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用药规律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用药规律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用药规律。方法 查阅有关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文献并结合我院采用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及用药规律。结果 共借鉴文献60篇,相关文献中均经临床资料表示在治疗肝纤维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味药为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理气药等。结论 中医认为肝纤维化系湿热内侵、正虚血瘀为主要诱因。在治疗上通常以活血化瘀、补虚、利水渗湿、理气、清热等药方运用最为广泛,其中,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是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组方,而清热药、解表药、止血药、理气药、消食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等主要以配伍形式出现。

【关键词】 中药;肝纤维化;用药规律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发病前提,也是在肝硬化形成前仅剩的可以逆转的治疗机会,其发病机制为肝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肝部筋络受阻,肝纤维化类似于受过创伤的皮肤形成的疤痕。为了进一步改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局限,总结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为配选出更有优越性的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复方而作出的探究。

1 一般资料

1.1 参考文献纳入标准 有专家的临床经验和病例的分析,有清楚的药物成分及加减方法,以动物实验结果为参照对象文献及综述性文献不予参照。

1.2 中医辨证 肝纤维化为西医诊断病名,根据肝纤维化的临床表征可纳入中医“血瘀”、“黄疸”、“胁痛”等病症范围,中医文献参考亦以中医病名进行查阅。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涉及中医药使用频率数据均采用SPSS14.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用χ2及t检验分析数据,使用频率=使用频次/用药次数。

2 结果

2.1 分析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中药,并比较使用频率 详见表1。

以上药物均参照文献总结而出,其中活血化瘀药按使用频率由高至低排列为丹参、桃仁、郁金、土鳖虫、水蛭;补虚药按使用频率由高至低排列为黄芪、甘草、当归、白术、鳖甲;茯苓为利水渗湿药;柴胡为解表药;大黄为泻下药;三七为止血药;鸡内金为消食药;枳壳为理气药,所有药物的总使用次数为564次。

2.2 分析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种类 见表2。

根据上表数据显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常用的药物种类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泻下药、解表药、止血药,其中,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27.73%)活血化瘀药(23.72%)。

3 讨论

3.1 分析中药用药频率 由表2可以得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由我国肝病委员会制定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中将气阴虚损、瘀血阻络定为肝纤维化的中医辨症依据.若肝脏发生病变,肝脏藏血机制受损,会引发血虚,遂采用补虚药治之;肝脏具有疏泄功能,若此功能失调则肝气郁结,可用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相结合;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用清热药祛除内热;由于病症部位在肝,由湿、热、淤、虚等病理相互滋生,正虚血瘀为内因、湿热留着为外因[2],所以在治疗肝纤维化时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为主。

3.2 中药性味比较 中药性味以苦、辛、甘为主。苦能泻降火息燥,肝胆久受湿热所扰,疏泄功能失守,肝气郁结,遂用苦味药以清热释燥,再者为辛味药,辛可行气活血,常用于气血阻滞、肝血瘀阻之证,另借助甘味性药方以中和补虚,补养肝血,益气健脾、以恢复气机通畅、调和气血的功效。而从药性上看,肝纤维化用药多以平、温、寒为主,平性及温性药物可开脾健胃,强体补虚。而寒性药物多用于清热,肝气郁结等症,多由内火旺盛所致,所以本病重用寒味药以祛除体内热邪之症[3]。

活血化瘀法药与补虚药的高使用率也折射出肝血瘀阻是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重要表征。湿热疫毒也是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所以祛湿除热也是治疗肝纤维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也具有较高的使用率。肝纤维化乃慢性病证,久病易致正气虚损,此为肝纤维化内因;湿热等邪毒有损肝脏,此为肝纤维化外因,中医辩证取药时应以二者兼顾,此为中药防治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

参考文献

[1] 周金明.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66-69.

[2] 王海玲,刁凤霞.肝硬化的中西医治疗浅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1).

[3] 雷娜,郑仕中,陆茵.活血化瘀类中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