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家新调控政策影响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家新调控政策影响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几次金融风暴的洗礼,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风险管理水平随之受到更大的关注;然而因为多种原因,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让人担忧,文章就国家新调控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做了探究。

【关键词】国家调控 银行信贷 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按其性质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且这些风险之间互有影响,不可能独立存在。现阶段,站在我国国情的角度,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信贷风险。

资产的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风险管理也成为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核心,银行信贷业务的产生就伴随着信贷风险的产生,一旦发出贷款款项,资金也就有了无法收回的可能。如何有效预防与解决信贷风险,成为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准确把握和防范信贷风险将成为一项长期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国家调控政策的不断变化,信贷过程中风险的存在也是瞬息万变的。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内部风险。一是人员素质风险。人员素质风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贷款人。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又表现在能力和道德上,工作能力好的管理人员能切实弄清每一笔贷款款项,用正确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工作能力低的人无法正确分辨贷款性质,在贷款程序办理上难免会出差错;职业道德良好的信贷管理者会按流程走,不徇私枉法,职业道德低下的管理者容易出现、以贷牟利的现象。在贷款人方面主要表现在贷款人诚信问题上,是不是会按时还清贷款,这些问题都是商业银行在人员素质上需要考虑的信贷风险。

二是程序运行风险。程序风险主要体现在审批程序上,首先,一般的国家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程序都是繁冗而复杂的,环节越多,在每个环节上出现风险的几率就越大,累积起来,加大了信贷风险;其次,最后审批的领导级别有一定的限定,领导只负责最后的审批工作,前期工作是由级别次之的管理人员一步步做好的,审批的领导在对材料的真实性上无法把握,同时,下级对领导有很大的依赖性,领导决定了,下级不会再做过多审查;最后,由于环节过多,某些业务的办理时间过长,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可能在等待审批的这段时间内发生变化,银行在他不需要贷款的情况下仍对其发放,这种情况也会给信贷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三是管理体系风险。信贷管理体系主要分为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这三个环节应该是同样重要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对其给予的关注度不同,比如把精力过多放在贷中管理上,而忽视了贷前和贷后的管理,那么贷款管理者前期不能对贷款申请人总体做一个客观的评估,对贷后工作不能及时跟踪回馈,就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是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表现在信贷政策给信贷工作带来的风险上,每一个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是信贷政策,但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很多政策是无法与业务相适应的。比如,信贷政策交通行业中有规定:根据国家收费公路的调整,不支持非收费公路和绕城高速公路项目的贷款。如此一来,某些绕城公路的修建在资金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就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终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已发放贷款的还款安全,加大贷款风险。

外部风险。一是借款方存在的风险。贷款方风险主要表现在贷款人自身经营状况和诚信上。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借款人自身经营条件恶化,银行已贷款项无法收回,部分已贷款项成为死账,因而,借款人经营状况的风险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风险。在诚信方面,贷款人还款意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给信贷工作带来了一定风险。

二是中介风险。在商业银行贷款流程上来看,贷款人申请贷款的前提条件是通过银行的各项书面材料的考核,这些资料包括财务报表、资金证明等,能提供这些材料的往往是会计机构或评估公司或其他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有时为了某些利益忘了自身责任,为贷款人提供虚假证明,隐瞒真实情况,使得银行在无法辨认真伪的情况下发放贷款,造成潜在风险。

三是政府干预风险。尽管是国有商业银行,但并不代表不受地方政府干预,有时候地方政策对银行信贷工作起到很大限制作用。比如地方政府给予某些地方企业大力支持。然而在信贷政策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额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策相违背;另外,对于某些无法偿还贷款的个人或企业,地方不希望银行跟他“打官司”,不希望事情声张,这就必然会对银行正常手段讨回贷款造成阻碍。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信贷管理体系不健全。首先,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仍然是我国传统的“金字塔”式人员组织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和命令下达,自下而上的信息回馈,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上级与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就会降低,银行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就会出现失误,为银行带来重大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在组织结构上还没有实现政企分离,银行信贷业务与信贷管理上,管理部门提出的实质性意见往往得不到采纳,导致银行管理上不能起到真正的约束力。

