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譬如春风之于后来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譬如春风之于后来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记叙了笔者就编辑出版相关问题拜访刘杲先生的经历,从刘老“文化的出版观”“出版人”的自我定位,以及对青年编辑出版人的关心与鼓励等方面进行了记录。其中,刘老所提出的编辑思想观念、他对于编辑事业不渝的热爱之情和豁达的处事态度,都对从事编辑出版事业的后来者具有启示。

关键词:

刘杲 出版人 文化的出版观 编辑出版思想 启示

此次来京不为旁的,只为拜会刘杲先生,为我那还未成形的论文和满腹的疑问找个解答。去前我自带着五分兴奋四分紧张并一分好奇,原是从未曾想过能得此机遇采访刘老的,因刘老近两年已谢绝记者的采访,我恰恰打了个吧,我并非记者,只是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即将走上来的后来人,有此机缘,还要多谢我的导师吴培华先生。说是采访,倒不如讲是我有幸在刘老家里上了堂生动的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课程,也令我此前的诸多困惑得到解答。回想当日,听刘老侃侃而谈,非“如沐春风”四字不足言明,现只将当时情景摘录一二。

一、“唯有热爱,才能做好”

到了刘老家中,稍作寒暄,访谈正式开始。刘老戴上眼镜,拿出准备好的几张纸来,仔细一看,他竟将我之前发去的提纲早早打印出来,对于关键字也做了标识,我心中不免稍稍震撼,刘老竟对我这样一个小辈的来访讨教,也是认真劲儿十足。不免正襟危坐,拿出纸笔,准备记录。

“我的出版观是文化的出版观”,刘老首先提纲挈领地从自己的出版观讲起。来访前就曾拜读过刘老《我的出版观》《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等文章,文中详尽地阐述了刘老在亲身投入编辑出版实践工作之后,对于编辑出版行业的一些观念与看法。与刘老面谈,仍是感触颇深。“照我来说,文化的出版观可从两方面说明:一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需要文化就必然需要出版;二是从出版对于民族的贡献来讲,出版的功能,它对于民族的贡献就是文化。”

仔细想来,确是此理,因一民族发展与继承必然地需要文化需要出版,所以出版必须做好,因此便有了出版行业转体改制、提高从业人员素养、解决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出版行业为民族贡献文化,那就须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出版人须留下传世之作。这样看来,刘老的“文化出版观”是切实地贯穿在他的思想理念与实践之中的。心中暗自为然,顺着老人滔滔的话语笔记下去。随后,老人顺着“文化出版观”的思路引申开来,面对编辑出版行业的现状、出现的问题谈了许多自己的见解。最后更是按照我此前列出的十多条问题提纲,一一解答,其中包括对于民营书店何去何从的经营看法、对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问题的认识、对于数字出版如何走出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道路的观点、对于出版集团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刘老逐条释疑,思路清晰,也让我心生疑惑,为什么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还在如此热切地关注着编辑出版行业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前进与停滞?

随即,刘老对于另一个问题的解答,让我消除了心中的疑问。“如何才能做好编辑工作?如何才能在当今社会重现出版大家?在我看来,首先得爱书,你只有爱书、读书、懂书,才能出书,才能出版好书。同样地,你只有热爱编辑工作,才能做会这一行。”是的,唯有热爱,才能做好,看来老人是真正地热爱着编辑出版的整个事业。我突然心中一动,问道:“刘老,请问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这么多年,是否有过什么遗憾?”老人略一沉吟,随即肯定地回答道:“对于编辑出版,我没有丝毫遗憾,可以说,我这一生都与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手亦舞之足亦蹈之

拜访刘老前吴导师曾嘱咐我,访谈时间尽量不要超过两小时,怕叨扰了老人休息,刘老似是知道我心中的担忧,访谈开始就说:“没关系的,聊到编辑出版这些事,我的精神会很好的。”

刘老精神头很足,诚然如此,访谈过程中,每每说到编辑出版近年的状况,在观点上与我导师颇有投契之处,刘老总哈哈大笑,笑声洪亮且爽朗,并习惯性地比划着手势。访谈中几次聊到问题关键之处,刘老都站起身来,在满是书香的房中来回踱步,一边思考,一边解答着我心中的疑惑。说到有人讲刘老提出的某些观点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老人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大笑道:“站着说话不腰疼也蛮好嘛,有几个站着说话的人,至少带来了多元化。”

“你知道我今年多大了吗?81了!”81岁的刘老,不仅精神头好,记忆力也颇佳。引经据典,不一而足,谈起编辑出版行业,更是条理清晰,见解独到;知道我在为论文搜集资料时,老人更是每每直指文章所在,不免令我叹服。待到访谈结束,才发现时间竟不知不觉过去了近三个小时。

书香满室,其实刘老从编辑出版行业退休,已有不短的时间,但老人始终如一日地关注着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动向,从早年的《刘杲出版文集》《刘杲出版论集》,到近年的《出版笔记》《我们是中国编辑》,笔耕不辍,针砭时弊,保持自己对编辑出版事业的一腔热诚。仅这一腔热诚,便值得如今的编辑出版从业者学习。得刘老厚爱,找出他的几部著作,一一签名题字,着实让我喜出望外。

三、“我只是个老头儿”

赴京采访前,我阅读了刘老的一些著作,为拟定访谈题目做了一段不短时间的准备。越是准备,心中倒反而生出越多慌张,不为别的,只是愈了解愈清楚刘老在中国当代编辑出版事业中担当了如何的角色,如今能近距离采访,确实荣幸与紧张兼备。刘老倒是在约见的前一日给我导师发了短信,让我不必紧张。

一早便知道刘老不愿别人称呼其官职,更不喜见面携礼这一套,待到见面的那一日,见时刘老开门相迎,走时更是相送门外,和蔼亲切,令我叹服,更对老一辈出版人的风范充满敬佩。

整个采访过程中,除刘老对于编辑出版行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真知灼见令我印象深刻之外,老人对于自己的几个定位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将见面时,刘老说道:“你不必将我当做一个学者,我所提出的这些看法,只是因为在编辑出版这行待得久了,有些心得而已。”说自己不是学者,但老人却在之后的访谈中一再鼓励我将自己当做独立的学者,独立地进行学术研究,不为外事外人所扰。

再是谈到对于编辑出版行业的感情时,刘老说:“到现在我也还将自己当做出版人,在微博上,我也是这样备注的。”

临走前,刘老淡然一笑道:“我只是个老头儿。”

就是这个“老头儿”,使我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了30余年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轨迹,在他的言谈中体悟到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任重与道远,更让我在他的风范中看到了热爱编辑事业成为一名中国编辑的自豪。这个“老头儿”,让我赞叹,更令我敬佩。

临别前,有幸得到刘老赠诗一首,摘录如下:

吴培华教授携弟子仇倩倩

枉顾寒舍 诗以记之

国家求俊才,

有志金石开。

长幼切磋好,

积薪看后来。

去时心怀不安与期待,归来带着满满的景仰与知识的收获。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