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特色产业进程中高端化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特色产业进程中高端化人才培养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创新驱动,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区域特色产业的高端化进程作为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其中高端的专业人才作为核心技术的创造源泉和基本载体,其积聚与培养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特色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然而在特色产业的高端化进程中具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人才仍很稀缺。

丹阳眼镜作为我市首次评定的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虽在促进我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现高端化进程中却也遇到不少隐患。究其原因,制约我国眼镜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人才的匮乏。眼镜作为技术性产品,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我国眼镜产业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教育的人数较少,经济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和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眼镜产业进行质量竞争。

一、特色产业高端化进程中人才资源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坚持高端定位、高端引领未来,以高端切入点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而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为人才密集型产业,其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并能够进行科技创新的高端人才队伍,因此,区域特色产业专业人才的积聚与培养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关键,

专业人才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在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的发展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依靠人才资源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从产业高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高层次人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专业人才,尤其需要集聚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科研开发人才。二是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熟悉国际商务运行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三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掌握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一)人才资源在特色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现实地位

区域特色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在其高端化进程中处于基础、首要地位,犹如资本在传统产业中的地位。即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特色产业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

1.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发明与研制的主导力量

特色产业是建立在原创性与优势性的核心技术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人员等人才资源作为高新技术的原动力,是否能够提供先进、成熟、适用和高效益的科研成果,直接影响到该产业依靠科学进步的稳定性与长久性。因此,高新技术发明与研制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化速度的快慢及高端化进程效率的高低。因此,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发明与研制的主导力量,为特色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支撑。

2.人才资源是特色产业顺利发展的保障力量

特色产业发展所依靠的高新技术成果,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及进行高端化发展,必须具备一支具备并掌握相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生产者,即专业技术人员。区域特色产业技术成果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大规模生产出来,在市场中实现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特色产业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只有发挥其骨干作用,将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技术成果的实际研发与运用中,特色产业的高效益与市场价值才得以顺利实现,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3.人才资源是特色产业企业成功的决定力量

特色产业在实现高端化与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作为组织者、领导者、决策者,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及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他们的专业素质与领导艺术,又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方向和科技人员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要实现特色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企业中就必须具备一批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高层次的各种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其直接决定着特色产业企业的成功与否,进而决定特色产业的高端化进程。

(二)人力资源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有形生产要素的差异逐渐消失而以人才为代表的无形生产要素日益成为主导,对于人才密集型的特色产业更是如此。只有明了人才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即形成人才、技术、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才能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1.“人才优于产业”的人力资源投资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其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产业高端化,便捷快速的道路就是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资。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以及先进管理方式的运用都需要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为前提。而教育和培训就是对人才开发的投资。

2.“企业引领产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观

对于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人才是企业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在高端化进程中起着巨大的引领作用,人才资源对其影响更是至关重要。为此,企业在进行特色产业的人才战略中应包含对人才战略的指导与帮助,以更好的服务人才资源,推动特色产业高端化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3.“支持多于指导”的人力资源服务观

为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前进,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人才政策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各地区、各产业实际不同,如何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将相关政策落实,并让各产业发展依循“市场导向”而不是“市长导向”,也是扶持特色产业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从人才入手引导产业发展,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捷径。而做到这一点,积极建设人才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很为重要。其对特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不可少,能极大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构建人才战略与产业战略间的良性互动

积聚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成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如果没有研发人才做后盾,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必须明确的是,人才战略与产业战略之间必须构成良性互动,才能获得人才与产业“双赢”的策略选择。一些特色产业在设计和实施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人才战略对产业战略的基础和支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时要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能越俎代庖,根据当地实际通过人才政策落实人才战略是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从“人才”这一关键问题出发,不仅有利于企业和产业,同时也对提升地区整体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大有裨益。

二、镇江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历程及人才现状分析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前,国内生产企业在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低,国外诉讼低价倾销,出口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利润倒挂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怎样突出重围,继续谋求发展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镇江区域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历程中的人才资源现状

纵观镇江区域特色产业中的科技与人才状况,明显存在着以下不足:

1.能力不足、依赖技术引进

创新能力是产业高端化的外在表现和内部动力。镇江区域经济总体上技术引进多,原始创新少,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先进地区相比距离悬殊,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镇江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但人才资源后劲不足已成为制约镇江经济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急待解决。

2.市场化程度较低、科技成果转化慢

技术的市场化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情况可以透过新产品的生产及技术合同的成交状况来衡量。就技术合同的交易总量来说,相对周边其他先进地区,镇江明显偏低。镇江技术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这造成创新技术所蕴含的生产力能量释放缓慢,终将抑制特色产业的高端化进程。

