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古代文献论述以及现代研究,提出了手法补泻的方向、缓急、轻重、时问、手法和受力部位和特性的六个影响因素,并以以“三因制宜”为纲,从因地、因时、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所患疾病、病情变化、脏腑功能、耐推拿程度以及心量状况的不同等十个方面论述手法之补泻的临床辨证施用。

关键词

补泻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推拿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手法的补泻就是我们临床实践中决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1“补泻”的理论依据

1.1古代文献论述 《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一论述奠定了中医当然包括推拿在治病的基本法则。在此基本法则下。历代推拿医家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手法的补泻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幼科推拿秘书》云:“自龟尾擦上七节骨为补,自七节骨擦下龟尾为泻;运脾土,曲指左旋为补,直推为泻。”“左转补兮,左转泻。”“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为清。”《幼科铁镜》云:“于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指甲为泻。”《小儿推拿广意》中说:“男左三关推发汗,推下六腑谓之凉,女右六腑推上凉,退下三关谓之热。”“男由右向左旋手法为补,反之为泻:女由左向右旋手法为补,反之为泻。”根据经络的循行方向“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以上论述了不同方向操作进行的补泻。手法之缓急也能体现补泻,如《厘正按摩要术》中说:“缓摩为补,急摩为泻。”此外,根据手法的刺激强度“轻揉为补,重揉为泻”,根据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长者为补,短者为泻”等等。

1.2现论研究 推拿手法补泻,是通过医者通过一定手法的方向、缓急、轻重变化等,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在一定的时间,使本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之“补”;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则谓之“泻”。现代研究认为,影响手法补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2.1方向因素:推拿实践证明,推拿治疗小儿泄泻配合推上七节骨有明显的止泻作用,大便秘结配合推下七节骨则有明显的通便作用,即推上为补,推下为泻。在推拿治疗小儿脱肛时,气虚而致的脱肛在大肠穴由指尖推向虎口有明显的补气升提作用。而实热导致的脱肛从虎口推向指尖则有明显的清理肠腑积热之效,即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由外向里为补,由里向外为泻。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方,基于经络循环方向,顺经络循环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逆经为“泻”。此为直线方向体现补泻。还有弧线的补泻方法,如在摩腹时,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有明显的泻下通便作用:若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治疗部位的移动方向均为逆时针,则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明显加强,起到健脾醒胃、固肠止泻的作用,即逆摩为补,顺摩为泻。小儿推拿方向补泻多有其独特之处,如《幼科铁镜》云:“手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指甲为泻。”这里的旋推无左右之分,直推则指从指端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推。

1.2.2缓急因素:在推拿补泻中,一定的速度是施术部位得气、产生热量、发生传递并维持基效果的基本条件,也是手法作用于机体,产生机体反应,以达到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作用的基本条件。手法徐缓、频率低、幅度小,则刺激量小,适合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差的患者,有疏通气血、扶正补虚的作用;手法疾快、频率高、幅度大,适合于病势急迫、病情重、体质强壮的患者,有开窍醒脑、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1.2.3轻重因素:一般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即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即谓之“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可活跃兴奋脏器生理功能,即谓之“补”。历代推拿医学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的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温热、酸痛、麻胀感作分界量,而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这进一步说明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

1.2.4时间因素:手法持续操作时间的长短,也是调控手法补泻效应的重要因素,一般经验是重而操作时较短的手法为泻,轻而操作时间较长的手法为补。

1.2.5手法特性因素: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一指禅的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重于补,而点、按、掐、扳、踩跷、指端推、拿、抓等手法偏重于泻:还有一些手法则属平补平泻。

1.2.6受力部位因素:推拿是属于外治疗法,是以传统的阴阳五行,以四诊八纲,辨证施治为理论指导,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正确的手法,选择适当的经络和特定的穴位,通过外力作“功”转换成一定“能”产生效应,达到通经络、平阴阳、合营卫、调脏腑、利节窍、理气血来治疗疾病的。如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二人上马等穴偏于“补”;大椎、曲池、人中、十宣、六腑等穴偏于“泻”。所以,临床就要辨证选用。

