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和我的建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和我的建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计算机与建造的联系日益紧密,数字信息到实体产品的转化技术日益成熟,网络及虚拟空间更鼓励了公众参与。在这样的趋势下,使用者是否能依据个人自定规则生成建筑,新的设计与建造方式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建筑师在新的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粗略展望未来居住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自主建造;感知;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41-02

不论是远古还是工业社会,物质都是自然界的主宰力量。物种间互相竞争土地、食物以生存从而完成物质的自然分配。于最初的阶段,这种分配依赖生命本源的力量。某种意义上说,同一种生物享有基于生理因素的平等:譬如猿人与猿人任意找喜爱的山洞,和睦聚居。随着人类的第一次钻木取火,工具的演变带来力量的差异,打破了分配的平衡。脆弱者的空间被吞噬,等级分化在曾经共同穴居的人类间展开,建筑由蔽护所沦为权利与身份的象征――豪华坚实的殿堂与摇摇欲坠的棚屋尴尬共处,戏剧地讽刺着古老朴素的石头洞。贫穷,奢侈,卑微,傲慢,无助,权利充斥着这个时代。她不安定,矛盾而局促。我们想,也许我们更喜欢原始,喜欢世界最初的模样,动物们自由奔跑;我们开始怀疑文明,指责它是如此汹涌粗暴。席卷怜悯与善良,平等的根基轰然倒塌……

想望是否有这样的一种状态,土地是自然给予生命的馈赠,人们为自己找一方乐土,像远古的祖先一样搭建自己的小屋,或是独居或是聚居(居所就像是一种有机体,既能独立生存也能自由组合形成更大的有机体)。它不必气魄恢弘,仿佛一只轻轻落在大地上的蝴蝶,谦逊有理。它也不必华丽夸张,却又有自己小小的个性,独一无二。它还有点精怪,听得主人的话,保护的了自己。

后工业,信息社会,非物质的概念大家都在思考。惶恐和理想在纠缠争执,我还是乐观的:如果文明走的是一条沿Y轴前进的螺旋上升线,那么我们总会回到与原点同一水平位置的另一意义的原点。

1 物质社会与自我

当程序,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地蔓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仿佛拥有了强大的神经系统。交流及自我展示的界面从传统的面对面扩展到一个虚的空间,这个空间无限大,我们发表言论,分享各种各样的东西,新奇的传输方式全权依赖交互的神经网――INTERNET。精英文化让步于大众文化。我们看平凡的小兵跳蹩脚真挚的舞蹈,不担心大牌导演的训斥和实施下台的恐吓。商业的战场上,雄厚资本的积累和冠冕堂皇的门面不再是商家必胜的砝码,网络及网上商店如火如荼。财富定义虚拟化,精神的力量被加强,我们不得不说技术带来了民众的福音。如果说比特代替原子,非物质成为这个现实世界的全新特征,那么新时代的设计是什么样子?

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一书中,Abrobam A.Moles认为,设计正走向科学与艺术的“边缘地带”。设计者在追求艺术之美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及环境的感受和经验。甚至将依托传感与界分等手段发展起来的“程序化的感觉”纳入“审美景象”。(原文:“或者,它是否是发生在对审美价值之永恒探索活动中的一个新事件?”)其次Tufon Orel也认为,新的产品将是相对“系列性”的“变异性”产品。即,根据使用者个人独特需求提供的定单进行生产设计。可以说客户扮演的是“自我生产的申请者”(原文:“即那些想混合或匹配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或环境,而不是服从一个从市场上选取出来的生活风格的人”)。可以看出,后工业设计较以往更强调自我,更关注对人性的考虑,个性的表达(产品中包涵的使用者意识)。