3.投入不足、来源单一

资金投入是实现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而从镇江地区来看,科研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研发经费极不平衡。资金来源数量有限,渠道相对单一,这势必会导致科研人才投入不足,既影响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也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4.特色产业效益优势不明显

产业高端化就是要依赖高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而我市的特色产业有些一直处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状况,这和江苏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与高端化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关键原因也就是人才储备的不丰厚。

就拿作为十大区域特色产业群的眼镜产业为例,我市眼镜产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链条和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眼镜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的重点特色产业及丹阳市的支柱产业,我市向来有“中国眼镜之乡”之美誉。2005年,该产业集群的650家企业销售规模就达40亿元。2010年,眼镜产业集群营业规模达到8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67%,成为全国重要的眼镜产业基地和区域品牌。

而当加快推进投资2998万美元的光学器材项目、投资500万元的丹阳眼镜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项目、投资3亿元的中国(丹阳)眼镜城项目等,加快形成从特殊镜片定制、眼镜零部件生产、高档电镀、眼镜检测等一条龙的生产和服务体系时,眼镜行业明显得显现出视光行业各方面高端人才的缺乏,科技创新的乏力,企业向前迈步的力度明显削弱等不利于眼镜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各种问题。

(二)中国(丹阳)眼镜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资料显示,在国内13亿人口当中,需要配镜的人口超过4亿,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的制约,实际配镜人口只有2亿,只占总人口的15%左右,占总需配镜人口的15%。从该组数据中可见中国眼镜市场可挖掘的潜力之大、前景广阔。当前中国眼镜产业已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尤其自中国加入WTO后,眼镜产业市场竞争将会日益加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提升中国眼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国眼镜产业迫切面临的问题。

中国眼镜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现已形成广东东莞、福建厦门、浙江温州、江苏丹阳、上海、北京等主要生产基地,其中江苏丹阳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镜架产量占国内三分之一,镜片产量占国内70%,占全球50%。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82亿。丹阳素有“眼镜之乡”的美誉,其眼镜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丹阳眼镜产业开始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市场竞争力的带动下,丹阳眼镜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外销,而近十多年来树脂镜片的兴起又再次把丹阳眼镜产业推向一个高潮。丹阳眼镜产业现拥有千余家从事眼镜业的工贸企业。这个由当地市场自发形成,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而后又有地区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文化氛围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形成的眼镜区域特色产业,历经四十多年,已经呈现出突出的行业优势和产业特色。

1.要素条件优势明显

地理位置方面,丹阳紧邻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无论是对原材料的需求,还是产成品流通的需要都能及时得到满足。此外,借助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区位优势,通过企业和整个区域的整合,为丹阳眼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供销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吸纳大量外资进入。如世界知名眼镜公司金可眼镜公司,在司徒镇合资兴办江方光学有限公司,台湾宝岛眼镜公司独资兴办全钛高档眼镜架生产企业,韩国阿尔法光学有限公司、韩国今世明光学有限公司等外国公司都在丹阳开办眼镜生产企业。这些外资企业的加入进一步调动了丹阳眼镜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动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了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方面,眼镜生产企业的发展培育出大批本地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而产业集群也引进和造就了大批专门人才。据统计,丹阳眼镜产业有各类科研机构近十家,拥有近千名专门人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达100多名。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不断派遣人才外出学习与引进专家指导培训,丹阳地区具有突出的地区性的知识与技能优势。

2.眼镜产业链条完整

江苏眼镜专业协作配套健全,分工精细,由眼镜原料配件、镜架制造及电镀、镜片生产及加硬镀、眼镜机械、镜盒生产、印刷、包装等企业组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眼镜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辅料及配件,基本都考虑就地取材,很多企业都是前点后厂,市场内都有批发门市部,产品出厂直接上市交易,这种深度分工的竞争性配套模式促使企业积极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完善企业内部结构,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3.眼镜产业集群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江苏丹阳眼镜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整合,现已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整齐的眼镜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眼镜产业体系,成为江苏丹阳的“第一眼镜产业”。并于2005年获得“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的荣誉称号。目前,全市从事眼镜行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共有1135家,眼镜生产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人。201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80亿,其中亿元企业有8家,年生产眼镜架近1、2亿副,光学玻璃及树脂镜片2、5亿副,占全国生产总量70%以上,合金架、全钛架、玻璃镜片、树脂镜片、隐形眼镜已形成系列化,近一半的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4.质量兴业意识强

