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学习压力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学习压力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应激源,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引发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影响学业成绩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学习压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压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等方面内容,指出目前中学生学习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中学生;学习压力;进展

O.引言

压力理论认为,适中的压力强度有利于维持适度紧张感,提高个体活动的效率,过高的压力则会产生多种负面影响。中学生是受学习压力影响最大的群体,许多研究表明[1],30%-70%的高中生存在较高的心理压力,77.5%的中学生承受着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心理压力[2]。中学生学习压力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各方面因素影响,伴随各种情绪、行为的不适应,产生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问题,降低学习效率,导致学业成绩不良。因此了解学习压力的特点、结构维度和影响因素,探讨中学生学习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引导其积极应对压力,对中学生人格完善,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1.学业压力的界定

1.1 压力的概念

19世纪身心研究的先驱William Osler首次将压力应用于医学著作中,指出身体同心理之间、生活方式同健康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自然科学发展后,压力成为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一般认为,压力又称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在长期研究中逐渐形成三种取向[3]:刺激取向把压力视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即如果生活情境或事件对个体产生威胁或过度要求,个体即处于压力状态。反应取向认为压力是个体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整体性反应。互动取向重视压力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主张压力是个体面对刺激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是个体与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结果,Lazarus等人就把压力视作个体对环境的负荷超过身心适应的程度。

1.2 学习压力概念

学习压力是一种特殊领域的压力,国内外研究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对其下过不同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TCD—10中将学习压力及其表现描述为“一些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事件意识为挑战甚至威胁,同时会导致一些诸如焦虑、抑郁或恐惧的不良心理反应”。

阴国恩[5]认为,学习压力即通常所说的学习负担,也称为课业负担,是指与在校生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负担,其中既包括主体以外的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学习负担,也包括主体精神因素构成的学习负担。

田澜 [3]等人认为学习压力感是指个体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源(包括成绩、竞争等)而引起的较量和压抑体验。

陈旭 [7]将学业压力理解为“学习者对超过自己应对能力或可能威胁自身的学业内外环境要求的反应或主观感受”,并将学业压力源界定为:源于学习环境中,超出学习者应对能力范围的任何物理刺激和心理需求。

不同研究者对学习压力的定义各有侧重,值得借鉴,参考压力的三种取向,综合考虑不同的学习压力理论,同时重视概念的现实指导性,笔者认为可将学习压力定义为由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实际学习水平与期望学习水平间的差距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体验。

2、学习压力来源结构

根据应激理论 [8],个体产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有内因性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个体自身方面的,如不良的自我概念,过高的自我期待等;外因性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外部环境方面的,如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等。

陈旭 [7]主张:“学业压力包括两大范畴,一是内源性压力源,如个体对学习活动的目标、需要,个体对学业活动的认识评价甚至期望等等;二是外源性压力源(外部事件或刺激),学习和学业活动中任何超过学生应对资源的刺激或事件,都可能成为学业压力源。”

阴国恩[5]认为,学生的学习压力是由压力情境—学生角色、学习任务、学习的行为环境、学习的无力拘束环境、学习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和自我形同开始[3]。对这些情境的直觉和对自己应付这些情境的能力的认识决定了评价过程。学生对客观情境的评价过程是其产生学习压力的重要过程之一,并具体将学习压力划分为 6 种:(1)基于任务的学习压力,这样的任务主要特征是任务难度、意义明确度、负荷。(2)基于角色的学习压力,主要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明确。(3)由行为环境所产生的学习压力。(4)物理技术环境引起的学习压力,如:自然环境恶劣、教材难度大、教学设备贫乏等。(5)由社会人际关系环境引起的学习压力,诸如学校、家庭、广播宣传、社会风气等。(6)由个体身心条件引起的学习压力,如学生的抱负水平过高、焦虑水平过高、身体条件欠佳等。

李文道认为中学生的压力生活事件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6个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中学生应对压力方式主要有主动型应对和回避型应对[9]。

综上所述,学习压力的形成既与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效果、家庭期望、环境变量等外部因素有关,又受中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时间管理技能以及应对方式等内源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主客观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

