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惩罚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惩罚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高校教师教育道德规范中,师生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极为重要,惩罚作为教育手段之一,在调节师生关系时作用显著。教育中恰当的惩罚对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和促进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惩罚 教育道德规范 教育秩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94-02

惩罚,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教育者,特别是高校教师,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也使用惩罚。近些年,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人们对教育中的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如何看待惩罚的教育价值以及在现时代如何合理地使用惩罚,成为广大高校教师必须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人们对教育惩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澄清教育中的惩罚理念对教育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惩罚的定义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惩罚是对一个有触犯法律或者命令的犯罪行为的人所施加的某种痛苦或者损失;从教育层面而言,惩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品行进行否定的一种较高的方式,一般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及开除学籍等方式。”

二、惩罚的重要性和功能

现代社会推行人性化管理,因此有些人倡导“无惩罚教育”,认为惩罚与教育的初衷相背离。教育理念和实践中真的应当摒弃惩罚吗?笔者认为,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信任和宽容、鼓励和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一言一行若能得到肯定,必然是快乐的,遭到别人的反对,多半会不舒坦,这是人之常情。赞许是外界的一种肯定性的回馈,对人的情绪可以起无比振奋的作用,这是人类心理维持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真正的人生、健全的人生应该是经得住表扬,也受得住批评。惩罚,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在学生的错误面前,一味地姑息和迁就才是教育的无能,教育不止是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温情教育无法“包治百病”,不罚不成材。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关键是如何适当应用好这一方式。

惩罚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矫正行为。惩罚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矫正功能。当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

2.威慑功能。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遵守规则的概念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因违规而受罚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

惩罚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

惩罚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教育领域中实施惩罚,并不是教育者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本身并不能称之为目的,惩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教育人和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三、如何使惩罚有效

由于可能产生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和人为影响因素的干扰,我们只能说,作为教育的手段,惩罚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其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对惩罚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的控制。对惩罚实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

1.学生对惩罚的看法,要审慎地考虑他们所希望的惩罚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否也是惩罚,不要把惩罚变成了变相奖励。

2.弱化惩罚与个人自身的相关程度,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避免直接涉及学生本人、他的性格或他的过去,会使惩罚的实施变得更为有效。

3.惩罚的公正性;对每一个违反规则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职务高低,均实施相同的惩罚,

4.惩罚的形式。可以按照学校规章制度中所要求的方式进行惩罚,并采取灵活的方式。

决定惩罚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恰当地进行惩罚,才能取得实效。

四、实施惩罚要注意的问题

惩罚的度的问题既涉及到惩罚实施的方法,也涉及到如何保证惩罚的严厉性和威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要适度和人性化,避免学生情绪反弹。不要事事指责,动辄惩罚,这样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要注重惩罚的可接受性。例如,在天气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上课迟到的行为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接受的,应该适当给予一些弹性空间。

2.体现教育为本的原则,注意语言表达方式。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整人,而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换句话说就是扶正祛邪。

3.注重惩罚的一致性,只要违规就应给予一定的必要的惩罚。如果错误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那么,惩罚在学生中的威信和作用就会降低。而且,如果其他学生也注意到这种不连贯的话,那么更多的错误行为就有可能发生。

4.要注意惩罚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把握学生特点如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学生智能发展的水平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包括学生本人对惩罚的态度与期望,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偏向于自卑还是自负等等,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作出不同的惩罚。

5.惩罚要把握时机,惩罚要及时。要在学生对此事件在头脑中还鲜活的时候进行,这样有利于违规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反省,也有利于其他学生从事件中吸取教训,以阻止一些违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另一方面而言,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例如,在学院的一日生活制度中对使用违禁电器的处罚就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违规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提交认识深刻的检查,并被给予相应处分,这样有利于及时督促其他学生整改相关行为。

6.惩罚要依法办事。惩罚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而班规要求全班同学民主讨论确定,这样的“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这样做,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是老师对他过不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一个好的班级制度,有利于校规校纪的贯彻落实,为此,在新生入校之初,就要依据学生手册的相关要求,督促班级建立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

7.严禁体罚。教育需要“惩罚”,但“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身体进行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惩罚与体罚最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不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体罚则以治人为出发点,会损害其身心健康。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做了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某些规定,例如,没有上早操,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补上;又或者内务没有达标、上课迟到早退等,我们可以要求其抄写相应的学生手册制度,这些适度的惩罚不会使得学生的身体有太大负担,因此不会被纳入体罚范畴。

惩罚是教育的伴生物,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其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对下一代实施惩戒教育,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作为在教育体系中层次较高的高校教师,我们更应当以客观、辩证、冷静的思维认识和使用教育惩罚,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2]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