2 自主建造的定义与表现

2.1实体的建造

“居者有其屋,居者造其屋”是一种理想。在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导的过去,建筑师还只是为上层阶级服务,只参与主持大型项目如宫殿、府邸、陵墓的建造设计。民间房屋在一种朴实的地方智慧下生长,自给自足的建造形式也成就了一幅蔚为大观的世界住宅图景。今天,技术发展更将扩展“自主”的涵义。

对使用者来说,建造的程序被机器计算机集约和简化,集体手工建造的劳动景象似乎正在被一个程序控制的智能机器对材料的分解、组合等系列运动消解。从前很多人的工作只需个人操纵机器就能完成,这样的个人工厂无疑使自主的程度更进一层。(注:个人工厂形式只是适度选择,传统的手工建造不仅不会被丢弃,相反与新兴技术的结合会获得新的生命力,因为在不完全效率至上的情况下,倾尽心力的一砖一瓦的搭建永远是让人感动的生活态度。)

其次,建造从简单的遮风避雨的目的扩展到设计的层面。我们不止自主建造。更能自主设计。除实现与自己习惯匹配的理编制外,个人非理性的因素也影响最终的成果。譬如,一个音乐家或爱好者能找到自己最喜爱的旋律,然后根据韵律生成自己小屋的样式。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生就曾经以博拉姆斯的《圆舞曲》中的一段为基础,生成了用于多层联排住宅的里立面。(该例子来源于《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其他职业如画家或爱好者当然也能从绘画等作品中抽象出用于自己小屋设计的元素,只要他喜欢的话。

更值得强调的是:建筑本身的自主性。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建筑对其主人来说,二是建筑对自身系统来说。人工智能和感知技术使得机器开始具备人类的感知功能,威廉・米歇尔笔下的聪明屋有着灵敏的神经和记忆系统,主人的手势、声音、生活细节都能被转译为神奇密码和小屋友好交流,它甚至还能贴心照料主人。比如提醒你按时吃药,调节你习惯的光线。长时间的相处,聪明屋对你了解将越来越深,人和建筑像朋友一样快乐共处。建筑更大的交流能力和功能范围无疑提高了用户的自主性。同时建筑自身作为一个有机的自组织系统。对外界温度、湿度、光线、声音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能积极回应以达到最佳的室内舒适度;配备有先进的能量控制和监视系统:定期对自身全面检测,提出修缮和管理建议。

总的说来,今天的自主建造除在建造层面更灵活自由外。又涉及了一个拥有度的问题,也就是用户对建筑的控制能力加强了,建筑反过来也带有使用者的个人特征,我和我的建筑是一种共同体的状态。

2.2虚拟空间的建造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并行,且成为其补充时。建造的涵义必也包括了虚拟空间内建造。博客、网上小店、网络校园诸如此类的场所不仅承载了传统空间的某些功能和意义,而且能灵活地组织、更新。绕过现实建造的繁复手续,力学形式的客观规律,这种建造更为自由便捷,自主的涵义又扩大了。以一个艺术沙龙的建立为例,选址是自由的(有很多网站都提供免费的比特空间。当然也不必考量地形地貌的限制);功能是自由的(对话内容的不断丰富,

我们可再创立多个隔问,贴上相应的标签,不同的人群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对应的房间。同时,当某些话题不再被人乐道,建立者可以拆摔改为他用);形式是自由的(房间的风格按自己喜好设计);经济水平是自由的(创建者的财富不影响建造活动的可能也不决定空间的等级)。

3 关于可能性的探讨

3.1技术支撑

尤纳・弗里德曼早就开始探讨居民自身的空间设计权等问题,先后出版了《可实现的乌托邦》,《为家园辩护》等著作,实际操作的探索也不乏――他尝试用全新的过程代替传统的设计建造程序:使用者首先决定自己需要的功能种类,空间与空间的联结关系,然后以电脑运算出类似平面图的东西,继而肯定墙置,各种尺寸,结合虚拟技术帮助非职业建筑师克服传统设计中的难点。造价、材料清单等也被聪明地嵌入程序,便于用户对每次修改导致的费用变迁一目了然。尽管弗里德曼被认为是建筑空想家,技术终究架起蓝图和现实问的桥梁。

