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渡江鱼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渡江鱼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河覆盖着地球上另一个世界,或许说是一个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鱼的世界。在我国,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没有引起过我们或是诸多生物学家应有的关注―虽然从生态学的角度讲,中国淡水鱼的种类甚至超过了中国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若从另外的角度出发,这些物种也让我们想到生命的延续与轮回。被黎族人称做“鱼中之王”的花鳗鲡就是在周而复始的规律下延续的。强健的体魄和敏锐的反应,还有极高的适应能力,使它成为了水中的勇士。鳗鲡的一生好像一首壮丽的叙事诗。

清晨的时间像被冻结了一样,云雾安静地覆盖在江面上,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云龙镇,多数人还没有起床,老沈和妻子从库房搬出了一台自制变压器,一前一后抬到了江边的一条小船上。老沈指挥着妻子发动柴油机,同时将船上乱麻般的电线捋出头绪并接上变压器,线的一头直接从船头固定在水下,另一头接在一个3米长的抄网上。

老沈的妻子告诉我,他家的鱼已经卖完了,所以今天要去电鱼。话说老沈有点不像海南人,留了个很大的八字胡。老沈原来是做蛇买卖的,还被眼镜蛇咬掉过一根手指,但后来买卖撑不下去,就又在南渡江边上开了个吃野鱼的馆子,专门招待外地人。生意也是红火,每隔两三天就得上一次货,有云龙地区的渔民来送,但有时断货也要自己去抓。这天雾气太大,湖面上的能见度不足20米,只能偶尔听见火车从高架桥上飞驰而过的轰鸣声。船开得很慢,老沈提防着江面上的挖沙船,不时将手中竹竿一端的火线水里,只见一条铅笔大小的刺鳅和七八只小虾浮上了水面,被老沈熟练地捞起来甩在船上。

1个小时后,船上便躺了几条胡子鲶、罗非和乌鳢,还有鱼被电流击得抽搐不停,但老沈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兴奋,因为他真正希望得到的是鳗鲡。

鳗鲡是一种江河性洄游鱼,原产于海中,逆流到淡水内长大。对于诞生在大海中的小鳗鲡来说,它们的一生是一次漫长而又艰难的旅行。每到春天鳗鲡的繁殖期过后,这种被称做“软黄金”的鱼种会在江河入海口吸引来许多渔船,渔民都来捕捞这些鳗鲡的幼鱼。政府曾经派出过武装巡逻,禁止非法捕捞。但从那以后,野生鳗鲡还是在渔民的视线中消失了。

老沈将卖不上钱的鲢鱼挑了出来,准备留给表弟毛金昌下酒。毛金昌从琼中县来,从前在海口做过录像机的买卖,上世纪90年代初还风光过一时,可现在总喜欢用酒精回避自己的现状。这个人一脚夹一只拖鞋,另一脚往椅子上一蹬,喝着酒就开始谈自己的过去。“我们小时候在山中河里,用山上采来的一种树叶浸泡在水里,不到半个小时,就会把河道里的鱼麻醉,一网上来能有十几种,有时候就有10多斤的大鳗鲡。”

在当下,鳗鲡要完成洄游的生命旅程,希望十分渺茫。就算它避开了密集的渔网、电流、炸药或是毒药,最终还是要因为一座水坝而终结。与鳗鲡命运相同的还有大鳞白鲢、倒刺、纹唇鱼等鱼种,它们的灭绝或种群急剧下降与建坝相关。

