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于学科教学中起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作用。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仍是耗时最多、实效性最低的领域。因此,本文中我着重结合阅读教学来谈些具体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问题,即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而不能理解和解释说明的现象。它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及原动力。学习文章时,教学生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读懂、读好文本,准确领会词句内涵,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领悟段篇的表达顺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既是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也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针对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不同时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探究性学致有如下策略:
一、教会学生在预读时提出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视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主题的重要窗口。教师要教会学生:每预读一篇文章,注意结合题目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独自初读全文,用心思考、追根溯源。这样阅读,学生就能迅速且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主要情节及中心思想。
如预读《语言的魅力》一文,学生结合题目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魅力”指什么?文章中哪句话有魅力?这句话有什么魅力?为什么这句话有魅力? 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恰是每篇文章所着力记叙的内容。读懂了这些问题,也就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主题,也就读懂了文章的大半。
二、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于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释读的质量,也为教师在掌握学生自学程度、探明学情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未知,并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而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可能。
如《丰碑》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前衣着、神态的话,这也是全文中仅有的一段正面描写军需处长的话:“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在组织学生释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尤为重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果然,学生于释读中敏锐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天气严寒无比,而军需处长的穿着为什么那么单薄破旧?被严寒冻死一定是十分痛苦和恐惧的,可他的神态却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这是两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阅读本文必须要理解和回答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旦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也就理解了。
三、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深刻感受与理解
在指导学生析读文本过程中,少不了教师必要的提问。然而,教师如能更多地变“提问”为引导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主动思考与探究,让质疑、释疑环节贯穿析读文本的始终,那样课堂上就会高潮迭起,学生在自主建构文本信息、深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准确领悟段篇表达方法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如指导析读《理想的风筝》一课,在教学第1~2 自然段,体会“我”对刘老师深深思念之情后,教师便启发学生主动质疑――“春天和刘老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每逢春天‘我’就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中的风筝?”然后提示学生直奔课文第6~9自然段所记述的重点事件,感受刘老师亲手放飞风筝时的动人情景,寻求问题答案。
四、诱导学生在赏读中萌生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欣赏、评价与拓展、延伸
在整篇教学即将结束的赏读环节,诱导学生站在篇章的高度居高临下地看一看、想一想,进一步萌生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章中心主旨,揣摩和深刻领会作者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凸显中心主题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乃至把课堂教学引向更深、更广的课外阅读领域,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学生在感受、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象以及被英、法列强焚毁的情形后,教师提示学生将正文与题目相对照,想想有什么疑难问题。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跳出文章内容、情意的圈圈,借助对照、比较,很快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题目看,全文本应着力记述圆明园被英、法列强毁灭的情形,然而作者为何要先用大半的篇幅详细描述圆明园昔日无比灿烂辉煌的景象?在中国的土地上,英、法列强为什么胆敢如此胡作非为,进行所谓‘文明的、合法的、自由的选择’?” 这两个问题提得极好。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带着 第一个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很快领悟到作者这样布局谋篇的独特匠心,认识到以这样对比的形式记述,不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英、法列强无比愤恨之情,也会更加激起读者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英、法侵略者的刻骨仇恨。那么,英、法列强又为什么敢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此胡作非为呢?这一深层的问题又把学生引向课外更为广泛、深入的阅读之中去,有助于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理性认识及情感体验,进而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以及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报国之情。
此外,还须将探究性学习方式积极引入识字与写字教学,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规范书写的效果;将其引入口语交际、对话或习作教学,以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将其引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之中,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质量,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昌黎县直第一学区第四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