3、学习压力的测量

目前对学业压力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国外用得较多的工具主要有Gadzella编制的学生生活压力量表(Student-Life Stress Inventory,简称SLSI),Nwadiani编制的学习压力问卷(Academic Stress Questionnaire,简称ASQ)以及由Ang和Huan开发的学习期望压力问卷(Academic Expectations Stress Inventory,简称AESI)。国内有田澜和邓琪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和陈旭编制的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SSA)

学生生活压力量表(SLSI)由51个题项组成,5点计分,由学业压力和压力反应两个分量表组成,学业压力分量表包含挫折、冲突、压力、变化和自我强迫五个维度,压力反应分量表则由心理、情感、行为和认知四个维度组成,量表信度在0.63到0.85之间。SLSI量表对于学习压力方面的应激情景描述不足,更适合测量大学生生活压力。

学习压力问卷(ASQ)问卷由31个题项组成,前11个题项主要用于收集被试背景材料,后20个题目则是用于测量大学生学习压力感受,预测信度为0.92。

学习期望压力问卷(AESI)用于测量学生因自身和他人期望所产生的学习压力。该问卷由自身期望压力感和非主体的期望压力感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九个维度。全问卷的信度为0.87,两个分问卷的信度分别为0.81和0.79。

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由七个维度,即学习前景担忧、学习成效困惑、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气氛压力、课业负担压力、学习条件困惑和家庭期望压力组成,具体化为42 个项目。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分半信度为0.89。

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SSA)问卷包括任务要求压力、竞争压力、挫折压力、他人期望压力及发展压力五部分。问卷采用5点评分,“没有压力”为1分,“压力很大,几乎无法承受”为5分。共计62个项目,该问卷各分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0-0.92之间,分别为0.96、0.87、0.87、0.85、0.70。整个问卷的Cronbanchα系数为0.95。

4.学习压力调节

已有研究表明,积极评价、学习正确归因、社会支持、以及开展休闲娱乐活动是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有效途径[10]、[11]。

1、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环境、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不稳定,容易走极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倾向,引导其主动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加以调节,以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

2、归因训练

归因理论把个体归因按照内外因和是否可控进行划分。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研究表明,着重学生努力的归因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为努力属于不稳定且可控因素,对学生进行“努力定势”的认知归因训练,引导学生从自身内部可控因素归因。

3、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有效的社会支持是调节学习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中学生的主要社会支持来自家庭和同龄人。虽然中学生表现出“成人感”“独立感”,但仍然强烈而积极地依恋家庭,经常寻求父母的指导,家庭是中学生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同伴支持是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社会支持来源,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在青春期迅速提升,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4、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第二次断乳期”,这是心理成熟前的动荡不稳定时期,特别重视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5、总结与展望

5.1 成果与不足

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充分揭示了学业压力的负向功能,能够引起社会对中学生学业压力的关注;2、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全面探析了中学生学业压力源的结构,并开发出一批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测评工具,为科学分析和评价中学生的学业压力现状提供了工具支持;3、初步探析了缓解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策略和机制。然而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第一,关于学业压力的理论(模型)缺乏整合,今后应借鉴压力的交互作用模型,基于多学科、生态化、动态化的视角,明确界定学业压力的操作性定义。

第二,缺乏对学业压力的影响机制的深入探讨。应多因素、多影响源地综合考察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形成和影响机制。

第三,已有研究多为横断面调查或静态分析,少见对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纵向研究或动态考察。

第四,对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和缓解策略的研究相对薄弱[8],只重视理论构思,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较弱。

5.2 未来趋势

压力不完全是有害的,适度的压力和适当的应对还能激发动机,有助于个体成长。 未来关于压力及其应对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压力的积极方面,帮助中学生提高压力应对的有效性;也应注重现场干预研究,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切实帮助中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田澜,孙春红,田强杰.高中生心理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2(11):993-995

[2] 郑林科,万力萍,李志强.学习压力对学生心身健康的线性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24-225

[3] 田澜,向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综述.江苏高教[J].2010,4:64-67

[4] convingtion.M.V.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academic life in college.In J.Smar(ed) [J].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1993,9:50-93

[5] 阴国恩.学习负担的心理学分析[J].天津师大学报,1993,(2),31-37.

[6]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490.

[7] 陈旭.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4

[8] 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25:441-444

[9] 李文道,钮丽丽,邹泓. 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 、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0,(4),8-13.

[10] 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11]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志,2001,15(6):431-434.

作者简介:1.何克,男,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辅导。

2.林潇琪,女,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