2010年的春天,老天爷好像发了邪,不是重云浓雾,就是萧萧冷雨。海口市滨江路东侧有一条沿江公路,公路与南渡江接壤处散落着几个蟹池,是一群福建人过来承包的。这天正赶退潮,几个养蟹的渔民将蟹池与江面之间的两道闸门封死。只见一个渔民脱掉了衣服,“咕咚”一声跳了下去,将夹层里的水渐渐排干。等他忙乎完了,他的两个同伴会用自来水把他彻底冲上一遍。“这几天水太脏啦,久粘在皮肤上会有些痒!得洗洗净!”这个壮汉边说着,边接过一个抄网,将困在闸门里的小鱼一波一波全部捞干净。“罗非,只有罗非!”这种原本产自非洲的鲷鱼已经在我国许多地方泛滥成灾,反而成了主力的经济鱼种。它们几乎无处不见,生性凶猛好斗,而且喜欢将其他鱼类的卵作为食物。与罗非鱼来历相似的还有南美食蚊鱼,这种被广大市民所喜爱的观赏鱼拖着一条像孔雀一样的尾巴,它们在不经意的逃逸事件中成就了气候,2005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南美食蚊鱼已经在生态位上取代了本地物种弓背青。

翻开海南岛上最长河流南渡江上游的地图,不难发现有两个字出现频率很高,一个是“南”字,另一个是“什”字(读“杂”音),如“南帮”、“南妹”、“南兰”、“南开”、“什壮”、“什才”、“什驳”、“什付”等等。在黎语里,“南”为“水”意,“什”为“鱼”意,可见在南渡江鱼类资源相当丰富。

海南马口鱼穿梭在清澈的河水中,幼鱼有着金黄色的尾巴和鲜红色的嘴巴,成年雄性更加打眼,它们不仅拖着延长的黄色臀鳍,身上还有几道亮丽的绿斑。偶尔水中闪出白色鳞光。当地老人称做“石鲮鱼”的是细尾白甲鱼,它们利用特化成铲状的嘴巴,快速扭转身体,刮食紧贴石头上的水藻。体色亮丽的海南特有亚种虹彩光唇鱼虽然在全岛范围来说逐渐变得稀少,在这里却十分常见,它们像斑马一样身上长有数条明显黑纹,成群游弋在中层水域,偶尔也像细尾白甲鱼一样翻身啃食石头上的水藻。如果运气好,几条拖着橘黄色腹鳍的小光倒刺也会现身眼前,但它们天生鼠胆,稍受惊吓就会游到深水区。由于这种鱼长大后会成为海南山区河溪的巨无霸,颜色漂亮,威风凛凛,当地黎族同胞因此喜欢把光倒刺称为军鱼。在水的底层,美丽小条鳅带着鲜红的尾巴穿梭于落叶或水绵中,时隐时现,体侧偶尔闪现亮丽的绿鳞。

高峰村村委会是南渡江上游河畔的第一个村委会,包括坡告、方红、方佬、方通、道银5个自然村,其中坡告与道银至今还未通公路,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仅靠一条1米宽的土路。南渡江上游的许多支流集中于此,当地村民电鱼、炸鱼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天高峰村的河里不时涌上来几股气泡,引来了不少村民和孩子,大家都好奇地看着河里那团黑乎乎并缓慢游动的物体。忽然,这个物体冒了出来!引得众人一片惊奇,原来是淡水鱼类专家陈辈乐博士。他穿着厚重的潜水服,并拿了一个防水的数码相机游到岸边,孩子们蜂拥而至,挤上来看个究竟。被人群围住的陈辈乐翻动着相机显示器,并为村里人讲解着当地鱼的种类和故事。

高峰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稀少,未遭任何工业污染,2005年陈辈乐博士曾经做过高峰附近水域的鱼类调查,共记录到65种淡水鱼,超过海南所有淡水鱼总数的一半。这也意味着,海南鹦哥岭保护区内管辖的南渡江上游河段拥有着海南岛半数以上的淡水鱼类。

全海南岛的淡水鱼类正在饱受煎熬,为了延续这些物种的繁衍,许多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环保组织正在行动。“方舟计划”就是其中一个。“方舟计划”开始于2008年,实施这个计划的是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和香港嘉道理保育中心。这个项目的目地是让一些珍稀的特有种类继续活下去,另外将一些即将灭绝的鱼种带上“方舟”。

