情?为致富,村干部殚精竭虑、四处奔走,使改革春风吹遍乡村,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可是尽人皆知的呀!而那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婚丧喜事,更容易让人窥见人间百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我充当了导游角色,适时给予介绍,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引导学生观察结束,孩子们不觉惊呼:这些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呀!这可是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后的真情流露呀!于是,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这样一来,学生初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并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养成感知体验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注重教会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素材的方法,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我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参加某项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公益劳动,或自我服务劳动,或饲养、手工艺劳动,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坚持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如“帮妈妈钉纽扣”、“改造旧衣服”等活动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做个好邻居”、“第一次做饭”等让学生体味生活之道。还可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事物(人、动植物或景物)目标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如在“邻居老大爷”、“花儿长出来了”、“家乡新貌”等内容的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感知体验的习惯。

三、旁敲侧击,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习惯

农村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赏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

还有一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都写家乡的人美、水美、景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

四、广泛阅读,勤于思考,养成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阅读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片断中,有一段雪地捕鸟的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描写中“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词用得准确、生动。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

勤于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时政国事,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因此,学生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的积累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写每一篇作文,我都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综上所述,“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是乡村学校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写出富有个性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