2“补泻”的临床辩证应用

《推拿代药赋》中说:“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病知表里虚实,推后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只有明确各种手法的寂泻作用,在临床中始终贯彻着辨证论治的精神才能起到应有的疗效。临床中,对某一些疾病的操作,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要掌握常法,又要临证变通,随着病情的进退,及时分析,来考虑手法的加减,从而做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圣济总录・卷四》中以“按法”为例,详细论述了不同情况下应用“按法”而有不效应:“有施于病之相传者,有施于痛而痛止者,有施于病而无益者,有按之而痛甚者,有按之而快然者”。这说明要辨证施推,由此也说明了手法要辨证,要讲究“补泻”。推拿的补泻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把手法的轻重、方向、快慢,刺激的性质相结合,辨证施术。下面以“三因制宜”为纲,从十个方面试论手法之补泻的辨证施用。

2.1因地制宜北方之人,因天气寒冷而腠理固密.皮肉较为粗糙,故用力宜大,南方之人,因天气炎热,腠理疏松,皮肉较为润泽,故用力宜小,对居住在高山、平原、湖泊的人,治疗也应根据不同体质而用不同刺激

2.2因时制宜 春夏之季,天气温热,腠理疏松,肌

筋弛缓,衣着单薄,承受外力作用弱,用力宜小,秋冬则气候寒凉,腠理致密,筋肉坚固,衣着厚实,承受外力作用强,用力宜大,长夏阴雨绵之季,由于湿性重着粘腻,肌肉筋膜呆滞,故用力宜更大。这里也是刺激强度问题。

2.3因人制宜

2.3.1根据脏腑功能不同施用不同手法:在临床治疗时,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等穴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进行较长时间的节律性刺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胃肠痉挛引起的剧烈腹痛在背部相应的腧穴,用点、按等手法作较短时间的重刺激,痉挛即可缓解:胆绞痛患者在背部肝俞、胆俞作较短时问的重刺激,即可使胆绞痛缓解;对高血压的治疗也是如此,由于肝阳上亢而致的高血压,可在颈项部(桥弓穴)用推、按、拿等手法,作由轻而重的刺激,以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而降低血压;对于痰湿内阻而致的高血压,则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肾俞,用推、摩等手法,作较长时间的戏刺激,以健脾化湿,从而使血压降低。

2.3.2体质不同选用不同手法:禀赋不足、营养不良,则多用补法,反之泻法。

2.3.3年龄不同选用不同手法:年轻力壮之人发病多用泻法,老幼患者则多用补法。

2.3.4不同疾病选用不同操作方法:同一种手法频率不同可产生不同作用,如频率高的一指禅推法(即缠法)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疖等外科疾病。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即“泻”的作用;而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常用于治疗脏腑虚损类疾病,有“补”的作用。

2.3.5性别不同选用不同手法:男性体壮,患病亦多实证,泻法多用;反之亦钉。

2.3.6耐推拿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手法:经常推拿的患者“抵抗力”较强,非重刺激不能渗透。故多用泻法;反之亦然。

2.3.7病情变化不同选用不同手法:病情在不同的变化阶段,有着虚实不同的病机,自然选用不同的补泻方法才行。

2.3.8心理状况不同选用不同手法:在兴奋、亢进的患者,要应用泻的方法以抑制之,反之亦然。如此方可使人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和谐、健康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治疗时各种补泻方法要综合应用。在一般情况下,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频率舒缓、顺着经络行走方向加力(在腹部为逆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长的操作手法为补法,对人体有兴奋、激发与强壮作用;反之,凡用力深重、操作刚韧、频率稍快、逆着经络行走方向加力(在腹部为顺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短的操作手法为泻法,对人体有抑制、镇静和祛邪作用。还有,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反因对象差异(或为实体差异,或为时间差异等)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处理。当然,推拿补泻手法,源自古代自然哲学,限于历史条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对手法“补泻”理论进一步科学实验或临床验证,从而不断将推拿医术发扬光大。