其次,商业银行监督机制不完善。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监督机制的弊端日显突出,一是商业银行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实质性的权力权责倾向于银行的基层管理者,导致银行高层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使得这些基层人员滥用职责进行乱投放,乱批信贷款,导致企业在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对以后的战略策略的制定和发展造成了障碍。二是对信贷人员的监督监管力度不够,忽视了信贷人员在信贷风险和道德信贷上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其银行内实行的奖励惩罚措施,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实行,导致奖惩不明,措施不合理。

第三,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实现风险最优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要以经济利益为主,但在绩效考核中却过于重视经济效益指标,不能真正实现银行信贷在风险上的效益。一方面,在绩效考核中,银行把经济效益指标中的风险成本并未计入到银行档期的损益中去,导致了当期的利润不真实,过大;另一方面,考核指标与现实会出现差异,造成滞后,使得一些贷款在贷款期内,即使是已经出现风险,但实际还是属于正常贷款,造成信贷风险程度增加。

信贷管理方式弊端明显。首先,资产负债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影响,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还没有取得突出性的成果。一是我国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合理。我国银行资产在结构上比较单一,主要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主,这也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在信贷业务中,大量的不良贷款又占有重要的比例。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以居民的储蓄和单位的存款为主,而自身通过债券和其他方式进行的业务较少,使得银行在资金流通和使用率上就降低了,导致银行实行业务调节的能力较弱,而更加依赖于主要的信贷业务来维持经营。二是我国现今商业银行众多,而真正实力强大、资产充足的商业银行还比较少,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资产充足率低的现状,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商业银行发展受到了制约,没有强大的资金后援为银行的负债作保证,同时在银行实行重大调控决策时,也十分依赖强大的资金储备,而资金的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经营。

其次,信贷投放集中度过高。我国银行的资金投放主要是单一的客户和单一的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就会产生较大的风险。一是在行业上,银行信贷的投放主要在房地产、零售业、电力、水、制造业等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而其中尤其以房地产的投放最为集中,投放主要以个人信贷和房地产贷款为主,而如果一些房地产商没有按照原计划实施商品房的出售,就给银行带来了风险,造成资金链的中断,使得银行资金流通出现严重问题。二是在个人的资金投放上,太过注重于一些优质类的客户和企业集团,而没有合理分析每个客户的自身状况,确定适合每个客户的资金比例,导致最后银行对资金的控制力度下降。三是目前许多的地方信贷融资平台相继建立,地方的融资平台还处于发展之初,信贷管理机制和体系还不够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风险很大,同时地方融资的投放资金比例也占到了较大的比例,这样不仅加重了相关政府的压力负担,也为银行的资金链流转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第三,太过注重调查,而轻视管理。在现在许多的商业银行中,都太过注重于调查贷款人的个人信息、贷款理由、贷款流程等相关贷款的业务管理,而贷后管理作为信贷业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却被许多的银行忽视了,贷后管理包括贷款人还款的来源监控和贷款的用法及途径监控,而就是在贷后管理中还有许多问题。一是贷后管理工作与银行的风险的管理产生了脱离现象。对于贷款人的风险信息中的个人信息,偿还能力以及贷款风险的描述和调查,在对贷款人贷款后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生了差异,造成了脱离;同时在贷后管理中,不能及时地获取贷款人的最新消息,造成贷后管理的风险;且在贷后管理中的应急机制、风险预警和资产保护上出现严重漏洞。二是信贷风险的分类不具体,目前我国的一些银行都在开展十级分类,但一般来说,我国的大多数银行还是实行的六级分类,在贷后的资金计量上还是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同时给贷后的监控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三是缺乏贷后客户的追踪调查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完善贷后的管理机制,要降低银行的风险就要从源头上解决风险,对客户贷后个人信息、贷后状况、偿还能力以及资金流向做好相关的监控。目前许多的贷款人通过虚假理由贷款,用于一些不正当的地方,导致资金偿还下降,加大了信贷的风险,因此,要做好贷后调查,进行结果分析,从而更好地完善银行贷后管理的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解决措施研究