在海南,有一种被当地称做红面军鱼的鱼种,学名倒刺,比近缘种军鱼(光倒刺)更巨型,可长到大腿粗,体肥厚且肉质鲜美,曾经是当地黎族人民重要的鱼类蛋白质来源。幼年的红面军鱼背鳍与腹鳍长有标志性的黑斑,可轻易与幼年军鱼区分。长大后,鱼脸的暗红色斑逐渐加深,“红面军鱼”由此得名。“什付”是南渡江源头黎语里对红面军鱼的称呼,而南渡江上游的“什付村”便是黎族人以红面军鱼命名的村庄。什付村的老人们都知道村边的河流曾经到处游着大大小小的红面军鱼,大概也正因为此,祖先才把村子取名“什付”。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什付人在村边河里却再也没有见过“什付”。“什付”在“什付村”以及附近河段突然灭绝了。

与军鱼一样,红面军鱼也是海南山区溪流的巨无霸。一条小河山溪不可能容纳太大的种群,但红面军鱼却是黎族人们祖祖辈辈的捕猎对象。随着人口增多,捕捞工具、方法的“进步”,红面军鱼在大部分地区走上了灭绝之路。我们拿着照片到不同村落访谈,很多年青一代都异口同声说这是“古代鱼”,“只曾经听老人家说过,早就没有啦。”令人唏嘘不已。另外,红面军鱼喜欢上溯到上游急流处产卵,受精卵随水向下游漂流一段距离后才会孵化,这种特殊的习性要求了红面军鱼需要一条完整的河段来完成自己的生活史。可惜的是,这个鱼种的生命循环被上世纪80年代南开乡陆续修建的拦水坝打破。从那时起,长大后的红面军鱼可能再没有冲过大坝,再无法回到上游产卵,再不能回到鹦哥岭附近的什付村。

幸运的是,红面军鱼并未在南渡江水系绝灭,经过保护区鱼类专家的调查,南渡江的一些河段、支流里仍然存活着一定数量的红面军鱼种群。得知这个消息后,保护区便计划着重引入项目,将“什付”带回“什付村”,让“什付村”的小孩子亲眼见到老人们讲述的红面军鱼。但考虑到放归的种群也许会被即将到来的雨季冲回下游,所以项目计划到今年雨季过后再开展。我们盼望“什付”能够在雨季过后早日登上鹦哥岭的鱼类方舟。

当然,单纯进行重引入也许仍不能使红面军鱼在上游建立持续的种群,水坝仍然是影响它们洄游与繁殖的障碍。在水坝不能被拆除的前提下,修建“鱼道”是缓解这种现象的一种办法。

在欧洲,修建鱼道的历史已有300多年,1662年法国西南部的贝尔恩地区便曾颁布规定,要求在坝、堰上建造供鱼上下行的通道。而鱼道的修建与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试验研究、不断工程实践、不断优化设计、逐渐达到良好过鱼效果的过程。因此,保护区在什付村及其上游的重引入项目只是保护当地红面军鱼的第一步工作,重引入后的持续观察、监测、研究则更加重要。通过监测与研究获得的信息,保护区希望能联合当地政府水利等相关部门,探讨每个水坝存在的必要性,另外设计合理的鱼道修建方案,让鱼道出现在南渡江上游的每个水坝。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还给红面军鱼、倒刺、鳗鲡一条完整的江河。

在南渡江上游,鹦哥岭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河里捞出鱼,统计数量,再将鱼放回河里。

虹彩光唇鱼像斑马一样身上长有数条明显黑纹,成群游弋在中层水域。

大刺鳅,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虾虎鱼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脊椎动物。它们最突出的形态特征就是其腹鳍愈合成一吸盘状,经常可以看到野生的虾虎鱼以吸盘吸附在岩石或珊瑚上。

这种鱼长大后会成为海南山区河溪的巨无霸,颜色漂亮,威风凛凛,当地黎族同胞因此把光倒刺称为军鱼。

一条小鲫鱼。

白骨鱼,目前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海南的松涛水库、南渡江和越南段的湄公河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