相似的探索在不断继续,尼古拉斯・内格罗篷特带领的建筑机器小组在用户友好技术,个人化“软建筑机器”方面不遗余力。市场上的类似产品也开始展头露角,如“VR HOUSE DESIGNER”“DECK DESIGNER”等软件。还有CAM技术,帮助设计者生产特别的房屋部件,房子中带个人符号的元素幸运地免遭扼杀。最让人期待的该是计算机制造技术(COMPUTER FABRICATION)。称为“FABBER”的机器将能依据各种设计的数据信息自动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参见:省略/-fabbers/)。信息与实体的距离戏剧化缩减!设想建筑也被工业化产品化后,我们的自主建造将奇妙地压缩为一个动作:在调整好数据后轻轻按下生产键的按扭。

可以说,个人建造能力将在一种计算机生产趋势的环境下大大提升,个人的设计意图将在各种辅助设计的软件及亲和的界面下自由表达。

3.2政策法律的介入与建筑师职责

建造永远都是一个牵涉社会、自然的复杂问题。当人人能轻松建造自己的房屋,也不意味着它能被使用。考虑到环境的因素,你的产品还要经历严格的指标测试,如能耗度、污染度、使用寿命、安全级别等。此外,设想我们的房屋足够聪明灵巧能跟随主人四处移动的话,新型的交通问题又摆在面前,是否有必要建立共同规则规范迁移行动呢?配套服务系统的建立将由谁确定?(可能是一支由建筑师、规划师与其他各行业的专家及政府要员组成的队伍。)旧有土地的使用划分制度是否会丧失适应性?

面临新的住居结构形态,建筑师的角色必然相应调整。我想,作为建筑师。首先应该是对经济社会相关问题具备一定敏感度,他代表民众利益,背负维护自然界的使命,协助各部门完成土地的规划,使用的规则,各种生态指标的建立:其次,他扮演技术辅助者,引导民众完成自己的房屋设计。联系周旋于各种专家,与之合作实现使用者的个人梦想。最后,他还是一个执着的实验者,以人文主义者的立场探讨诸如空间形式与社会,空间形式与自然的命题,引导启发公众更积极的设计意识。

4 新的城市图景与意义

未来,也许我们能带着小屋落在远郊,那里静谧安详,开朗而不闭塞(高效的交通为保障)。也或者很久以后,城市不再有大动干戈的兴建,他们消解掉臃肿的部分,从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走出来,依然生气勃勃。因为我们还是享受亲历而为的乐趣。又也许我们开始尝试在小屋里安排适当的交往空间,让简单的居所活跃热腾起来,这样的动静交错也深深打动我们。还也许我们快乐地将小屋凑到一起来,感觉仿佛遥远的聚居生活被重新开启,人与人之间更亲密了。更有趣的是,空间的气氛还会给小屋添上不同的表情(可能是借助颜色,气味),它们也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总之,包容博大是新城市的精髓:大自然的生灵将不再担心人类嚣张跋扈地倾吞领地和制造破坏:人与人平等和睦相处。想象着这样一幅美好的未来蓝图,不由感慨自主建造的意义深远。

1)对于传统文化,本土建筑的发展而言,新技术结合传统工艺,鼓励了地方建造手段的传播及科学应用・以地方材料,自然材料为特色的本土建筑不仅生态实用,还散发出独到的文化魅力。

2)部分依赖于工业化的建造,使自主建造房屋趋于灵活,经济,移动可变。能适应人们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生活轨迹。

3)人文主义的体现,利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地位的改善;建筑与使用者的互动性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

4)自给自足,尊重自然。

我想,设计建造处于文化与技术的两极之间,似乎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顾此失彼。自主建造与其说是让技术成就个人文化,还不如认为是一次自然与人文的诗意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