江苏丹阳眼镜业经过持续快速发展,质量意识不断强化,现已走上质量兴业之路。到目前为止,全市眼镜行业拥有注册商标2000多个,具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苏省著名商标4个,镇江知名商标1个。已有三十多家企业通过了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据质检部门的数据显示,连续几年来,江苏丹阳眼镜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0%以上。部分企业生产设备和管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三)中国(丹阳)眼镜产业的隐患

一个地区的发展,在没有其他特别的优势状态下,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而且这种产业能够做到集聚,形成群体,从而给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眼镜无疑是丹阳找到的最有代表性的产业,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经历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丹阳眼镜业也存在着明显的隐患,而且这种隐患绝大部分是因为人才的短缺而造成的。

1.产品档次不高、品牌建设滞后

丹阳眼镜产业基本上是处于打工仔的地位。本地知名品牌太少,大部分企业只是扮演一个加工厂的角色,缺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研发设计,产品档次跟不上,产品自主创新开发能力不强,并且在产品设计、开发和宣传上投入较少,多数企业仍是采取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

2.成本不断攀升、渠道压力加大

眼镜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依赖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中国廉价劳动力成本,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充当了世界眼镜加工工厂。然而随着近年来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国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领先优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丹阳眼镜产业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同样不能置身事外。

3.专业服务匮乏、消费信任下降

丹阳眼镜销售服务产业没有跟上高速发展的眼镜制造业,许多眼镜销售商缺乏专业的眼镜护理知识,且管理水平较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产生诸多抱怨,而服务质量的提高关系到眼镜产业的长远发展。

4.竞争程度加剧、行业面临洗牌

中国眼镜业无论在制造还是零售领域,均经历了过去将近4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实力不断壮大。如今,我国生产的眼镜产品已经占领世界低端市场的80%的份额,然而,眼镜加工行业的平均利润仅保持在10%左右,愿意就在于中国的眼镜企业长期以来迷失于“OEM”的生产方式,缺乏独特的设计和强势的品牌,中国的眼镜业还处在成本领先的低层次竞争上,呈现出行业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小、行业布局分散的“低小散”状况。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行业自律能力不强,竞争秩序不够规范,互相压价销售现象时有出现,缺乏行业内的有效监督和协调。

无论是产品档次不高,品牌建设滞后;成本不断攀升,渠道压力加大,还是专业服务匮乏,消费信任下降,乃至竞争程度加剧,行业面临洗牌,归根到底缺乏的是人才资源,是高端化技术人才的大量匮乏。

(四)中国(丹阳)眼镜产业人才的现状

为了更明晰地看到眼镜特色产业中人才资源的集聚与缺失状态,我们将以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和明月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这两个眼镜行业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作为我们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在发达国家通过系统正规的光学教育培养验光师和配镜师已有六七十个年头,像美国已有十几所这样的学院和学校,而我国正规的视光学教育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目前有近十所这样的学校或专业,大培养的大部分是二年或三年的专科生,毕业生几乎都分配在医院眼科,而先进的国家培养的验光师一般都在五年或六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对眼科诊所(眼镜店)的开业有一个审核批准制度,而国内眼镜店的开业时没有限制的,这既造成了眼镜店泛滥,且又缺乏真正的技术从业人员。国内的眼镜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边干边学,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已经站柜台卖眼镜养家糊口了。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培训机构仅设在上海、天津、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面对整个行业,简直是杯水车薪。即使具备培训条件,如果国家没有对从业人员的限制和有效的管理,相信众多的眼镜商业不会为此付出额外的费用。因此,要使中国眼镜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整体提高一步,要使眼镜行业踏入高端化的进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五、结语

“用心呵护健康”,“明月光学”对提高员工素质非常重视,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断改进自己的培训体系,通过内训和外培以及邀请专业学者对公司员工进行系列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坚持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鼓励公平竞争,坚决推行能上能下和岗位轮换机制,不拘泥于资历、学历,对有突出才干和贡献的员工实施破格晋升;不光靠物质收入,还包括事业空间、行业领先的氛围等吸引和留住人才。

人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挑战,镇江要在新的起点上广泛参与国际和地区竞争,实现跨越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才工作,主动融入国际范围的人才合作与开发,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和智力资源,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形成一定水平的眼镜产品研发机构,从而将眼镜产业打造成为苏南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产业,通过不断优化工业结构,更好地发挥丹阳眼镜产业在苏南乃至整个长三角洲地区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荃.《眼镜营销实务》.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

[2] 中国报告大厅.《眼镜行业十二五规划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2011年10月

[3]马澜,熊季霞.《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