首先,确立正确的信贷文化。信贷文化是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信贷管理过程中被风险管理人员所接受的一种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它包括银行信贷原则、信贷流程、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等方面,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对提高银行整体信贷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确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责任教育与从业素质能力培训,逐步建立起以风险防范为中心的信贷文化,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让信贷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工作的重要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自觉的行动中去,促进他们自觉遵守信贷过程中的制度,履行好其自身职责。

其次,提高银行工作人员从业素质。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素质是为信贷风险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银行在招聘信贷管理工作人员或者在设置信贷管理流程中的岗位时,应该注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因岗设人、人岗匹配;其次应把重点放在员工的绩效考核上,根据考核结果对能力缺乏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最后银行内部应开发出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工作监督和激励体系,大环境创造好了,才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信贷风险。

再次,明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加强对其内部监控体制的健全工作。坚持银行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银行资产增值没有捷径,只有稳健经营才能保证银行经营资金保持在健康状态下;银行的利润只能与社会平均利润相等齐,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在经营时,把闲置的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中去,这是安全且正确的经营模式,把资金放在有效益的地方,在时间和比例上搭配好,将资金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对资金的控制,即掌握好资金的投向和资金质量方面。一是可以考虑借鉴国外银行的管理方法—综合授信;综合授信即限定贷款风险程度,避免向客户过度授信,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根据贷款人申请的贷款金额和银行对其提交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其还款能力、人际关系都用最小值来表示,再来确定可以贷给金额。

二是在银行内部采用分级授权管理,因为贷款的程序多,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可以采用分权管理,每一个环节归一个人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责任到个人,也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三是完善审查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完全依靠人力来审核,应考虑以电子计算机综合处理系统为基础,采用定期审查和不定期审查结合的方式,加大稽查力度。

四是设置风险资产专门管理部门,对已成为风险资金的金额和还款人进行管理,这其中包括通知目标单位和个人、专人跟踪追收,对当时负责该笔资金发放的管理人进行一定程度惩罚和培训等。五是设立审贷分离的信贷审批部门,两个部门在接受信贷工作时,各司其责,共同分析市场、搜集信息,了解同行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两个部门下面又要相应设立一些职能部门,分管信息的搜集、审核等工作,审贷分离、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然后,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靠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的努力来完成的,内部力量指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外部力量则偏向贷款人、社会公众和政府。

首先地方政府部门根据地方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监督机构,强化地方政府作为最有力的监督部门的职责,加强宣传力度,提倡诚信的社会风气,并能在银行开展信贷工作时提供很好的配合,包括资料的提供、作为第三方进行中间协调等。

其次,针对银行内部构建风险体系方面,主要可以针对三个模块,分别是: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这三个构成要素放到一个大的系统中进行分析。贷前管理包括风险识别、信息收集等前期工作,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指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能有较明确的认识、鉴别并分析,在此,应能做到正确判断风险并找出风险根源。贷中管理主要强调的是信贷流程管理的科学性,也就是对信贷接收、审批等流程的管理。我们还要明确,能否把贷后工作管理好,在降低整个信贷风险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整体环节,环环相扣,降低信贷风险,保证银行金融资产的安全,不断提升系统功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最后,实施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在奖励员工的时候应该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其实在商业银行的考核体系中,我国普遍实行的是绩效考核体制,根据员工每一季度的业绩来实施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措施,这样可以对员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信贷管理人员应充分结合国家政策和银行内部政策,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考核体系。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经管系)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